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之南之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标签:
cctv军事纪实纪录片桑格尔桑坡藏之南杂谈 |
2011年7月12日中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军事纪实》摄制组跟随边防团运送补给的军车,终于到达了桑格尔桑坡边防点。
冰柜没有电,蔬菜不保鲜勉强还可以保存一周时间,可是肉类食品又该怎么保存呢?
排长倪鑫立带我们来到了桑格尔桑坡边防点的“天然冰柜”,这个“天然冰柜”在营区附近。这里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温度很低,触手冰凉。因为经常停电,所以桑格尔桑坡边防点的官兵因地制宜,发明了这种“冰水冻猪肉”的保鲜办法。
官兵们把用塑料袋和麻袋双重包裹起来的猪肉沉入水中,这样就能保鲜四五天,期间炊事班随时可以过来割肉。不过这个过程中,惟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猪肉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所以一定要捆得结实才行。
常年生活在都市里,大家早已习惯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一旦这些电器无法使用,相信很多人的生活都会遇到麻烦,然而在已经停电一个多月的边防点,官兵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桑格尔边防点的晚上
班长方富在边防点已经待了6年,是资历最老的一名班长,从他做油灯的手法来看相当老练,棉条可以做灯芯,燃油则是边防点一直储存的柴油,很快一个像模像样的柴油灯就做好了。
桑格尔桑坡的天黑得非常晚,到了晚上九点钟,太阳才完全下山。
入夜后的边防点,因为下雨的缘故,气温从白天的15摄氏度陡然降到3摄氏度左右,在这样寒冷又没有电的夜晚,他们怎么度过呢?
他们的宿舍30多平方米,可以睡8个人,柴油灯摆放在窗户的夹层里,隐约可以照亮两三平方米的范围。
虽然桑格尔桑坡远离连队,但是执行同样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9点钟点亮的柴油灯,正好能赶在10点半睡觉时自动熄灭。
在睡觉前的这一个小时,突然见到出现在宿舍的记者,这个班的官兵多少有些局促紧张,但是当听说可以上电视时,这些羞涩的战士们又开始踊跃起来。
晚上10点半,柴油灯熄灭后,桑格尔桑坡又恢复了宁静。根据值班表,老班长方富今晚正好站的是夜岗,宿舍内的官兵特意请求我们拍一下他,因为班长和他们一样,应该都很想家。
巡逻小队将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
通过指导员刘刚伟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一天的巡逻路线。今天巡逻小队将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然后爬上海拔4300米的无名雪山,那里的某高地是巡逻的终点,往返预计用时8个小时。
此时,天空正在下着大雨,然而执行巡逻任务的官兵却都没有穿雨衣,出发几分钟后,他们的迷彩服就全被浇透了。
巡逻小队刚刚进入原始森林,跟随拍摄的记者就接连遇到了麻烦。
脚下长满青苔的石头,被雨水淋湿后变得更加湿滑,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滚落下陡峭的山坡。由于穿着雨衣,记者走起路来确实非常不方便,在两三名战士的帮助下,大家才艰难地通过了这一危险路段。
尽管我们感觉脚下的路十分危险,但是前面的巡逻官兵却是健步如飞,很快摄制组就掉队了。如果不是有官兵专门保障大家的安全,记者真的是寸步难行。战士涂申坤告诉我们,大家脚下的这条路叫“牦牛路”。
在我们看来,即使是夏天,这也不应该叫路,但它的确就是边防官兵的巡逻路。2008年夏天,为了开辟新的巡逻路线,老班长方富和战友们用了一整天的功夫才趟出了这条“牦牛路”。
从方富的介绍中,我们能够想像道路的艰难,也许正是为了更好地守卫这片土地,边防官兵才会用坚强的意志,走完这条只有牦牛才敢走的路。
继续逆流而上
短暂的休息后,我们继续沿雅鲁藏布江支流逆流而上。
这是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虽然是夏季,但河水冰凉刺骨,大家只能走过这根横倒在河流上的圆木,才能到达对岸。
看着边防官兵娴熟过独木桥的样子,我们不由地担心起自己。
和很多人一样,刚刚来到原始森林深处的桑格尔桑坡时,我们就被云雾缭绕的高山和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支流吸引,觉得这里像仙境一般美丽,可是真正走进这片风光如画的土地后,我们才发现巡逻并不仅仅只有美的享受,这里除了藏南的无限美景,还有无处不在的致命威胁。
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但是记者只走了不到五分之一的巡逻路程。
考虑到后面的路更难走,我们不得不放弃跟随巡逻小队拍摄的计划,在这里跟边防官兵告别。
目送着渐渐消失在原始森林中的边防官兵背影,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西部高原的天地之间,这些背影显得是那样的渺小,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个顽强身躯,支撑起的却是祖国漫漫边防线的和平与安宁。
回顾这些天我们走过的每一处边防哨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藏之南的美丽风光,最深刻的还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边防官兵积极乐观的戍边情怀。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记不得这些官兵的名字,甚至他们的面孔也会变得模糊,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在高原之巅的藏之南,有一群年轻的边防军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