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德国科隆大教堂维京游轮杂谈 |
分类: --->>欧洲 |

如果说海德堡是德国文化和学术的典型城市,那么德国西大门科隆就是国家金融与工业的代表都会——宽广厚重的莱茵河缓缓地流过座莱茵河畔的魅力名城,自东向西把城市分为新旧半。白云密布在莱茵河上面,安静中氤氲着坚强、追求、深邃,一如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这里有德意志大桥、科隆大教堂、巧克力博物馆等世界闻名的景致,乘坐德国的市际快车最好购买集体票和往返票,得到优惠的同时,也正好规避常常座无虚席只好站到终点的窘境。

雨果说过,莱茵河映照着整个欧洲的历史。清晨乘船航行,清风拂面,满目苍茏。两岸错落有致的建筑结群而栖,欧洲风情斑驳可现。河中倒影摇曳,古老的屋子被高大的松树雕饰,河水茵绿,山峦连绵,草色青葱,随着游船上德、英、华语的讲解,总有童话般的百年城堡若隐若现,赋予这座城天然水灵又不失人文的气息。

大巴车停靠在莱茵河的船游码头,码头两边都是这样的一片片用来出租给游人的房车,里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来这里的游客订上一个房车,可以浏览莱茵河沿岸的很远的距离。




河岸水草丰茂,生机盎然,大片的草地和巨大的柳树,让这里看起来是个巨大的自然公园。从岸边向莱茵河望去,到处都是这样的美丽。

远望科隆大教堂,黑灰色的石壁和中世纪的雕刻给它贴上了庄严肃穆的标签,没有什么能比科隆大教堂更加代表科隆,这座地标性的建筑,位于科隆的市中心,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更是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乘坐5、6、18号城际列车在Dom/Hauptbahnhof







科隆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作为这里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中央是两个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达161米,像两把利剑,直插天际。由于它太高了,在近处照不到全景。走到教堂对面街上的一处位置,才能拍到它的全貌。

科隆大教堂外,有各类街头艺人表演,有弹琴说唱的,也有杂技卖艺的,还有画像卖画的。而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那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什么有意思的形象,然后站在一个高台上或者某个道具中摆一个姿势,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装雕塑的。哦对了,他们管这就叫做“行为艺术”。



仰望看着科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塔尖,我想到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让我们敬畏的,不止是巧夺天工的哥特式精湛建筑技艺,还有欧洲宗教文化的神圣与久长。来德国,不能绕开二战。屡屡面对废墟,被告知战争轰炸前的壮观与美好,600年漫长艰辛的修建,日耳曼人的匠心和心血在战争中逃过一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就早已立在所有人的心里。


步入教堂内部,即使同样人头攒动,可气氛却变得更加深沉。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厅跨度为15.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地板上的马赛克镶嵌画,规则的几何形穹顶好像在诉说着基督教义和规矩。在人来人往的教堂中,我为了拍一张画面干净的照片,等了好一阵子。

大教堂里面最有特点的还是这扇马赛克窗。据说在二战时期,因为怕炮弹强烈的爆炸声把大教堂的窗户震碎,人们把所有的窗户都卸下来保存着。等战争结束后,人们把一扇扇窗户装置回去,可奇怪的是,玻璃少了一块,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无奈之下,只能请设计师们再设计一块,随之就诞生了这块奇特的马赛克窗户。不管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过这个窗户的风格我还是蛮喜欢的。



午餐当然要尝下德国最有名的猪肘和香肠,切碎的芫荽和酱汁让肥而不腻的肉质口感达到完美,醇香的德国啤酒让这顿佳肴更有风味。
霍恩佐伦大桥如戒指一样悬浮在莱茵环上,轻质建筑设计参考了周边桥梁与附近的活动中心、中央车站、路德维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


像巴黎一样,科隆也有自己浪漫结晶的爱情桥,桥上的爱情锁有很多小奶嘴,就是当初挂锁的情侣修成正果有了孩子,就会来这里“还愿”,将浓情蜜意一直延续下去。


华灯初上,莱茵河上这样的场景,也许几百年未曾改变。在这里,我体会了味蕾上跳动的美妙,聆听神在风中的言语。科隆之所以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繁荣,他的沉默,更多的是他的故事,以及对历史的思索吧。
新浪微博:@刘小阳yaka
微信公众号:xiaoyangy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