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2011-04-13 13:44:16)
标签:

冰雪

新疆

戍边

穿越

惊现

军事

分类: 精彩文稿

 

《军事纪实》记者跟随红其拉甫边防连的牦牛巡逻队进入吾甫浪沟第二天。经过一天多的艰苦跋涉,队伍中的几头牦牛开始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然而此时,整个行程才刚刚过半。央视7套《军事纪实》4月13日晚20:03分播出《帕米尔巡逻记》下集,敬请关注。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边境线人迹罕至  巡逻队渐抵冰川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巡逻路,在我国两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这是惟一一条人马无法到达,因而必须借助“高原之舟”牦牛之力才能完成任务的边防巡逻路,也是我军单次往返时间最长的一条巡逻路,行程顺利的话,仅仅完成一次巡逻任务就需要四五天时间。

虽然距离我们第二晚的宿营地吾甫浪冰川,还有十公里的路程,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让牦牛补充能量、恢复体力。

这种时候赶路很可能得不偿失,吾甫浪沟里的复杂情况,极易造成队伍走散或迷失方向。看着漫天大雪和紧紧包围我们的浓雾,连土生土长在帕米尔高原的向导拉齐尼,也感到一阵阵的不安,他不敢再让队伍继续凭着感觉前进。

突如其来的大雪下得酣畅淋漓,十八岁的马建军流露出了原本就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气。不过,当轮到他为大家站哨时,他又立刻表现出老兵般的警觉。

雪渐渐变得稀疏,队伍重新起程。

大块乱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说明我们的队伍已经离冰川不远了。每个人的士气都为之一振,开始了向冰川的最后冲刺。

前方,这座洁白的幕墙就是吾甫浪冰川了。它看上去宁静安详,但却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一路上让我们吃尽苦头的大石头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不断移动的。

登上冰川的这条路看起来并不太陡,但没想到,它却成为此次巡逻中,让队伍滞留时间最长的一段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冰川窄道 充满未知风险

走到跟前,我们才感受到它直冲云天的气势。这是一段长约三十米、坡度接近90度的陡坡,坡道非常狭窄,最宽处不足三米。连善于攀爬的牦牛也在它跟前停了下来,止步不前。

对于巡逻吾甫浪沟的战士们来说,牦牛就像自己生死患难的亲密战友;而对于从小骑牦牛、喝牛奶的塔吉克族牧民来说,牦牛更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伙伴。巡逻途中,当牦牛受伤的时候,他们会像安慰孩子一样安抚牦牛;当遇到草滩河沟的时候,他们会尽量让牦牛吃饱喝足;为了节省牦牛的体力,他们还会自己下来徒步行走。一路上,战士和塔吉克族向导在细微之处对牦牛表现出的爱护深深触动着我们。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陡坡,可以说尝试了各种办法,牦牛却依然止步不前。为了完成巡逻任务,他们不得不把棍子狠狠地抽在牦牛身上。

不到三米宽的路面只能容一个人来驱赶牦牛,走在队伍前面的马建军毅然担起了这个重任。虽然他的言语并没有直接表达抽打牦牛时的不忍,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

牦牛被一头一头赶了上去,此刻的马建军筋疲力尽,但他还是迅速起身,继续前行。他知道时间已容不得片刻耽搁。因为,我们的队伍正在绕道而行。接下来的路,无论对于老兵还是向导,都充满着未知与风险。

其实,登上吾甫浪冰川的路有两条,画面中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此次巡逻的目的地,49号点位的大致方向,所以一般情况下,巡逻队都会选择较近的左路。但是,也有极个别的时候,地貌环境发生变化,左路无法通过,战士们就只能从右边绕行了。

而绕路也意味着我们将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上多走近十公里。

此时此刻,大家已经携带着沉重的武器装具跋涉了一天多。人和牦牛几乎都到了体力的极限。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队伍也停下脚步,安营扎寨。

太阳落山后,气温下降很快,牦牛呵出的热气迅速在鬃毛上结成小冰块。找不到食物的它们不断将胃里的东西返回口中,重新咀嚼消化。

这里,就是巡逻队第二晚的宿营地。积雪上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大石头,战士们就要躺在这样的雪地上度过这一夜。

 

这一夜也是月圆之夜,中秋节——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处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川上,头顶一轮边关明月,在这些戍边将士的心里,究竟会对亲人有一种怎样的思念呢?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巍峨冰山 见证三代护边人六十年动人故事

十八岁,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可以抓住少年时代的尾巴向父母撒娇的年龄,而马建军的十八岁,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来到了遥远的雪域为国戍边。边关,离天很近,离家很远,当身在这条最艰险的巡逻路上,遥想万家团圆,边防军人心中的那份自豪,也只有他们自己最能体会。

对于围坐在篝火旁的每个人来说,在风雪帕米尔高原之上,为祖国守卫边防的中秋节,将是一生难忘的记忆。

对于向导拉齐尼来说,这个中秋节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亲的引导,把战士们带进吾甫浪沟。

提起拉齐尼的父亲,那是帕米尔高原上一个传奇似的人物。

巴亚克,红其拉甫边防连的第二任义务向导。1972年,巴亚克接过了父亲凯迪拜克手中的向导接力棒,从此,他在吾甫浪沟里一走就是38个春秋。从青丝走到了白发,如今巴亚克已年逾花甲。在这38年中,他为救战士性命,数次与死神擦肩,家里有十多头牦牛摔死和累死在巡逻路上。对于连队给的补偿,巴亚克有着牦牛一般的倔强,他分文不取,无怨无悔。不但如此,他还送儿子当了兵,他希望拉齐尼在部队练就过硬的素质,复员后接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

巍峨的冰山见证着三代护边人跨越六十年的动人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将代代相传。因为身为帕米尔的儿子,塔吉克族牧民亲眼目睹了一代代边防官兵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这风雪边关,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走进陌生的吾甫浪沟。有了他们年复一年的无悔付出,这片土地才会如此和平安宁、生生不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三代护边人趟出六十年冰雪戍边路

忠诚戍卫 官兵对祖国兑现庄严承诺

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拉齐尼又一次把战士们带上了吾甫浪冰川。

冰川上长夜漫漫,白天湿透的鞋子被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冻成了冰,包裹着每个人的双脚。战士们每两小时换一次岗哨,这是记者在凌晨四点拍摄的画面,黑暗中隐约可见的身影就是当时正在站哨的马建军。

当阳光再次照耀大地,队伍又起程了。第三天,战士们将到达巡逻目的地——中国和巴控克什米尔边境上的49号点位。

云破天开,冰川竟是如此的辽阔,它伸向远方,望不到尽头。冰川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冰河在它表面蜿蜒出美丽的曲线。这是一片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雪原,洁白松软、平坦开阔。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圣洁宁静的外表下面,正潜藏着重重陷阱。

冰河,是巡逻队面临的一大威胁,由于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一般人很难判断河水是否结冰,以及冰是否结实。这时候,向导会根据积雪的形态和下面的流水声,判断出队伍能否通过。

除了冰河,冰川上还有另一个潜伏的杀手——冰裂缝。冰裂缝虽然不宽,但却深不见底,有些甚至深达百米。冰裂缝一般要走到跟前才能发现,所以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

白茫茫的雪原反射着眩目的阳光,即使戴着墨镜,也仍然阻挡不了紫外线灼烧眼睛的刺痛。

风雪、缺氧、紫外线灼伤、严寒冻伤……吾甫浪冰川把高寒地区对人类的每一种伤害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每走一步也都仿佛在用尽最后的力气。

经过六个小时的跋涉,历尽艰险,当目的地就在前方,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个高约50公分的石堆,就是国界标志。它位于一座冰山的悬崖边,山的那一侧就是巴基斯坦。因为有山脉这个天然的国界线,也因为路途太过艰险、整块大理石无法运达,所以在这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界碑。2002年,当时的巡逻队在这儿第一次垒起了这个象征界碑的石堆,之后战士们每次上来,都会对它进行加固。

在敬礼的行列中,还有民族护边员拉齐尼,而在拉齐尼的这个军礼中,有着他对父亲殷切希望做出的回答;更有着他向红其拉甫官兵致以的深深敬意;同样还有一位曾经的边防老兵对祖国许下的庄严承诺。

十多年来,这个石堆寄托着一代代边防军人的边关情怀,在边防战士们的心目中,这是一座他们必须用生命捍卫的界碑。

因为“界碑”在那里,边防军人们历尽艰险也要一次次奔赴;因为边境线在那里,一代代红其拉甫人前仆后继用生命去守护。吾甫浪沟,一条最艰险的巡逻路,但是,不畏艰险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还将踏着前辈的足迹,在这条路上一年又一年地走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