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金婚》---编剧王宛平

(2013-12-30 18:53:26)
标签:

文化

分类: 编剧导演园地

     无论在校学习还是任教期间,写剧评什么的,曾是家常便饭,即使经典大师之作,评头论足也是毫不发怵,但当评价自己作品,说三道四时候,觉得很是为难,在做了十年编剧之后,才体会到当初随意评判他人是何等轻率。
   《金婚》是命题作文,郑晓龙导演有这样一个编年体写五十年婚姻的创意,但搁置一年多没有实现,因为我们之前合作过《幸福像花儿一样》,于是就想让我试一试。
    我当初对这样一个家长里短,锅碗瓢盆,婆婆妈妈戏是比较抗拒的,我的个性使我更愿意写一些戏剧性较鲜明,个性更强的东西,比如帮高希希导演改编的《新上海滩》,还有刚播出的《狙击手》;或者写一些比较浪漫的,与生活拉开一点距离的,比如也是和高希希导演合作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等。
    接《金婚》最直接原因是想和郑晓龙这样的资深导演合作,没想到的是,这一接手,便是一百集下来。
    今天来看《金婚》,是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的,但在写作过程中,作为编剧,我并不知道哪个元素是能制造高收视率的。
回想起来,《金婚》即将开机,我已住进剧组,还有旁人在吹冷风,攻击《金婚》这种形式观众无法接受,攻击五十集长度,也会让观众中途跑掉,我自己是毫无自信,记得当时在剧组,制片人也有惶惑,问郑晓龙导演,观众会不会中途换台?当时,郑导回答得非常坚定,不可能,事实证明,郑导是对的。

        我自己总结《金婚》经验,如下:

1:编年体形式。
    编年体形式使电视剧一般意义上的线性结构变为块状结构,一年一集,使每一集必须制造足够多的戏剧性事件和矛盾冲突,有人讲,《金婚》就是室内剧,就是一堆小品,也可能如此吧,总之,一年一集这种写法,要求编剧将一个事件从开始到发展到结束,必须在一集四十分钟内完成,这就必然使戏剧小品化;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是使节奏加快;一是五十集下来,会有一种岁月如流的苍桑感。还有就是这种形式的新颖,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因素。
    当然,关于此点,业内也有不同意见,近日戏剧评论家,也是我戏毕业的肖复兴同志就对《金婚》的散文化小品化提出批评,认为是一种倒退。
在我看来,电视剧作为大众消遣,情节化,戏剧化手段是不可替代的,小品化散文化只是一种特例,至少对《金婚》这种编年体形式是合适的。

2:人物典型化
    我不知道《金婚》人物塑造是否算一种成功模式,因为在我看来,当下电视剧人物塑造极为流行一种非典型化模式,即利用人物之间反差,制造一种漫画式笑果,典型如《潜伏》里黄埔军校毕业军统特工与农村游击队长假夫妻关系;《北风吹》农民干部牛鲜花与知青爱情;《安娜与王贵》里的农村男与小资女;再往前,《激情燃烧岁月》老粗石光荣与小资老婆;还有近日正在拍摄的《家常菜》,老丑厨师与年轻貌美女研究生旷世爱情;总之,将夫妻间差异推向极端,是加强戏剧性因素的一种常用手段。
《金婚》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在策划阶段,我们就想写一对最典型最普通的夫妻,他们门当户对,自由恋爱,由恋爱走向婚姻,经历初婚磨合,幸福婚姻,婚姻疲惫,婚姻矛盾,儿女矛盾,最终走向相濡与沫。
这对夫妻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掉人堆里找不见那种,他们没有先天带来的戏剧性矛盾,他们就是平常百姓,幸福快乐进入婚姻,但即使这样的婚姻,也最终会经历所有婚姻必经的一切,我们觉得,只有写这样典型的夫妻,才能写出婚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
     但这样常规性设置,就给写作带来非常大难题。我不能利用夫妻间差异做文章,我只能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细节。《金婚》写作之难在于细节之难,不能像一般情节剧那样瞎编,不能脱离实际玩浪漫。
      在写《金婚》之前,我除了《幸福像花儿一样》,写得都是商业剧,收视较高的有《我的泪珠儿》,资方都认为,我非常适合写那样一种商战加情感的戏。因此,当我写《金婚》时候,有两种感觉,一个是以往写作经验被迫放弃;另一个则是有一种创作的愉悦,因为,事实上,我在编剧之前曾写过十几年小说和散文,虽然并不成功,但对塑造人物和挖掘人物性格是很有体会的,《金婚》写作让我有一种写小说的感觉,是实实在在写人生,写人性。

3:以人物带故事
    《金婚》是典型写人物的戏,其实在我的写作中,情节及故事性并不是我的强项,在我构思剧本过程中,人物是第一位的,往往是想出人物,然后由人物带着故事往前走。具体到《金婚》,观众可能会忘记剧情,但会记住几位主要角色。
这个在创作上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执教的中戏戏剧文学系,传统教学是主张学生注重人物的,学生在校期间大量练习也都是塑造人物。
   但面对电视机前最广大受众群体,故事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前不久,见到一位在电视台负责购片的我系毕业生,对我戏注重人物提出异议,认为过分注重人物,好处是人物鲜明饱满,但也有可能会让戏剧节奏变得迟缓,以及失掉悬念之类戏剧因素。
所以,在注重收视率的当下,人物与故事统一才是王道吧。

4:写自己熟悉的
     我经常说,《金婚》不是我想写的,但是我能写的。虽然我自己并不想写此类题材,但客观上,我在此类题材上有相当长时间,从理论到实践的积累。
     我正式写电视剧是2000年,在此之前,我曾写过数本婚恋类畅销书,其中《婚内婚外》卖得很好。那个时候我就采访过很多问题婚姻人士,也看过很多婚恋类理论书,接下来很多年,因为《婚内婚外》的影响,我一直在为一些婚恋类刊物写情感婚恋类案例,包括分析点评之类。
     所以,虽然我自己一直在排斥此类东西,但迫于生计我一直在钻研这些东西,我在相当程度上是很专业的。
    郑晓龙导演经常开玩笑,说《金婚》开掘了我写婚姻戏才能,其实,这才能是早存在的,只是自己把它屏蔽掉了。
     当我踏下心写《金婚》,大纲阶段写得很顺,十几天写一百多页大纲,郑晓龙导演和资方立刻就接受了。这与我长时间积累有关。

5:与导演资方良性合作
     2004年以来,我合作的就是两位导演:高希希和郑晓龙,其中与高导合作有八次之多;两位大导演愿意和我合作,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怕改剧本;改得最苦是《幸福像花儿一样》,一共26集剧本,但颠覆性重写就有三次,加起来至少一百多集;《金婚》第一集,重写十三次,开机后,两位主演提出一些意见,有几集也是重写。《金婚2》写作空前困难,已经不知道改了多少次。总之,在我看来,电视剧不像小说,它不是一个能够由编剧自身决定成败的东西,它一定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体现。《金婚》剧本开头部份最初很不成熟,它是在一遍一遍修改中丰满成熟起来。

6:生活剧对表演的依赖
     郑晓龙导演曾说过,《金婚》是演出来的,的确,与情节剧相比,生活剧对表演要求很高,它不能假,必须贴近生活,一点来不得马虎。
   《金婚》如果不是两位实力派大腕演员表演,相信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很多公司不愿意做生活剧原因之一吧。

    总之,《金婚》的成功是一次编导演制作各方面的结合,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有这样突出的表现。

                                              2009-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