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红酒和旅行归来的离婚率

(2007-04-10 00:54:00)
标签:

杂谈

论红酒和旅行归来的离婚率 

文/图 郭子鹰

 

摄影:郭子鹰

器材:Sony F828

拍摄时间地点:2005年4月/ 吕德斯海姆,德国 Rudesheim,Germany,April,2005

      我以前主持过一项消费者行为调研,结论是中国旅行者目前的最爱目的地是欧洲,但是从我后来带团去欧洲的亲身体验来看,中国人对欧洲的观感和心理感受非常尴尬而有趣。

       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提防导游带他们去购物扎店,三天后,会希望导游带他们去,但仍然对价格里是否有水份,充满疑虑,到行程结束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抱怨导游带他们去得不够,到机场的时候,及时明确地知道免税店的价格高于市内很多,他们仍然会买很多国内也有的东西,原因是“比国内便宜100多块呢!”所以,中国人在欧洲等地方的个人消费是世界第一。

       相应地,欧洲人,亚洲人,地球人都知道这个事实,他们对中国旅行者的反应也很有趣。我有一次在一个非正式的酒会上会见法国酒商协会主席和法国旅游界的朋友,酒过三巡以后,法国人抛弃了假斯文的伪装,开始跟我说实话了:“我的朋友,中国人喝酒(他指的当然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红酒)的方式简直是糟蹋法国的酒文化,请原谅我的直率(看来他并没有真正地、彻底地醉倒),他们不闻、不看、不品,也不会听我们的品酒指导的讲解,顶多是理解性地点点头,然后就……一饮而尽!好像他们的目的就是喝醉一样!我真的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乐趣呢?而且他们似乎每天都要喝醉,每天都要喝自己从中国带去的白酒!”我正准备和他讨论一下文化差异,说说中国文化中酒仙说代表的安全感以及社会地位,再说说这个心理和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代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可是没等我开口,老兄猩红的大脸上泛起一丝狡猾的微笑:“就让他们糟蹋我们的酒文化吧,我们不介意。”

       在另外一个酒文化推广会上,意大利的一个酒商对法国人的态度做出了补充,他当时也喝了一点,并且了解了中国的观展者如何把品酒会变成免费的买醉场所。我本以为他要发出和法国人一样的叹息,而且我个人对意大利和法国的访问经历让我体会到意大利人的散漫远比法国人的所谓“浪漫”要来的有水准得多,所以做为一个产酒大国,意大利人有理由对中国饮家的方式表示出更大的不理解,但是事实却是,他觉得“中国人为什么只糟蹋法国的酒文化呢?”话锋一转(他转得比法国人要快很多,说明他对酒文化被糟蹋一事似乎更加介意一些,心中的阵阵隐痛,让他不忍多谈这事),“法国人懂什么酒文化!他们有40%的出口酒是从意大利购入的桶装酒,然后在法国装瓶、贴上Made in France的标签而已,还有,他们还把所谓‘新酒’博若来(Beaujolai snouveau)向世界推广,这种没年头、没阅历的东西简直就是葡萄汁!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意大利人更懂推销!”言下之意当然是意大利的酒更好,品酒应该去意大利之类。

       中国人在欧洲如何饮酒这事我也有所体察,这个不必多说,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干嘛一定要战战兢兢地按照别人的标准行事呢?据有关杂志统计,世界上年轻人中酗酒比例最高的地方其实在北欧,女性甚至高于男性。他们根本说不着我们什么。欧洲的酒文化的确从古代希腊的神话开始,有非常久远的渊源,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要一下子理解非常困难,况且旅行本应该是轻松的事情,干嘛凡事都要一本正经拽教条?我们没有理解,欧洲人应该自己找原因,你们为什么没有做好宣传,找一个轻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我们呢?

摄影:郭子鹰

器材:Sony F828

拍摄时间地点:2005年4月/ 吕德斯海姆,德国 Rudesheim,Germany,April,2005

      不过,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大多数人对陌生世界不能打开心胸尝试,到的确是一个妨碍我们享受和体会旅行乐趣的障碍,正如有欧洲旅行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的,中国人到了欧洲,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所有的见闻都和国内的同类事物做比较,却很少探询和理解文化现象在本地的渊源,一方面是他们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中学到的规矩太多,掌握的分析方法太少,大学毕业却往往没有掌握享受旅行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在旅行途中,“学习能力”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迅速融入当地气氛、了解背景掌故的,况且很多事情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已经习惯按照国内思路来行事的中国人来说,当然会感到无能为力。反正也搞不懂,索性不搞!结果当然是旅行乐趣大打折扣,很多西方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我们带着门外汉的尴尬和羞涩站在一边郁闷。或者,压根无知无觉。

       其实,旅行的乐趣在于出发前的理解和准备、旅行中的体认和享受,还有归来后的分享,这个过程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与对充满好奇精神的终生学习的现场实践。但是,中国人太忙,或者说的明白一点:“穷人没有闲工夫”。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和兴趣学习和挣钱不相干的东西?丧失一部分旅行乐趣是必然的。如果导游专业一些,替我们读书,在把这些背景消化了,用中国人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我们到是愿意一听,也能自得其乐。不过遗憾的是,旅行社的潜台词是:“游客根本只认低价,我们应付价格战还忙不过来,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和兴趣学习和挣钱不相干的东西?!”

       所以这个“双输”而不是“双赢”的“价格对攻”、恶性循环就注定了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似乎没有谁应该单方面对这种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倒霉现象负责,一时也很难找到捷径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如果旅行者能够在出发之前做些功课,掌握些区分旅行产品质量的基本方法,也许能玩得更明白些、更快乐些。

      但是,那句话又蹦了出来: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和兴趣学习和挣钱不相干的东西?

      ……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些事实来自我安慰:在约旦和叙利亚的陆路边境约旦一侧,有一家免税商店,很小的一家。我在店门口和一位很专业的约旦导游聊过类似的话题,他说:“你知道么,日本人在这里买什么?日本的西铁城手表、日本的糖果,还有日本的金枪鱼罐头!他们简直就是跑国际贩运的!”

      不光是我们,小鬼子也一样,他们买了很多自己并不喜欢、也不能留下什么旅行记忆的东西,原因是不懂得选择,没有足够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只能像刘姥姥一样莫名其妙地面对一大堆新鲜事物。

      我曾经认识一位法国旅游局中国区的首席代表,他原先在法国旅游局日本办公室供职多年,当我们谈到关于中国在欧洲的消费行为调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做的调查,更专业,也更有趣。

      情形是这样的,日本去法国的游客当中,比例最大的是两类人:一类是老年女性,他们一生都过惯的家庭主妇的清静生活。有一天,老伴退休了,他们做了一辈子生活异常规律的上班族,除了那点工作什么也不懂,退休以后百无聊赖,只好每天招朋引伴把酒聊天,弄得家里乌烟瘴气、无比喧闹。老太太们受不了了,找几个姐们飞向向往已久的法国。

      另一类是刚结婚的青年夫妻,男的一方的情况和上面那一类人差不多,上班族、工作的奴隶,女的呢,则是时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崇洋和虚荣,对小资情调或者波西米亚之类的东西颇为喑熟。所以到了欧洲,老公简直就成了Sitting Duck(翻译成中文意思和“外行”、“菜鸟”类似)。他们处处无所是从、无能为力,点菜的时候只能看看邻座的法国人,对侍者说:the same(来一样的)。老婆当然觉得很没面子、没乐趣。最惊人的结果是,法国佬居然统计出了这样的夫妻从法国回来的离婚率!具体的数字我不记得了,总之是比同类其他夫妻高就是了。

      “旅行是人性的试金石”。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品位,最好的方法是和他一起旅行,想来这样的结果也颇有其合理性。日本的家庭主妇倒是蛮懂选择的。

 

观影推荐:

《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

主演: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 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 艾比·科尼西Abbie Cornish 玛丽安·科提拉德Marion Cotillard 弗莱迪·海默尔Freddie Highmore

上映时间:2006年11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