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2011-09-28 00:13:21)
标签:

cctv

纪录片

军事纪实

西藏

杂谈

分类: 精彩文稿

圣洁高原,山银谷翠,金秋九月,《军事纪实》记者踏上世界屋脊,跟随在云端驰骋的汽车兵走边关、探军营。仰望喜马拉雅的壮美,俯瞰雅鲁藏布江水奔腾。一路故事,一路感动,一路坎坷,一路前行。谨以此片献给节日期间仍旧战斗在雪域高原运输线上的军人!十月三日至六日每晚20:00,央视七套精彩节目敬请期待!

 2011年9月,《军事纪实》摄制组随驻西藏某部汽车团官兵,从拉萨出发,一路向南,途径平均海拔3700多米的山南首府泽当镇,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亚堆扎拉山和雪布达拉山,在日当镇作短暂休整后,继续向南,前往南部边陲错那县的麻玛沟,最后在位于山南地区东南部的某边防点结束了行走在高原云端的奇异旅程。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高原老兵带队穿嘎拉山隧道   讲述60年前人扛车进西藏

凌晨6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西藏军区某部汽车团的车场内已是热火朝天。这是高原汽车部队在执行运输任务之前的例行车辆检查。

就在这时,一位老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起初我们以为是车辆出现了故障,了解后才得知,原来他是在为新学员做示范讲解。这名老兵叫余国春,这次他和其他几名老汽车兵的任务并不轻松,除了往边防哨所运送物资,还要带新兵熟悉路况。

   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浩浩荡荡的车队出发了。然而刚刚上路,天空就飘起了小雨。这让期待着马上就能拍到高原美景的记者多少感到有些沮丧,然而老兵余国春告诉我们,“一天可以达到一年四季的情况。春夏秋冬都可能经过。有时候可能这个时候在下雨,有可能过段时间出太阳,一段时间又可能在下冰雹、下雪,完全都有可能,在西藏行车。”西藏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因此不用有太多的担心。

能和余国春这样熟悉高原的老兵一路同行,无形中也让刚刚走上未知旅程的记者感到踏实不少。

天色逐渐亮起来,隐藏在暗夜里的高原景象也一点点地露出了本来面目。没过多久,车队就将驶入西藏最长的隧道——嘎拉山隧道。

嘎拉山隧道全长2447米,车队通过隧道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自从2005年建成通车之后,高原汽车兵就不用绕山而行了,这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行程,车队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坐在舒适的车内,我们很难想像,60年前,这支英雄的汽车部队是人扛着车走进西藏的。

1950年,这支汽车部队跟随十八军开进西藏。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把物资运到哪里,当康藏公路上搭建的简易桥梁被洪水卷走后,上百台汽车被堵在了大渡河边。而此时,远在河对岸的昌都,数万筑路大军供给频频告急。于是,全团官兵硬是将120台汽车拆成几部分,用牛皮船分批渡过天险大渡河,经过12个昼夜的苦干,120台汽车被运到了对岸,最后成功组装成车。解决了前线运输保障难题。就是从那时起,钢铁运输团就像雄鹰一样翱翔于高原云端,将各种物资运送到每一处边防哨卡。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高原上的“致命”沙丘    汽车兵的“冰冻”三餐

穿过隧道就进入了西藏的山南地区,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平均海拔 3700 米,山南地区是藏民族的文化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然而行驶没有多久,一片沙丘赫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在高原云端,应该说很难形成沙漠地形,那么这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沙丘呢?这让记者感到非常好奇。

带车的西藏军区某部汽车团团长施勇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大片沙窝,形成原因已经无从考证,原来这里没有铺设公路时,车队每到这里十有八九会被陷在里面,甚至会导致车队再也走不出去,而在黑夜来临时,这里的气温会陡然下降,严重时会把人冻死。

或许这就是高原的神奇吧,就连一片普通的沙丘,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和致命威胁。穿过曾经令汽车兵为之苦恼的沙窝后,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景致却酷似江南,公路旁的雅鲁藏布江和云雾缭绕的远山遥相呼应,尽管天气有些阴冷,但我们依然感到美不胜收。

不知不觉中,车队走完了半天的旅程,驶入了中午的休整地泽当兵站。

在得知眼前的这排简易房屋就是官兵们的休整地后,我们的记者感到多少有些诧异。

由于泽当兵站正在改建过程中,因此兵站的官兵就在这个简易搭建的房屋里支起炉灶,为一拨拨执行运输任务的汽车兵们做饭。

由于临时搭建的房屋空间有限,因此汽车兵们都围坐在地上吃起了午饭。秋雨过后,空气阴冷,这里白天的温度只有零上10度左右,饭菜在外面很快就会变得冰凉,但是,汽车兵们却不以为然,每个人都吃的很香。

其实,老兵刘海龙说的只是饭菜质量的变化。不仅如此,在高原上开车,由于天气和路况都变化莫测,所以为了赶路,汽车兵的饮食经常是不规律的。一旦途中遇到大的塌方或雪崩阻断了道路,车队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一堵就是好几天,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不但没有热的饭菜吃,有时身上携带的干粮吃完了还得饿肚子。所以像今天这样的小情况,老汽车兵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大家有说有笑,小小的兵站因此热闹了不少。

 临时工棚的旁边就是正在新建的兵站,站长周六清热情地给我们描绘着改造后的新家园。

 这座三层高的综合楼将在今年12月份建成,改建后的泽当兵站将会焕然一新。在那些驻守高原的岁月里,恶劣的自然环境,缺氧、孤独会一直伴随着官兵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高原汽车兵们的保障条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同样也是人民军队另一种崭新面貌。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美丽“母子宫”雍布拉康  征服亚堆扎拉山、雪布达拉山两大高山

下午一点,车队从泽当兵站继续向南开进,听说下午将要翻越两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山,这让我们初上高原的记者和首次跟车的新兵心里都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天空开始放晴,一路美景加上汽车兵的轻松表情,也让我们记者的心情如同阳光般绚烂,听老兵说,泽当镇往南的这段路是一条旅游热线,于是我们记者更加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

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也是西藏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雍布拉康,在藏语中寓意为“母子宫”,雍布寓意为“母鹿”,拉康寓意为“神殿”。也被称为“吉祥之山”。行走在这样古老文明的文化古迹前,官兵们总是少了很多话,生怕惊动了神灵,后来他们说,尽管不是宗教的信仰者,但官兵们会严格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虽然一路美景相伴,可是随着道路的延伸,海拔也在不知不觉中升高,司机班长告诉我们,我们向着今天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海拔5025米的亚堆扎拉山开进。

尽管知道高原缺氧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些伤害,但或许经常奔走在边防哨卡的缘故,记者虽说多少有些不安,但并没有惧怕。然而,或许就是从这时起,高原反应就像无形的杀手,已经悄悄逼近了平常身体素质很棒的记者张卫东。

大约在半个小时后,车队到达了山顶。

此时,尽管来到海拔5025米的亚堆扎拉山山口,官兵和我们记者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适。老兵们告诉记者,常年行走在高原云端,官兵们大多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虽说新兵们来高原时间较短,但由于连队里的防护措施比较齐全,也多少降低了高原反应的发生率。

车队继续向着第二座高山——雪布达拉山开进。

老汽车兵说,在高原上下山行军是十分危险的,由于要不断地踩刹车,所以制动系统连续受到摩擦后温度会急剧升高,控制不好,有可能会导致刹车失灵。

下山途中,在营长张平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一段已经被废弃的老路。 难以想像,过去在这样狭窄又颠簸的路面上行驶,汽车兵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驾驶技术和勇气。营长张平说,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位战友永远倒在了这里。每次执行任务途径这里,官兵们都要来这里看望战友。

跟随张平,我们来到了一位年轻的军人牺牲的地方。这里看不到墓碑,只有一块石头,而十多年来,战友们每次都能准确的找到这个地方。这名牺牲的汽车兵叫杜玉明,1995年,在执行运输任务经过这里时,他驾驶的汽车刹车突然失灵,眼看一场连环大撞车就要发生,为了保护车队,杜玉明急打方向盘,让自己的车翻下了山。车队保住了,但年轻的杜玉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杜玉明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因此我们没能看到烈士的遗容,但是他的事迹却被每一个高原汽车兵所铭记。

一支哈达,一杯醇酒,一个军礼,朴素的祭奠里却包含着战友诉不尽的思念和缅怀。

在长长的鸣响汽车喇叭之后,车队继续开进了,营长张平说,每次走到英雄抛洒热血的地方,官兵们都能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高原汽车兵的光荣和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记者突发严重高原反应  官兵及时救助温暖人心

经过了一天的颠簸,晚上6点半,我们终于到达了今天的休整地——日当兵站。

然而,就在我们准备吃饭休息的时候,一天来一直保持旺盛工作状态的记者张卫东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身体不适。

眼看记者张卫东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官兵赶紧拿来了氧气瓶给他吸氧。看到记者张卫东此时的状态,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高原反应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痛楚。

经过军医的诊断,记者张卫东确实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而且还伴有38.5度的高烧。而这也让大家非常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在高原上发烧很容易引发肺水肿,而高原肺水肿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

天色渐渐暗下来,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晚上9点,遭受高原反应突袭的记者张卫东已经有所好转。兵站的官兵们还特意做了病号饭送到房间来。

官兵们细致入微的关心让记者既感动又愧疚,本来我们是来拍摄汽车团官兵的事迹,却没有想到工作刚开始,记者就倒下了。这让我们记者心里感到很过意不去。而就在这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称呼这支部队为“高原钢铁运输团”。对于记者来说,我们只是高原云端上的匆匆过客,但对于这些官兵们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工作生活。驻守高原的每一天,他们每行进一步,铭记的都将是他们的忠诚和奉献。

夜深了,天上的圆月不时地提醒着我们,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听汽车兵说,接下来的道路会更加崎岖,致命威胁将会无处不在。那么汽车兵将在高原云端度过一个怎样的中秋节呢?我们记者又将怎样迎接接下来高原反应的侵袭呢?请关注《喜马拉雅兵车行》后续播出(10月3日至10月6日)。欢迎收看央视7套周一至周五20:00《军事纪实》,更多精彩等你看!

《喜马拉雅兵车行》:从拉萨到日当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