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CCTV-9,硬伤不断、漏洞百出之后
文、摄影:郭子鹰(本文图片均系作者拍摄于津巴布韦)
电视,在我家本来一直是会说话的灯泡,内容乏善可陈了多年。CCTV记录频道开播,多少还是寄予希望,并且有点儿小兴奋的。
但是只看了两集BBC拍摄的纪录片《地球脉动》,就发现了不少硬伤:
中文解说词里,把北美成群结队大迁徙的驯鹿,说成中国独有的,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麋鹿”;把雪豹说成是莫名其妙的“东北花豹”;把鬣狗说成是“豺犬”;把瞪羚说成是“飞羚”,把中学地理课本上都早有固定译法的埃塞俄比亚,说成是台湾国语里的“衣索比亚”;甚至把休眠火山说成是“休火山”;把巴塔哥尼亚高原念成“巴搭哥尼亚”……连字幕都大言不惭地赫然横陈着不少错别字。总体水准,还不及我在南非和津巴布韦见到的,当地导游的解说水准。
既然片头大张旗鼓地炫耀着这部片子是由多少多少位专业摄影师历经了多少多少年的辛苦跋涉才拍成,CCTV在秉承拿来主义精神进行后期翻译和配音工作的时候,至少也表现一点点起码的校对功力,表现一点儿对BBC制作团队的尊重,表现一点儿对观众鉴赏力的最起码的尊重,不好么?
BBC这套《地球脉动(Planet Earth)》我很早以前就从卓越买来,并且看过很多遍,我记得片子的最后一集是专门记录拍摄过程和摄影师现场工作状态的,很希望CCTV-9能够播出这一集。让中国观众见识一下,什么是国际水准的纪录片拍摄工作,见识一下BBC摄影师和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
悲观的人看了CCTV-9这样潦草对付地翻译一部这样好的纪录片,会觉得,时下很多著名的中国媒体,越来越以见真章为耻,以耍花腔为荣,而且这种情形,真不是一两个个体,一两个行业的问题。但是乐观如我的广大群众,仍然会觉得,中国古老文化当中,向来都有“知耻而后勇”的美好品性,我们仍然相信,明天会更好些。
推荐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