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说法不可信,股市仍将“低位等待”
1月28日出席了中金公司的“春节团拜会”,与中金的两位副总经理和两位分析师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美国经济、中国宏观调控、中国股市都要到清明节前后才能看得更加清晰一些。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他们如此表述是自然的。但我以为,凡是付诸公开传递的信息,我们都要保持一分冷静,都要将其作为参考,而不要夸大其功效。
我以为,当前股市下跌十分正常,不过是还原了股市应有的估值水平而已。在股市暴跌的两周里,倒是一些奇怪的说法值得警惕,需要评论一下。
说法一:管理层对于1月15日以来的暴跌持默许态度。不少评论者认为,管理层没有像“5.30”暴跌时那样,火速布置指定报纸安抚人心,所以管理层接受此次暴跌。
我认为,管理层的并非“喜欢”当前的暴跌。如同“5.30”暴跌时一样,管理层极力避免暴涨暴跌,尤其不希望因政府政策原因引发暴跌。关键在于,大盘处于上证综指4000点至4500点,都不是令管理层担忧的点位,管理层没有追求大盘涨到1万点的强烈欲望(市场上常有人如此鼓吹)。恰恰相反,对于快速上涨十分担忧。
市场运行有不可测性。“5.30”时政府没有预料到市场对于印花税过度反应,于是出面安抚。而此次政府推出一些举措,包括中国平安的1600亿元再融资计划,市场再次借机过度调整。如果政府再次“中计”,将得不偿失。
还要说明的是,管理层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中国证监会。早在“5.30”之前的3月份,证监会就担忧市场暴涨,但不同部门对于采取何种措施一直有争议。“5.30”突然上调印花税并非最好办法,实为不得已。
而自2007年8月下半月之后,管理层对于抑制股市泡沫的意见较为一致。这是中国证监会没有针对行情回落采取措施的主要原因。
但这不意味着政府不对大盘暴跌担忧。一旦大盘继续大幅度回落,即使是阴跌,政府也会采取措施。所以,管理层并非默许近期的暴跌,而是不敢轻易传递“犹豫信号”了。在上证综指4000点至4500点位置,管理层可以从容的观察,不需要惊慌。
说法二:市场已经牛转熊了。
市场是否由牛转熊,根本的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发生逆转,是否走在健康的轨道上。对此,我不想多加分析,但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并未根本改变。当前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能够得到修复。
当前大幅度下跌恰恰是使股市恢复到与宏观经济相协调的位置,这有利于牛市继续深化。
说法三: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没有经过政府授意。
不少人认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1600亿元人民币的再融资计划并未征求政府意见,只是公司自己一厢情愿。并且,已有专家“义正词严”地谴责起中国平安来。但我看,中国平安不仅得到了政府正面反馈意见,而且会顺利通过审核。
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是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棋局步骤,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如何走得更好,而不是走不走这个步骤的问题。
说法四:2008年没有大盘蓝筹股行情,将主要炒作题材股。
这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其实也是一个圈套,我们可以往后看。中国蓝筹股因其特殊地位,长期被主流资金重点持有,一旦调整到位,必然有新一轮拉升。预计年内会再度启动蓝筹股行情。
说法五:中国的从紧政策会因美国减息而逆转。
我认为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尽管美国减息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但人民币加息是必然的。只不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综合的一揽子措施,而不是单纯的加息政策,也不能单靠货币政策。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节政策安排,使得从紧政策有所舒缓;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换届因素,有可能出现一轮“投资潮”,中央政府又不得不坚持从紧。所以,我的总的看法是中央的调子将是继续严格执行从紧政策,而不会出现根本逆转。
说法六:管理层火速出利好“救市”。
在中国证监会1月29日发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有报道将其解读为政府出手救市,而且是以“证监会火速抛政策利好”的标题进行渲染。我认为,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误读。
放行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创新,是为了扩大证券公司服务范围,让证券公司能够与市场上的私募基金竞争,其实也是证券公司争取的结果。当然,这一举措也可以使普通居民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鉴于未来有更大的筹码供应,开拓投资渠道也是理所当然。
结论:过度看空不可取,但指望再次暴涨更加危险,炒家惟有主动克制自己,市场才有可能缓慢回升。2008年2月22日前的“真实顶部”仍为上证综指5000点。年中有一次冲高行情,但预计会十分短暂。大盘蓝筹股行情不会以齐涨齐跌方式表现,改为轮流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