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华学校”亟待恢复

标签:
文化 |
分类: 深晚冷兵器 |
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校名
http://s9/mw690/001pLxDcgy6QM3WfjRK18&690
2015年02月11日B05版 深明大义第37期
“强华学校”亟待恢复
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的马峦山,有一座由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校名的学校“强华学校”。这所学校在历史上长期成为马峦山唯一的学校,直至1982年,学校才停办,学生搬迁到山下,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就在马峦山爆发。
庚子首义打响反封建第一枪
历史背景大致是这样的:公元1900年,也就是中国农历的庚子年,先是京城闹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而且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甚至借此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主要针对捕杀西方传教士和基督徒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杀入北京。仓皇西逃的慈禧太后翻脸不认人,一方面下令剿灭义和团,另一方面和八国联军“议和”,后来导致了赔款4.5亿两白银的奇耻大辱。此时,在地处偏远的广东,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组织兴中会正在酝酿着一场武装起义,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
几经波折,起义大本营转移到马峦山马栏头的罗氏祖屋。
青天白日旗在马峦山诞生
在1895年广州起义之前,孙中山先生提出设计一面旗帜为起义所用,于是,中山先生的同乡和忠实助手陆皓东设计出青天白日旗。因为广州起义流产,青天白日旗未能亮相,而其设计者陆皓东因计划败露被清兵杀害,出师未捷身先死,被中山先生称为“吾党健将,沉勇元良,命世英才”和“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因而,青天白日旗直至马栏头祭旗起义时才首次正式树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是二色旗,即只有蓝白两色。当时,这个设计图案遭到黄兴强烈反对,理由是有日本并华之意,但孙中山坚决肯定,二人为此几乎反目,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自此滋生。
后来,青天白日旗又增加了红底,变为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此间还曾有过“五色旗”的阶段,即以五种颜色象征五个民族,孙中山先生自始至终坚持青天白日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设计者陆皓东为此献身。
罗氏大屋是庚子首义爆发点
罗氏大屋是“庚子首义”的爆发点。
庚子首义打响了中国人民反封建的第一枪,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而反封建第一枪在历史上长期被误读为“三洲田起义”。只可惜,庚子首义在存续近一个月后,因清军围剿而宣告解散。抗日战争时期,罗氏大屋曾经成为东江纵队的临时司令部。而此地所在的坪山是名扬华南抗日战场的华侨将军曾生的故乡,也是广东抗日游击队的发源地。因而,此地又是岭南抗日的圣地,同时具有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历史意义。
罗氏大屋历经两百多年,整体建筑群依然基本完好,但因多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荒凉破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珍贵历史遗迹将荡然无存。
罗氏大屋目前主要建筑群有3处,即原新民村下属的3个自然村:围肚、岭背、新屋。“罗氏宗祠”属围肚村;“岭南世居”属岭背村,具有客家民居和西洋风格。此3处建筑群呈三角形,分别相距三四百米。包括罗氏宗祠和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字的“强华学校”以及一座碉楼在内的建筑群,是岭南客家民居与西洋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遗址,目前基本保存完好。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曾在2006年7月公布此地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8年3月立碑。
三洲田山坳中藏有义冢
在位于盐田大小梅沙与坪山新区之间的三洲田附近一个山坳里,掩藏着一座当年参加庚子首义、被清兵杀害的数十个反清勇士的义冢。
庚子首义失败之后,清兵在起义发动的村庄疯狂报复,大肆烧杀抢掠,深圳三洲田、马栏头、碧岭等地众多百姓家破人亡。这座义冢坐北朝南,背向北方的朝廷,淹没在草丛里的石碑上,“义冢”两个大字依稀可辨,碑上还刻着“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孟秋月吉”等字样。说明这块石碑为死难者的后人所立。
强华学校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孙中山对庚子首义曾予以甚高评价:“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状,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先生依然念念不忘三洲田、马栏头一带众乡亲,特派副官前往慰问当年参加起义的烈士家属,拨出巨款修建被清军烧毁的房屋,并在三洲田建立了一所学校,还为马栏头的一所小学题写校名“强华学校”。这所学校在历史上长期成为马峦山唯一的学校,直至1982年才搬迁到山下,遗址至今保存完好。
小时候曾在这里读书的罗天应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每天上课前先向中山先生像默哀三分钟,三鞠躬,然后背诵中山先生的遗嘱。”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子孙科为三洲田学校亲题一副匾牌:“庚子革命首义中山纪念学校”,如今校名得以传承,这所学校搬到了山下,现属盐田区辖地。而孙中山本人题写,而且位于起义旧址的“强华学校”,意义更为重大,校名亟待恢复。它是深圳本土重要的教育传承,理应被纳入深圳公立教育序列,以珍视深圳本土教育的重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