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团部去日东哨所的路上,尽管110多公里的路程,但我们要翻越两座接近5000米的山口,趟过数条雪山融水。车子一路在高原和峡谷中穿行,轮胎经常与万丈深渊的悬崖近在咫尺。

七月份,正值雨季,我们的车子轮胎不时地在泥潭中打滑,遇到复杂的上坡弯道车子还上不去。由于道路狭窄,大部分路段只允许一辆车通行,遇到迎面的车辆,最让人揪心,司机班长有时要倒车十几米,调整好几遍才能找到合适位置进行错车。

然而即便这么危险的路,和我们一起前往哨所的某边防团副政委说这算非常好走的路了,十年前,这条公路还不存在,去日东哨所只能依靠骡马运输队,往返最少需要七八天,要是运送比较多的生活物资,半个月的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如今,去一次日东哨所花费六七个小时已经非常方便了。

由于日东哨所地处偏远,海拔在3500米左右,每年官兵们要经过大半年的封山期,所以雨季冒着泥石流塌方、道路湿滑、悬崖峭壁等生命危险能达到日东哨所,已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日东哨所地处偏远,道路艰险和海拔较高,驻守的官兵们平时生活物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生活保障非常困难,官兵们到底如何生活和训练?我们不禁对此次拍摄充满了期待。

来到哨所,和战士们聊天,并没有感觉到他们由于地处比较闭塞的环境而变得内向,相反他们的乐观与开朗让我们备受感动。而让我们疑惑的是,身处高原,训练条件有限,哨长和战士们纷纷说自己的体能增强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哨所官兵们自制的障碍场,这个训练场离哨所接近两公里,平坦的范围很小,但是找这个场地进行训练,哨所官兵废了很大心思,哨所处于高山之中,在哨所周围找块平地进行训练,非常不易。

一百多米距离,集中了官兵们自己挖的深坑,自己搭建的高低杠,自己埋的绕桩,自己架设的独木桥,每一个障碍距离非常近,想独自全部跨过去并不简单,而且在高原,这么集中的障碍设置,可以想像官兵们耗费了多大的体力。

尽管平时个人训练比较多,但哨长并不满足个人的成长,为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他主动要求和新兵组队,与士官带着新兵展开高原组合训练的比拼,而且两人必须相互配合扛着圆木过深坑、高低杠、绕桩和独木桥,到达终点时间最少者取胜。一旦圆木落地,就算淘汰,成绩为零。

比赛分为三组,每一组都想争第一,在高原上,对环境不适应的人,跑步本来就非常危险,官兵们还过各种障碍,并且扛着圆木进行比赛,场面实在令人动容。士官班长最终能战胜平时对自己训练严苛的哨长吗?在现场,每个官兵都迫切想知道结果。

在哨所不大的场地里,训练器材仅有单杠和双杠,除了平时借助这两个训练器材进行体能训练外,官兵们还利用单杠进行信任背摔的训练。细小的单杠,接触面积非常狭小,而官兵们仅依靠一个梯子爬上单杠。在单杠上站稳都非常困难,官兵们则必须要从两米多高的地方往下跳。为了安全,他们必须牢记动作要领,笔直地倒下才算合格。而这个过程必须克服心里恐惧,而底下战友的配合也非常重要,稍有偏差,战友们非常容易受伤。

高原上,爬山本来就很累,而日东哨所的官兵们把冲山头当作一个日常训练。山头坡度平均五六十度,最高处坡度达到七十度,官兵们要从海拔3500米跑到4000多米。一开始,许多官兵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而哨长坚持这个训练,长期下来,官兵们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而这一天体能不错的班长林峰却脚疼得厉害不能行走,他到底能不能坚持住,和战友们一起到山顶?请继续关注《走边关西藏段》。
编导:钱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