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南疆探访天涯守礁人
(2011-04-26 10:49:16)
标签:
南沙礁盘五岛官兵守礁人军事 |
分类: 精彩文稿 |
离开永暑礁后,我们依次又登上了南沙的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5个礁盘。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南沙的所有礁盘面积都很小。其中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和华阳礁的面积都不足永暑礁的十分之一大小,被合称为南沙“四小礁盘”。
登上五岛
在赤瓜礁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南沙驻军营房的建筑风格都是统一制式的,在这里官兵们叫它“礁堡”,远看很像一艘舰船的形状。
而在每座礁堡附近不远的地方,都有一大片木排,那么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些木伐,是建设永久性礁堡时,建设者们临时住宿留下的遗址,而到目前为止,南沙驻军的营房已经经历过三代变迁。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永久性礁堡之前,是第二代营房——“高脚屋”,它是一种用铁皮搭建的房子。
而更早之前,官兵们住的是一种竹棚,大家叫它海上“看瓜棚”,也是礁上的第一代营房,我们现在只能从照片上看到它的模样了,而南沙的一代代戍边军人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蓝色疆土。
如今官兵们住宿的永久性礁堡,已经比前两代营房要好很多,而且功能十分完善,集官兵的宿舍、活动场所于一体。这些功能齐全的房间,看似并不复杂,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建设者付出的巨大心血。由于这里距离大陆遥远,因而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部件都是从海上运输过来的。而从这一组简短的历史影像资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的一些情况。
收集雨水,是南沙守礁官兵的一个优良传统,因为南沙的淡水主要是靠补给舰从大陆运过来,所以官兵们会自己储存一些雨水,以备不时之需。那么眼前这个水泥平台,是怎么把雨水收集起来的呢?
就在记者忙着在岛礁上拍摄时,本来天气非常晴朗,转眼间就已经是乌云密布,很快就下起了阵雨,而我们也幸运地拍摄到了雨水顺着水泥平台流进小孔里的景象。
条件改善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官兵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直发扬了下来。礁盘上的生活依然是简单的,但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守礁官兵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在他们的宿舍里我们发现了很多把吉他,而这也是官兵们打发寂寞生活的一种方式。
虽然这里远离祖国大陆,但守礁官兵的生活并不单调,也经常会有演出队的官兵来这里慰问演出。
这是演出队队员们在东门礁演出的场景,每到一个小礁盘,他们都会为礁上的官兵进行文艺演出。
她叫杨鑫,是演出队的一名独唱女兵。
就在演出进行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战士突然跑出去摘了一朵太阳花,送给了她。
太阳花是南沙的“礁花”,也是在南沙惟一能存活的一种植物,太阳越大,它开得越娇艳,似乎象征着那些南沙守礁官兵斩风斗浪、不畏骄阳的精神。
也许这一株株绿色植物在陆地上并不算什么,但在高温、高湿、高盐份的南沙,每一朵太阳花都凝聚着守礁官兵的很多心血。因此,这些花就像无言的战友一样让官兵们倍加珍惜。而看到千里迢迢赶来慰问他们的演出队在骄阳下为大家演出非常辛苦时,也就不难理解这位小战士为女兵送上一朵太阳花的举动了。
此刻,在这些守礁官兵们心里,演出队的队员们,就像太阳花一样温暖着他们的心田。
而每当演出队来岛礁演出时,礁盘上的官兵也都用自己的拿手节目,回报演出队的战友们。
王振中,是刚毕业的一名大学生,他一直性格内向,也从来不敢在大家面前吹奏,但今天有演出队的队员来为他们演出,因为感动,他也鼓起勇气愿意在演出队员面前演奏,他是那么真诚和纯粹。
虽然这天进行的只是一场小小的演出,但却可以让守礁官兵们高兴好几天……在南沙有很多像王振中一样新上礁的官兵,但也有很多常年坚守在这里的老兵,他们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礁盘。
相聚是短暂的,演出队的队员们很快就要离开东门礁了,离别的时候是那么依依不舍……
离开了东门礁,我们的补给船即将前往下一站渚碧礁,接送换防官兵。
罗晓生,1978年出生,1997年入伍,在南沙换防守礁18次,累计守礁6个年头,是渚碧礁的一名老班长,这次是他今年第二次换防上礁,还带来了一些新来的同志。
“到家了”是南沙换防官兵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上礁”比作“回家”,听上去似乎很亲切。可南沙远离祖国大陆,一个个小礁盘被大海环抱,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几乎什么都没有,显得非常孤独。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罗晓生一上礁就要去鸽子棚,那里又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这些鸽子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更多的特别之处,但好像在罗晓生心里它们有着特殊的位置。
我们从官兵那里了解到,在南沙,除了海洋生物之外,鸽子就是礁盘上难得一见的动物了,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官兵们守礁时的亲密伙伴。
然而就在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本来很兴奋的罗晓生突然变得有些沮丧,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之前罗晓生在礁盘上很喜欢负责喂养这些鸽子,久而久之,这些鸽子和他也建立了感情。每次他来喂养的时候,只要打个响指,鸽子就会飞过来围在他身边。可是今天他打了很多次响指,鸽子都没有丝毫反应。这是因为他离开礁盘的这段日子里,鸽子和他的感情生疏了,因而它多少显得有些失落。
带着有些失落的心情,罗晓生离开了鸽子棚。就在这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在远离祖国的岛礁上,就连这些小生命都成为了南沙守礁官兵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
罗晓生在礁盘上的本职工作是油机班班长,负责机电房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发电,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柴油机不工作,这里就会失去电力,而礁盘上的战备执班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官兵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罗晓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在礁盘上,除了工作外,生活显得非常单调。在陆地上工作的人,可以在工作之外和家人团聚,享受空闲假日,流连于繁华都市生活;但在南沙,守礁官兵最常干的事情,就是在电脑上看看家人的照片。而说到自己的孩子,罗晓生更是滔滔不绝。
寂寞南疆
在南沙守礁,是南沙官兵的工作,也是他们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南沙,除了亲情外,礁盘上战友之间的情谊更是有着别样的味道。
这天早上6点半,我们换乘小艇驶向了南薰礁,雾很大,镜头上一直雾气蒙蒙,昨晚连夜补给,南薰礁上的官兵们也是一夜没睡。一上礁盘,我们看到正忙着准备早餐的是礁上的指导员和礁长。
为了让战士们多一些娱乐的时间,指导员和礁长把礁上的工作全都揽下来了,而让其他人看演出去了。
其实此时,指导员他们也是一夜没睡,虽然南薰礁是南沙最小的一个礁盘,但在这里,官兵们亲如兄弟的感觉,让人觉得格外温暖。尽管生活孤独,但官兵们在礁盘上的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
这天,我们来到了此次南沙之行的最后一站——华阳礁。华阳礁也是南沙最靠南,离祖国距离最远的一个岛礁。在岛礁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家”字。
一代代南沙守礁人,从最初进入南沙这片海域,担负起国家守卫南沙蓝色国土那一刻起,就在这里默默的奉献着,一茬一茬南沙人始终把礁堡作为家,南沙官兵对家的理解非常深,对大家,对小家,对国家的感情非常真挚,就常讲守好这个小家,坚守在南沙各个礁盘上,为了这82万多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为大家带来安宁和幸福。
从2010年年初,华阳礁也成为南沙最先开通手机信号的一个礁盘,从那时起,礁上官兵和祖国亲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结束了华阳礁上的采访,此次南沙之行即将踏上返航的征程,在这半个月的行程中,我们跟随“镜泊湖”号补给舰先后登上了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渚碧礁、南熏礁和华阳礁,而每次和我们一同上礁盘的,还有演出队的男兵女兵们,他们又带给我们哪些难忘经历?下期请继续收看《走南沙》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