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旅行中的“垃圾时间”(2)

(2007-08-22 08:25:00)
标签:

杂谈

你旅行中的“垃圾时间”(2)

文/摄影 郭子鹰

被困在window sit? 太棒了,正好读书,做功课!

摄影:郭子鹰

器材:Canon EOS-350D/SIGMA 18-125mm f=3.5-5.6

拍摄时间地点:2006年10月/芬兰航空公司班机上 Finair flight,2006.10

 

很多人觉得坐飞机很痛苦,尤其不喜欢window sit,我可以理解,但不敢苟同。

我的书房里有个window sit,一张竹藤编的厚实的沙发,二手的,很有形式感,买它是为了让我一看到就想舒服地坐上去,因为坐在上面不能操作电脑,附近也没有电视,能做的只有听听音乐和看书,所以我把它叫做“阅读的召唤”。

 

但是,结果仍然是:我很少坐上去,并且没有在上面读完任何一本书。

 

我始终认为,长途飞行中的window sit才是最适合读书的地方。

摄影:郭子鹰

器材:Canon EOS-350D/SIGMA 18-125mm f=3.5-5.6

拍摄时间地点:2007年2月/柬埔寨,金边,渡船上 Phnom Penh,Cambodia,2007.2

 

人们读书的目的无外乎这么几个:

 

第一:是为了挣钱。

比如时下流行的股票书、考级书、编程书等等。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阅读并不能带来什么快感,但这不是读书人的错,就好像选择了,或者无奈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也不是任何人的错。更值得同情的,则是社会化的教育没有赋予人们独立思考、甚至了解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说赋予人们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人们的综合能力了。

我们的教育把人们变成了平克·弗洛伊德歌中唱的“墙上的另一块砖”。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能够做好和能够做得快乐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的生活就像是用自己体力和智商最差的那匹马和同一行业里最有潜力的快马赛跑,同时无情地埋没了自己天性和素质中最有竞争力的部分。这种不快乐,到底应该怪谁呢?

 

第二:为了跟上趟

这种阅读,为的是对话语权的争夺,抱着这种愿望阅读的人,往往比第一种目的的阅读着活得更加悠闲、自在和从容些,他们的阅历告诉他们,沟通往往比闷头苦干更有效,而沟通成功的诀窍,就是使自己“听起来更有趣”,幽默代表着自信,“意见领袖”往往更能够控制局面。“听说过……吧”、“最近觉得……很有意思”是他们的口头禅,“这没大所谓,关键是……”是他们最害怕听到的回答。

 

第三: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在读书和在读什么书。

这如同小孩子为了期求大人关注的目光而冒险打碎鱼缸或者把谷类早餐用汤勺“发射”到别人的脸上去,也如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蕾莎:

“在特蕾莎的眼里,那些书是友谊默契的象征。她也爱读书,她只有一件武器来与这个包围着她的恶浊世界相对抗: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书,首先又是小说。她读了大量小说,从菲尔丁到托马斯.曼。这些书不仅提供了一种能使她摆脱无聊生活的虚幻可能性,作为一种物体,它们还有着另一种意义:她喜欢腋下夹一本书在街上走。这与一百年前花花公子们的华美手杖一样有意义,使她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把书比作公子们的华美手杖还不很准确。手杖不但使主人区别于其他人,还使它的主人新派、时鬃。书使特蕾莎与众不同,却是过时的时尚了。当然,她还太年轻,看不到她在别人眼里的老时鬃意昧。她居然认为年轻人走路时戴着个收音机耳机实在傻气,未曾想到那才是新派。)”

想必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哑然失笑,这情景如同现今的人们看到一个很帅的青年耳朵上塞着iPod标志性的白色耳机,只不过如今好像没有人会敢于觉得那是一种“傻气”,流行文化用耳机的象征与炫耀意味剥夺了人们的判断,也用白色耳机的强势背书切断了人们与他人交流的通路。试想,你会向一个带着白色耳机的青年问路么?尽管这个青年带上耳机的初衷也许是向某个戴着波西米亚围巾、扎着马尾的少女发送一个信号:我很有个性,和我在一起将会非常——刺激。但是,白色耳机断送了一次问路邂逅,也断送了他们未来的约会。

在特蕾莎看来,她和托马斯的约会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书又化身为她的剑和盾:

       “当夜,她便住进一间便宜的旅店,次日把箱子寄存在车站后,腋下夹着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在布拉格的街上游荡了一整天。即使在她按门铃以及他打开门之后,她都不愿丢开这本书。这本书就象是进入托马斯世界的通行证。她明白,除了这可怜的通行证以外,她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境之下,书如同一件佩饰,如同Gucci和Lancel,如同波西米亚风格的围巾,但是同样令人困惑的是:他们应该用围巾来配书?还是用书来配围巾?

权衡的结果往往是倾向与后者的妥协,所以,他们不能真正享受书的快感,而是用书的符号意义来期待随之而来的其他快感,他们把快乐与否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了别人的眼光和评判,用一个本可以自己掌控的拥有,来换取一个不由自主的、不确定的可能性。

       当然,这比只有Gucci和Lancel作为佩饰的解决方案来得更加经济,性价比也似乎更高些。

 

第四:为了抹去时间之轮碾压的噪音,让内心也去旅行一下

摄影:郭子鹰

器材:SONY F828

拍摄时间地点:2005年4月/德国,列车上 On a DB train,Germany,2005.

这种阅读是名副其实的“风花雪月”,也就是“情趣阅读”,按照传统概念这被多少带点贬义地成为“看闲书”,我们小的时候上课看“课外书”被指为近乎“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正是这些藏在课桌斗里、借着昏暗的手电光躲在被窝里看的“课外书”对形成我们的价值判断起了莫大的作用,越叛道,越精彩,印象越深刻。这些偷看行为,一方面是对老师授课内容无情地否定,另一方面是对未知世界充满激情地探索。

读这种书到现在仍然被读书人自己视为是无用的,因为它们不能帮你炒股赚钱,不能教会你“厚黑学”的处事之道,更不像书店里满柜满架放着、光盘上声嘶力竭地嚎着的所谓“成功学”带来“脑内革命”,但是就如同在全球畅销的《普罗旺斯三部曲》,它们就算静静地躺在书架的角落,只要被你不经意扫到一眼,就会有种温暖和期待的感觉让你离开周遭的世界,一瞬间。

长途飞行中的window sit才是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无处可去,只可专注一件事情而不能同时上网、接电话和收发传真。你没有“正经事”非要赶着做,飞机引擎的噪音妨碍交谈和入睡,别人的观点和评论也不会时时影响你,你可以有6、7个小时用来大大方方地挥霍,看看“闲书”,你只和自己面对面,可以考虑平时无暇考虑的问题,诸如“我为什么不快乐”。你也不用抱着功力性的想法非要应用书中的内容或者完成什么考级阅读计划,完全没有进度压力。但恰恰是这样,当人们放下书本的时候才有机会突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简单、平静地度过时光,原来平素认为艰涩的东西不过如此,原来我正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这样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