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
鹰作为一种独特的鸟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的英勇和力量的象征。鹰的驯养、鹰的狩猎、鹰的艺术表演等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被称猎鹰,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猎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早在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玉鹰、玉鸮和玉鸟,而且玉鹰的数量远远超过玉鸮和玉鸟。契丹、女真和蒙古这三个与红山文化处于同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其王公贵族始终保留着一种鹰猎的传统。
据三国时期的刘邵在《人物志》云:“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鹰天生聪明勇猛,以鹰象征英雄可谓十分恰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鹰身上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鹰猎文化。
鹰作为一种猛禽,可以通过短时间和相对低成本的驯化帮助人们捕猎,而用这种猛禽进行狩猎,在生产力低下的冷兵器时代,不仅大大提高了狩猎效率,还有效扩大了狩猎范围,所以先民们对鹰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崇拜。
鹰的驯养是鹰的非遗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鹰的敏锐视力和快速飞行的特点,将其驯养为猎鸟,协助人类进行狩猎活动。鹰的驯养需要经验丰富的驯鹰师傅,以及对鹰的细腻观察和精心照顾。驯鹰师傅通过与鹰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训练使鹰能够听从指令、捕捉猎物,并能够与人类合作完成狩猎任务。这种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和传承。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驯鹰打猎可以追溯到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当时女真人以鹰犬为伴,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如今,在中国只有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与吉林的满族地区将传统的鹰猎文化完好保存下来,在以吉林省的打渔楼村和九台市为中心的鹰猎文化圈,现今仍有三百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图为东北地区的猎鹰训练。
许之丰摄影2024年1月4日记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