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诗性的文化呈现

(2017-12-18 15:43:09)
标签:

感谢雪枫

文学博士

分类: 文学评论

日常诗性的文化呈现

日常诗性的文化呈现

——高海涛《英格兰流年》的文学启示

 

修雪枫

 

 喜欢《英格兰流年》的名字,一个人的流年具有日常性、琐碎性,那么英格兰的流年是怎样的光景呢?这部散文集预设了一个吸引人的“期待视野”,英格兰也以空间的距离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英格兰流年》本是摘录英国作家、诗人日记的一本英文书的名字,作者高海涛以此命名自己的散文集,流露出他的文学情怀。这本文集注定了英国古典文学精神与中国现代乡愁的相遇,并在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艺术、中国古典诗词的熏染中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它对认识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学的联系性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高海涛散文的美学特征

高海涛的散文智性与感性并重,常被批评家们称为学者散文,流畅、真挚的情感叙事;时空、中外文学视域的自觉转换;世界之外与故乡之内的视角和结构安排使其散文具备了文化性与对话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整体而和谐的。

1.真实性

相对于小说而言,散文的故事性不强,但也有自己的叙事特征。高海的散文处处弥漫着故乡的情怀,体现了讲述故事的诚意。正像他所说:“比之于小说,散文可以是更本真、更在场、更贴近生命体验的心灵。”[①] 他的散文体现了叙事、抒情的真实: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渐进升华,厚厚的乡愁浓得化不开。这样的情感也只有离开故乡,并不断回望故乡的人才能懂得。

在“文学返乡”中表达对故乡的情感本是文学的母体,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具有恒定性的命题,在于人与故乡之间总是保持着张力性的存在,那些追求梦想的人终有一天要离开故土,而在岁月的流年里又会不止一次地推开故乡的门,现实语境的多样性,又让这个母题充满了复杂性。所以作家笔下的故乡精彩纷呈: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为世人留下了不同的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中,故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乡土中国的变化总能让作家思绪万千。2016年格非的《望春风》描写了乡土家园的消逝,不禁让人伤感。那么,这本成书于2015年的散文集,以散文的方式呈现了故乡的真实与美好,读来使人动容。

《英格兰流年》里写到柯尔律治的诗句“璀璨的米色之光”让作者想起辽西故乡西山的晚霞和童年的趣事,情感的过度自然而清新。父亲坐在家门口的老榆树下,听蝈蝈叫声描写具有画面感,温暖而动人。一本小书的价值不但有助于了解英国,而且让人学会感恩岁月。《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以质朴、真挚的情感回想了家里的菜园,那里的碧绿芳菲有几多的动人,父母亲在菜园劳动的情形与细节的把握,展示了日常中的活力,回想父母亲曾经年轻的样子总是让我们很伤感。人们在劳动中体现出的情趣是最自然的美,这种美与大地亲近,菜园与花园实则是家园的隐喻,无论游子走在何方,终有一份思念是属于这里的。散文结尾对芸香的描写升华了思念的情感。

喜欢谈论天气的英国人体现了浪漫的文化气质,而从高海涛的散文中经常出现的诗文来看,这是作者学术情怀的自然流露。散文《英格兰流年》所勾勒出的英格兰形象是由文学世界构建的形象。读《英格兰流年》可以绘制出一部简体的英国文学史,其中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湖畔诗人柯尔律治、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勃朗特三姐妹、现代派诗人艾略特等人。散文中那些应时应景的中外诗句引用:自然、贴切,深化了情感的表达程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论基础。

2.文化性

高海涛的散文以文化的视角审视生活的点滴,他的审美情感由于文化因素的加入而变得深沉、细腻,其散文呈现的文化氛围,构成了独特的美学特质,在他的散文世界里,文化强化了文学的美感。“85文学新潮”中的寻根小说,以风格迥异的方式探寻民族的文化传统,寻根作家的审美经验为思考文学写作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文本的借鉴经验。那一年阿城发表了名为《文化制约着人类》的文章,以文化的视角来思考文学的发展,提出追赶世界文学的脚步。文学所能达到的文化张力,及其构建的审美世界成为当代文学书写的重要维度。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成为文坛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当代散文的发展过程来看,散文的发展也折射出文学整体性的现实语境。从汪曾祺的《湘行二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再到高海涛的《英格兰流年》,散文文体与文化之间呈现出多种风貌,高海涛的散文具有文体意义上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特点,高海涛散文由于文化视角的介入,兼具了宽广的视野,经历的故乡、伴随的历史、父母亲的形象融合在一个个画面中,又连缀成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整体。散文集《英格兰流年》以美国诗人卡洛琳﹒莱特的诗歌《世界正梦见它自己》为序,将他的散文置于中西文化的视域中,将时间的流逝划转为空间的感受是高海涛散文的基本美学特质,它所敞开的散文世界有着流淌的诗话,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文化底蕴,正是在英国文学、美国诗歌、苏联歌曲、绘画,中国古典诗词的转换中,我们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表达形式和相通、相近的情感流露。

在《故园白羽》中,作者用羽毛比喻故乡,这一比喻不仅仅与地形有关,也与福克纳对故乡的比喻,以及“羽书”的中国古代文化含义有关。追究故乡的历史可以在《汉书》中找到记载。故乡人对四月的感受也与艾略特的感受不同,以异域的视角呈现了故乡四月的美好,这一审美效果的达成是有文化属性的。故乡的历史上生活过的名人有清代的杰出作家尹湛那希、“五四”时代的学者、地质专家丁文江,他们的故事增加了散文文化性的厚度。

谈起乡愁会自然地想到英文、法文、希腊文的拼写,但追寻桃花的词源,更难忘的还是那些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在中国的情感世界里,桃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并且代代流传。高海涛借用同学在美国德拉瓦州的生活,以美国的桃花表达了中国式的情感。《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中的芸香描写富有文化含量,诗人席慕容的《七里香》、惠特曼的《草叶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都有关于芸香的记述。就是走在故乡的海岸,见到孔明灯就会想到清代诗人张劭(shao)《纸鸢》中的诗句。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看到雕花的玻璃杯就会想到俄罗斯的名画和宋代的诗词。

《康德在我心中的样子》是一篇具有哲理意味的散文,康德的小路、天空、道德在人类的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隐喻意义,康德将实践赋予美的意味。高海涛用一首小诗来引发对天空的思考,向读者讲述了爱与美是一体的。《比树古老,比山年轻》讲述了现实选择与人生理想的关系,只要有坚持的信念,你所走的路就一定会越来越宽广。一所文学院成就了作者的文学梦和大学梦,也以它的方式传递着文学的梦想。那些和太阳有关的中外诗句和文学故事、轶事叙述了人们对与太阳的情感与想象,并含有人生的智慧。

3.对话性

对话意味着平等交往的可能,高海涛的散文以中外的诗学艺术进行了多种对话,显示了不同民族情感的特点和语言的独特性,而这深植于文学传统中。这种对话性决定了高海涛散文在叙事、结构上的开放性,他的散文文化含量丰富,在起承转合之间跨越了不同的国度和艺术空间,并坚实地站在故乡的土地上。

《英格兰流年》一书中的收录的诗歌多出自1819世纪的作家和诗人,那时的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诗歌也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和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散文中谈到英国和中国谈论季节的不同说法,以对话的形式反衬出不同国家对季节感受的不同。不同诗人对十二个月的感受与作者对十二个月的描述形成了比较,显现出辽西岁月的风貌,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寻找和确认。一个人如果能够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一年的十二个月且能让你感动,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浪漫情怀的人,《英格兰流年》一文中伴随12个月的辽西故事让人感怀,不由得回想自己的故乡、亲人和那些在一起的故事。

散文《苏联歌曲》写出了不同民族情感表达的共通性,每一部分之前的苏联诗歌、英国诗歌与这部分的中国故事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这是一种对话式的书写方式,形成了诗意的格调与韵律。在《贝加尔湖与烟斗》中作者用姜夔的《暗香》来表达流放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贵族对往事的追忆与惆怅,文学的情感穿越了种族与时间,同时将历史的巨大变迁以个人的方式讲出,结构成为一个人的史诗。

看到外国书籍描绘的景观总会联想起故乡。《苏联歌曲》中提到阅读美国作家麦卡蒙的《奇风岁月》就想起了辽西的风和风中的故乡小镇;由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说过的话,想到自己的神奇记忆;由艾略特的《荒原》唤起作者的乡愁。对话性显示了作家写作散文的一种结构特点,在首尾的呼应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和那些飞扬着的诗句,那些纯真的岁月和故乡的朋友都随着旋律而渐渐清晰,一个令人充满感怀的七十年代就在歌声中跃然纸上,空间化的时间感久久萦绕。也有从异国到家乡的时空跨越,《青铜雨》中写到:“从多年前美国中部的一个雨天,到多年后中国大部的一个雨季,我其实一直都在回忆和塑造着家乡的雨。”[②] 作者由叶芝笔下的老人想到了父亲的形象。


二、作为个体的人与文化的关系


高海涛在文化随笔《语言的的起源与人文精神》中,写道:“对德里达而言,广义的写作既是一切文化活动的源泉,同时又被文化所压制,写作是被贬黜的王子,因为它具有颠覆性品格。”[③] 实际上了探讨了写作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制约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与文学、绘画、地域风俗等各种广义的文化发生联系,从而对个人的成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海涛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经历的时光、旅程、人与事、还有书籍的陪伴,在那些过往的和仍将继续的岁月中总有着文化的身影。

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特点显示出文化层面的多元性,而文学的地域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高海涛的散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特别是生动的辽西文化特点,鲜活的语言体现了散文写作的叙事张力。“文化自信和语言自觉,是文学实现自身超越的精神支点。[④] ”是高海涛在评述辽宁长篇小说创作特点时阐述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英格兰流年》这部散文集语言整体特点的体现。

通过阅读散文集《英格兰流年》,读者会对辽西的地域文化、自然风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独特的历史故事也增添了这片土地的人文特点。高海涛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辽西散文勾勒出东北地域的文化特点,他说:“如果说东北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那么正是海,唯美主义地为它镶上了一道更神奇的蓝边。”[⑤] 高海涛散文的韵律与东北黑土地的呼吸节奏相吻合,真正地传达出东北文化的特点,他的散文与迟子建、孙恵芬的小说真正体现出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真实情感,他们对土地、庄稼、未来的喜怒哀乐。

高海涛散文意蕴的诗意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决定了阅读接受的多层次性。散文家期待的是与阅读者、批评家们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走出了单纯的文本视域,将作者、读者、文本视为整体性的文学活动,并在文化的世界中显示了文学的意义。高海涛的散文视域宽广,体现了他的学识背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陈晓明评说高海涛的散文“既是乡土散文、也是文化散文,融合了本土和域外的两种记忆,写出了一种鲜见的格调和气势。”[⑥]

作为个体的人在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汲取力量,以不断积累的智慧、美的体验、生命的感受推进散文的创作,这样的散文真的可以称为一种成长散文。《寻找男孩克拉克》讲述的正是一个绘本诗中,怕黑的男孩伴随作者一段时光的故事,实际上讲述了书籍与人的精神成长的故事。那个图画中的男孩是每个人成长中的自己,也是童年和青春的见证。作者会因为找不到记录男孩克拉克的那首诗而感伤:

 

所有怕黑的小男孩都会长大,变成少年,变成青年。他们不再怕黑,所以也不必继续彻夜不眠地躺在家里。而当他们开始满怀自信、奋发进取的时候,就会在家以外的世界留下他们可以照亮别人的身影……找到了男孩克拉克,就如同找到了似是而非的童年和青春。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年代,散文作为最易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它的书写方式、情感表达形式都或明或显地表达了作为个体的人与时代整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今天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年代,电子媒介文化方兴未艾,智能科技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那么承载个人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的文学写作处于怎样的文学生态中,从而保持自身的绿色发展。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不免受到新的文化生产机制的制约,又怎样做到保持文学的品性。散文写作可以窥见一斑,特别是学者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以精深的方式触及文化内核。博客上的写作、微信上的诗意言说都可以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散文写作,而时代的变迁改变了每个个体的生存方式,我们终将告别原野、风光旖旎的乡村在车水马龙中走过四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整体性的,谁也不能离开具体的文化语境,散文以最直接的方式构建当代文化,也表达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海涛的散文讲述了个人的精神成长,一个人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三、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

在探讨完人与文化的关系后,可以引申出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问题。现代性社会到来之后,人的日常性价值凸显,文学边缘化的论说不断兴起,那么文学是不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不再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高海涛的散文提供了一种解答视角,文学活动就是他生活的日常,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是与文学的灵感相伴。

作者由龙鸟的发现,阐述了生活中稳定的常态性的生活价值:

远离土地的人是发现不了龙鸟的,龙鸟也不会让他们发现。他们可以题词,可以签名,可以留念,但从本质上说,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这些来地土地深处、距今约一亿年前的古生物的灵魂。 

在上亿年前,北票的上空,成群的龙鸟在自由地飞翔。那曾是北票生活的常态,那种与土地、天空、树木、星空息息相关的情感,经由万年的流转,也只有文学才可以追寻它的影踪。要不,叶芝怎会发现鸟与人类历史的隐秘联系,作者又怎会发出:“没有诗是看不透龙鸟的,龙鸟不是鸟,而是神的某种遗迹。”[⑦]

日常生活中的雨由于文学的描绘而充满诗意。当作者在美国留学时,一天早晨的雨淋湿了詹姆斯教授的头发,促发他讲述起文学世界里的雨,“从《圣经》到荷马,从莎士比亚到弥尔顿,其侃侃而谈的风范令人瞠目”[⑧] ,还有艾略特、叶芝、史蒂文斯等诗人关于雨的诗句。

在一个消费文化占主要位置的话语空间中,文学所提供的灵魂对话更应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从《英格兰流年》这本散文集来看,朋友之间互相赠送文学绘画著作是学人间一种普通的交往方式,这种日常在艺术接受中获得了意义。文学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栖居的场所,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就像玛莎·努斯鲍姆所说:“文学讲述了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和情感,讲述了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一切与我们有关的整体性(totality)。”[⑨] 文学为此在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散文家的午后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散文家拿出一个古色古香的烟斗,文字与灵魂的对话就真正开始了。《贝加尔湖与烟斗》是散文集《英格兰流年》的最后一篇,笔调深情而内敛。贝加尔湖是我们在生活中对遥远的想象,是对艰难岁月中温暖记忆的深情凝望,是诗人涅克拉索夫笔下的诗句:“西伯利亚是那样遥远,西伯利亚是那样寒冷,但还有人住在西伯利亚。”可以说初到“伊市”的俄罗斯知识女性对文学的热爱温暖了西伯利亚寒冷的日常。一枚烟斗、两个绿色的高脚酒杯放在散文家的书架上,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心爱之物,看到它们散文家可可以遥想贝加尔湖,而它们又见证了文学的诞生。

文学活动成为生活的日常,这样的日常充满了本质意义上的文学性,从而提升了生活的品质,这种品质是用精神层面来衡量的。《英格兰流年》提示我们葆有文学想象应是生活中的常态。作者去过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却没有去过英格兰,这便成了一份念想,而作者的英格兰就由许多具体的意象组成,这些意象来自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文学阅读经验,而更多地是来自文学世界,英格兰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突出日常生活中的诗化价值是对人存在价值的哲学思考。由于文学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之物,也会变得有意义,因为这些平常之物承载着人们美的情感。因此,19786月的雨是那样的生动。作者在《故园白羽》中流露出对辽西的雨雪和大地的喜爱。美国的雨也是思乡的媒介,要不作者怎么会对从未去过的英格兰怀有乡愁呢。父老乡亲在求雨中的形象是辽西这块土地上的生活的写照,作者在这种普世性的风俗中获得了一种温暖,这也是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它照应着内心的温暖,是文学之于生活的意义。

高海涛的散文体现了诗与思和谐统一。那些中外文学的诗歌都像是为作者而作,诗的意象、诗的情感、诗的景致总是让散文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所思所想。艾略特《荒原》中的诗句“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去南方”,散文家觉得是为自己所写,于是创作了《在军营那边》。伊丽莎白·毕肖普《北黑文》中的诗句“这个月,我们最喜爱的那个岛繁花尽放,”让散文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瞬间产生的美好感受,当与这种审美情感再次相遇时,也是文学产生的时候。经历了审美积淀的《芭蕉远上白云》有一种纯净、深沉的美。

在这里,文章有必要对日常生活进行文化理论的概述。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的文学,已经不再是文体、语言、结构等文本意味的文学,而成为一种富有现代性的存在方式。本·海默尔所说:“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就是日常的时间的基本特征,日常的时间性被经验为使人精疲力竭、虚弱不堪的百无聊赖”[⑩] ,而文学成为生活常数中的变量,文学有改变日常生活中的重复感的神秘性力量,它提升了日常的品质,也从另一面证明了本体论层面的文学的意义。从日常生活视野中来看待高海涛散文的价值,他的散文写作实现了日常与文学的“互观”。通过阅读高海涛的散文,我们知道他的文学想象是由生活经验而来,特别是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表明了文学的价值,这在作者的信念中应该是坚定的。

《记恋列维坦》讲述了人与美的艺术初次相逢的感受,这样的美是直抵心灵的,精炼传神的语言具有画面感,不但让人感受绘画的美,也是一种语言的美。这篇散文具有一定的哲学气质,名为《三月》的画作照亮了人生,是那些艰难岁月中难得的美好。葆有艺术的感受可以温暖我们的日常。厚厚的白雪、瓦蓝的天空、缀有金黄叶子的白桦树、木屋、七米阳光、小红马,早春的灵动,这与我们对故乡的想象是一致的。

珍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价值是散文集《英格兰流年》给人的启示,这种诗意是充满文化属性和学术品格的。高海涛散文不但呈现了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诗化故乡,而且将阅读者带入自己的家园想念中。那么,我的故乡世界又是怎样一副风景呢?让人不自觉地怀念家乡。英格兰的流年,原来是故乡的流年。

 



[] 高海涛:《成长散文:一个概念或一种向往》,中国艺术报,201176日,第8

[] 高海涛:《英格兰流年》,大连:大连出版社,2015142

[] 高海涛:《语言的起源与人文精神——文化批评随笔之四》,《艺术广角》,2010年第6期:84

[] 海涛:《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辽宁NOVEL:世纪之交的语境与文本》,《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60

[] 高海涛:英格兰流年》,大连:大连出版社,2015228

[] 陈晓明:《在海边的黑土地上喜爱英文诗——高海涛,<</span>北方船>序》,《渤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8

[] 高海涛:《英格兰流年》,大连:大连出版社,201546

[] 高海涛:《英格兰流年》,大连:大连出版社,2015141

[] []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转引,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14

[] []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

 


    (作者简介:修雪枫,辽宁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美学、当代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