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京都艺伎的私房歌
摄影/文:郭子鹰
艺伎是日本文化中最精彩、最传统也是最隐秘的部分,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日本人对这一独特事物的保守观念,使其中内情很少为外人所了解,我们前往艺伎文化的中心——京都,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独家深入采访,揭示艺伎生活的真实面貌。
1.日本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于伎馆人员不够,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伎馆内男扮女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的女子,充当配乐中的击鼓女郎。以后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图为“德川时代”又称“幕府时代”,(1603-1867)著名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吕笔下的京都艺伎形象已经成为京都旅游海报上的代表形象。
2.京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保留地,也是日本关西地区旅游的重点地区,精致的日本园林庙宇、深邃的茶道文化使这里成为体验日本的最佳选择和必游之地。
3.艺伎从其一产生就是为处于日本上层社会服务的。人们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肆酒楼和隐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艺伎们多是服饰华贵,举止文雅,一套鲜艳的丝绸和服,常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日元之间。由于受服务对象的地位所决定,艺伎们平时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中抛头露面,她们平日深居简出,外出时不是乘放下帘子的人力车,就是安步当车。步行时还要在头顶上扣上一个宽大的竹编草帽,把整个脸部遮盖得严严实实。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艺伎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之中。
4.艺伎的工作是在晚间前往称为“料亭”的高档酒楼陪同客人吃饭、饮酒并表演音乐和舞蹈,真正意义上的艺伎从不卖身。京都的料亭大多集中在鸭川河附近,这里风景优美,环境雅致,料亭的装潢也充分体现了日本造园艺术的清雅之风。每到晚间往往顾客盈门,靠近河边的高档席位往往要提前预订。
5.在京都体验艺伎文化可以前往“鸭川剧场”,那里上演专门为旅游者准备的艺伎歌舞,剧场首先会请艺伎为宾客演示日本茶道。
6.品茶过后,客人会被请进剧场欣赏传统舞蹈,这里的节目是经过重新编排的剧目,大多表现幕府时期的宫闱生活,比如幕府将军在夫人和情人之间周旋的故事,即使不懂日语的游客也能看得清楚明白。但是想要看到真正的艺伎,还需要前往著名的“花见小路”。
7.“花见小路”是位于鸭川河附近的一条小道,附近集中了很多艺伎学校和料亭,每到傍晚,客人预约的艺伎们会身着盛装,从白天闺居的深园中走出来等待来接她们前往料亭的出租车,这时候是拍摄艺伎真实生活的最佳时机,每到此时,花见小路就成了懂行的摄影师聚集的地方。但是艺伎们对拍照大多持“婉拒”的态度,所以只有眼疾手快并且面带微笑的摄影师才能如愿。
8.普通妇女的和服后领很高,把脖颈遮得严严实实,艺伎们的和服脖领却开得很大,并且有意地向后倾斜,故脖颈全部外露。据说,艺伎的脖颈是最能撩拨日本男人的地方。
9.客人预约艺伎之后,会派比较高档,车况良好的出租车负责接送,而且会细心地选择年纪较大的司机。同相扑一样,艺伎这一保持着浓厚的日本文化传统的群体相当封闭。艺伎不许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在年老艺伎的控制下集体居住在一起。最初的艺伎多来源于有志献身于这一充满浪漫情调行业的女子,二战后,则来源于为生活所迫的社会上的孤女或艺伎的私生女。
10.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之多。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
11.由于艺伎的内部管理极为严格,舞蹈训练又极其刻板,莫说年轻人望而却步,就是已步入这一领域的艺伎也多有思迁之念。若干年前,京都地区发生的艺伎罢工事件,充分显示出艺伎面临的危机。艺伎的衰落也曾促使它进行过一些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如聘请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换一下面孔,在茶馆设立酒吧间吸引深夜来客等,都起色不大。因为在现代青年男女看来,艺伎已过时了。
12.料亭是体验艺伎文化的核心地点,一进入料亭,首先吸引来客眼光的是花木繁盛而又不失清雅的精致庭院。
13.料亭的服务生采取传统的方式恭敬地为客人服务,加上清幽的环境,使客人恍若置身于久远的江户时代
14.艺伎迈着碎步幽雅地出场,我询问她的姓名,只见她慢慢地从袖内拿出一张只有拇指大小的纸片,上面用“国字(中文)”写着“宫川町
15.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坛为荣。因为,这不仅表明这个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能供女儿学艺。这种观念在今天虽已不太多了,但艺伎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不俗的。
16.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花道、茶道、香道﹑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单是为了练就完美的走姿,她们就会在两膝间夹上一本书长时间地行走,直到长辈艺伎认可方能罢休。
17.我们预约的这位艺伎年龄在18、19岁,她表演的舞乐仍属艺伎的入门阶段,但是她谈吐从容,娇羞中蕴涵淡定,当我们询问她是否希望象寻常女孩一样享受时尚生活?最大的梦想又是什么?她浅笑着回答:“我认为只有能把和服穿出美感的女人才是让人欣赏的,我的梦想是象长辈(指艺伎学校的年长艺伎或成为经营者的艺伎)们一样拥有自己的企业。”我们又问日方陪同是否觉得艺伎很美,对方回答:“日本人通常使用‘可爱’这个词汇。”
18.料亭里当然少不了饮酒,日本酒也是艺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日本朋友的话讲“日本酒能让你找到真正男人的感觉”。在高度产业化的日本仍然有很多私人酿酒厂,象这样的老年技师始终克守传统方法制酒,他们认为只有传统工艺才能保证酒的风格,只有他们出产的日本酒才是高档料亭的上选。
19.配合精美清淡的日本料理,使料亭的服务达到完美的水准,客人能够在斗室中体验到餐、饮、艺、礼等全面的日本风貌。
20.令日本男人最为满意的,是艺伎的谈话艺术。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她们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于察言观色,了解男人的情绪。她们的工作其实很紧张,而男人们则得到了彻底地放松。作为艺伎,致死都必须克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是“绝对不能透露客人在席间谈话的内容”。
21.艺伎从16岁学成可以下海,先当“舞子”,再转为艺伎,一直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仍可继续干,但要降等,只能作为年轻有名的艺伎的陪衬。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乐观。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长,办个艺校或艺班,也很不错。如果有机会能进入公司作个形象小姐,虽只是个“花瓶”,尚可一展昔日风采。
22.目前,日本全国现有的艺伎只有数百人,对于这一典型的夕阳产业,日本舆论众说不一。批评者说,艺伎的产生与存在是一个时代性错误,她是男权至上的时代产物,是对女权运动的莫大讽刺;支持者说,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艺伎应得到保存。这样的争论看来只有留给日本的下一代人来取舍和思考。
23.但是鸭川河畔的风月仍然会让人流连,因为只有那里清歌浅唱的私房耳语才最能让人感悟传统日本的生活态度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专业的关于艺伎的背景资料,可以到以下网址下载BBC纪录片《艺伎的真实生活》(中、英文双语配音)
http://lib.verycd.com/2006/03/24/0000095748.html
【原 片 名】The Secret Life of Geisha
【中 文 名】艺伎的真实生活
【出品公司】BBC
【出品年代】1999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274282/
【国 家】英国
【类 别】专题
【主 演】Susan Sarandon .... Herself - Narrator
(voice)
【文件格式】XviD + Dual MP3
【文件大小】1CD 49x15MB
【视频尺寸】560 x 416
【影片长度】92 Mins
【对白语言】英语/中文普通话
【字幕语言】外挂中/英文
【内容简介】
艺伎,字面上的含意为“以艺术为生”。每个艺伎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茶道、书法、乐器、舞蹈、礼节等等。男人们用餐时,她们跪在旁边斟酒上菜,微笑着和他们聊天。待到酒过三旬后,艺伎开始表演以活跃气氛,不论是弹奏乐器或是演唱情歌。最令人称赞的是艺伎的谈话艺术,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花边消息,她们都了如指掌。
但是艺伎这一古老的文化行业,是否能够在现今充满竞争、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日本社会保存下来?十九世纪20年代是艺伎行业的全盛期,有将近80,000名的艺伎,而今却剩下不到1,000名。
艺伎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她们浓妆的脸上几乎看不出喜怒哀乐,她们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的缩影,这也是她们为之骄傲的。艺伎一生就是为了服侍日本上流社会中的达官显贵、富商阔佬,人们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店酒楼和隐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所以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艺伎一直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