第二次表态:
3月3日,针对记者就中国平安再融资提出的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表示,证券监管部门在进行合规审核时,也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慎重应对。对于有舆论将再融资喻为“恶意圈钱”,欧阳泽华也明确表示,这是一种误读,资本市场的一个功能就是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渠道,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再融资来实现的,所以并不存在恶意的问题。
这是证监会官员对于恶意圈钱说法的又一次明确表态,实际上是否定了所谓恶意圈钱的指责。当然,证券监管部门在进行合规审核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慎重应对,既是一个不得不表的态度,也是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恐怕无法指责监管者在审核哪一家公司的发行申请是刻意宽松、不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作出的。但批评者仍然不满足这样的表态,他们的目标是彻底叫停。
第三次表态: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参加政协经济组讨论间隙,就记者提出的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将提交股东大会决议表态。综合不同报纸的报道,范福春说了三层意思:1、仍维持2月25日证监会对有关再融资问题的表态。2、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的决议,都是公司依法自主决策的范围,监管机关对这个事情不能干预。3、中国平安的融资议案仍处于履行公司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尚未向监管部门提交融资申请。在平安向证监会正式提交融资申请后,证监会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审核其融资方案。
这番话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是在重复2月25日的表态。
批评者继续发表挞伐言论,说中国平安高票通过再融资决议是在挑战管理者、挑战国务院总理,理由是温总理刚在上午的会上说过“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这个说法当然是穿凿附会)。
第四次表态:
3月6日上午,范福春在政协分组讨论间隙又一次被记者问到中国平安再融资的问题。他说,中国证监会此前已经派驻地方监管机构人员前往平安公司,就中国平安增发传达了监管意见。范福春解释说,如果有什么情况,证监会就会由派出机构找上市公司负责人,发表监管意见,希望对市场提出的问题尽快做出回应。他说,“这是证监会在及时履行监管责任。”
范福春还说,他此前已经和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进行过当面沟通,希望中国平安能够主动和市场沟通,听取市场的意见,并对市场的质疑及时地进行实事求是的回应。
范福春认为,如果投资者对一件事情看法不一的时候,可以用脚投票,而不应该对一个公司有意见,反而想找一个裁判员来评判,市场本身有自身的平衡机制。
他也再次表示,中国平安最终能否通过发审委,要由发审委委员们依据规定来进行判断。
这次不仅有表态,而且有新的信息,即中国证监会已经派员传达监管意见,要求中国平安“对市场的质疑及时地进行实事求是的回应”。范福春同时果断地向批评中国平安再融资的人们传递明确信息:你如果不满意一个上市公司,还是应当选择现有的机制——投票,可以用手也可以用脚,而不应当强行拉来一个裁判。
我以为,这恰恰是依法治市的体现。如果谁认为哪件依法办理的事是“恶意”的、不可接受的,就要拉来管理层评判,这超出了管理层的职责范围。如果平安股价一直跌下去,跌到一定程度,再融资计划自然就泡汤了。根本不需要现在这样吵来吵去。
第五次表态:
3月6日,欧阳泽华再次向记者表示,融资申请想获核准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如果平安融资项目程序上合规,投资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且申报材料完备,核准就会更加顺利。他表示,按现行做法,随后平安可以在核准之日起六个月内选择时机增发。
这个表态也是明确和清晰的,也是与前几次表态完全一致的。但也有新的信息,即管理层审核中国平安发行预案既要看市场实际情况,也要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透露的潜台词是,证监会主要进行合规审核,市场上的非议只是一种参考。
事实上,中国平安在3月5日股东大会通过预案后,已经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及时回应了市场质疑。 马明哲回应股东十大疑问
如果大盘继续在3800点以上运行,增发方案将无悬念获得通过并择机实施。
第六次表态:
3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记者再次提问平安再融资问题,又一次重复证监会2月25日的态度:“我们会严格审查,但是到现在为止公司还没有报上来。”
管理层的态度已经十分稳定。如果批评者还是觉得得不到满足,只有两个选择:一、如果你有中国平安的股票,还是选择抛售为好。二、如果你没有中国平安股票,只是认为中国平安再融资压制了大盘,那你还可以继续指责;但这种情绪化的做法得不到法治救助。
针对中国平安的“围剿游戏”该停止了
2008年“两会”行情的四点注意
“2.27”前夕:证监会发言人传递双重信号
温总理报告透露哪些“股市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