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救灾演练各国飞赴印尼 灾难过后紧急积累救援经验

标签:
印尼东盟救灾演习杂谈 |
分类: 精彩文稿 |
亚太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为组织地区力量共同面对灾难,一场以地震海啸为假想灾害的联合救灾演练在印度尼西亚拉开帷幕。21个国家3000多人规模,彰显人类团结的力量,《军事纪实》记者跟随中国军队代表团跨越5800公里航程,全程纪录演练实况,诠释灾害面前的国家责任。 央视7套《军事纪实》3月29日晚20:03分播出《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纪实》,敬请关注。
遭遇灾难
与我们一海之隔的邻邦日本遭受到了该国历史上最为猛烈的大地震、海啸袭击,被掀翻的汽车、支离破碎的房屋、还有笼罩在核辐射阴影下的恐慌眼神,这一幕幕的场景向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疑问,面对大自然不期而至的灾难人类将如何面对?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当中寻找。当欧洲的救援队行走在汶川的废墟上;当中国的搜救队员出现在日本的海岸边;当美国海军官兵将矿泉水递到印度尼西亚灾民的手中,那一刻人类团结的力量将会让我们无畏于任何灾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探索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场以强烈地震引发海啸为假想灾害的联合救灾演练,定于2011年3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城市万鸦老举行。此次演练作为2011东盟地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来自东盟地区论坛的21个成员国共同参与,中国作为东盟地区论坛的重要成员,积极参加此次活动,派出了25人组成的代表团奔赴印度尼西亚。《军事纪实》栏目也派出记者随队跟踪报道。
凌晨的机场集结,让此次中国军方代表团的参演行动更像是一次真正的灾后紧急驰援。在中国代表团所乘坐的这架运输机上,除了25位参演成员外,还装载了近5吨的医疗物资。根据演练程序设定,中国代表团在此次演练当中参与桌面推演、实兵演练观摩和人道主义救援三个环节。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跨海飞行,中国空军的飞机降落在了印度尼西亚万鸦老市的“美娜多”国际机场。刚刚走出机舱,我们便看到一个直升机编队从面前低空掠过,其中新加坡空军的“支努干”重型运输直升机独特的外形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随即印度尼西亚空军的运输机也相继降落。此时,包括中国空军的飞机在内,这些来自各国的军用飞机共同集结于此,虽然演练还没有正式开始,却让每一名中国代表团成员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的浓厚氛围。
这次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救灾演练,共有来自东盟地区论坛中,21方成员的3000多人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于1994年,它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与安全对话合作渠道。今年东盟地区论坛主席国由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共同担任。
在印度尼西亚万鸦老市西部的一处海滩,来自世界各国的来宾与记者纷纷汇集于此,在这里将要拉开整个演练活动的战幕。
从这片海滩向远处望去,太平洋的波涛伴随着热带棕榈树的身影,在天空中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可是就在这幅优美的景象中,远处清晰可见的火山却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这里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地震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1级强烈地震,由此引发了印度洋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海啸,这场世纪大灾难夺走了28万人的生命。今天中国代表团与世界各国代表怀揣着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目的来到了这里,面对这片神秘莫测的广阔海域,这仿佛是一种宣誓,誓言中充斥着来自人类团结的力量与信念。
在正式演练开始之前,主席国日本代表致辞中的一个细节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来宾。当日本外务大臣政务官菊田真纪子的开幕式致辞完毕之后,她深深地向在座的每位来宾鞠躬致敬,因为就在此次演练正式开始前四天,日本东北部不幸遭受强烈地震袭击,原本前来参加演练活动的多支国家救援力量立即奔赴日本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赶往日本大船渡市展开救援行动。菊田真纪子的深深鞠躬当中饱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感激之情。无形当中,这次的救灾演练更加具有了实战味道。
随着演练指令的正式下达,来自参演各国的多支救援力量纷纷亮相。通过编队指挥人员报告的环节,我们看到第一支出场的是印度尼西亚军方与警方组成的联合代表队,他们的各种特型车辆以及蛙人还有水下救援装备的展示,让我们对海啸救援有了最初的一种感性认识。
随后,我们看到了一支以醒目的橘黄色为标志的救援队伍,而之前当我们刚刚抵达印度尼西亚时,在机场上也看到了同样颜色的直升机,原来他们是印度尼西亚本国的一支专业救援力量,代号“SAR”。从他们的装备上来看各种专业救援车辆种类齐全,并且还有专门用于搜救的直升机、水面快艇配属,这些专业救援装备,让这支队伍几乎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救援环境。
就在这一展示环节正在进行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空军的运输机从远处迅速飞临演练地域上空,顷刻间我们眼前的海面上来自各国军队的水面舰艇、大型医疗船只还有参与空中投送任务的飞机,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联合搜救网络。
在演练中,一个直升机救援落水人员的环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演练细节是印度尼西亚专业搜救队如何在海面上营救一名“灾后落水群众”。被困人员通过红色烟雾发出求救信号,印度尼西亚空中巡逻的直升机迅速飞临事发海域上空,仅仅5分钟,专业救援队员便牢牢地将自己和“受灾群众”固定在直升机吊索上,随着吊索的起吊,“受灾群众”得以获救。而这一连串的出色演练更是博得了各国观摩人员的阵阵掌声。
随着演练观摩人员陆续围拢在停机坪的周围,演练正式开始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下达给了远处的机场上待命的直升机机组。
随着直升机轰鸣,新加坡空军双旋翼的“支努干”重型直升机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这种直升机因其奇特的外形而显得与众不同,这样的设计让这款直升机拥有了宽敞平直的机舱,它的货舱能够装载4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10吨以上的货物甚至是小型汽车。而它所独具的这些优势也使这款直升机在执行救援任务时具有了超强的优势。
当直升机飞临到演练地域上空,机舱里的飞行员根据目测判断出伤员可能被护送转移的路线,他在飞机即将降落的瞬间将整个机身方向调转180度,这个动作让机舱大门的方向正好冲向了伤员转移的方向。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可是这其中折射出的却是一种多国联合救援行动中所应有的高度配合的自觉性。
小到演练中一架飞机的停放位置,大到国家之间如何快速搭建联合救援平台,在这次印度尼西亚的救灾演练中,21个国家汇聚到这里进行多边磋商、演练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与研究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世界各国要怎样才能更为有力的联合起来。这个话题看似宏大,其实却与我们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因为在灾害来临的那一刻,用尽全力拯救每一个生命是东盟各成员国最根本的目的。
在接下来的演练中,我们更加清晰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救援直升机降落之后,印度尼西亚的救援组织迅速将担架上的“重伤员”转移到直升机上,尽管语言不通,可是新加坡空军用简单的手语与印度尼西亚当地人员沟通,这其中的环节十分顺畅,当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记者准备近距离拍摄伤员转运过程的时候,也许由于超出了安全范围,空军飞行员向我们挥手示意不要靠得太近。尽管没有拍到更加详细的画面让我们多少有些遗憾,可是我们还是尽量捕捉到了整个救援环节的精彩画面。
就在中国军方代表观摩救灾实兵演练的同时,中国代表团的另外两支队伍也分别进行着紧张的工作,其中一支中国医疗队每天都在Maasing(玛阿兴)村进行着人道主义医疗救助活动,而由此次代表团团长鲁传刚率队的另外一行5人每天都忙碌于桌面推演的会场。
此次演练中的桌面推演活动,就是让来自东盟地区论坛各个国家的成员一起来讨论未来救灾领域合作的诸多细节问题。由于这一过程禁止任何摄像和录音,我们也只能趁会议中途休整的间歇来到会场,感受国际多边会议的特殊氛围。
印尼演练
离开了桌面推演现场,我们跟随印度尼西亚海军登陆小艇奔赴距离万鸦老市30海里的Bunaken(布那堪)岛。那里也是此次活动的一个演练地域,通过和艇上印度尼西亚海军的交谈,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整个随船前去采访的记者团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整个救灾演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艘登陆艇在演练当中就是担负着转移大批灾民到安全地域的任务。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航行,我们踏上了Bunaken(布那堪)岛的陆地,给我们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里海水的清澈,经过询问我们才知道这里便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潜水圣地。随着我们走进这里的村庄,岛上居民的友好笑容以及他们恬静安逸的生活状态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在岛上的一处礼堂中,聚集了几位不同国家的医疗人员,他们便是参与今天演练的医疗队成员,一同陪同我们采访的当地翻译Chris(科瑞思)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演练情况。
就在我们在医疗救助点拍摄的时候,一名当地居民热情地拉着我们到他的家中进行拍摄,我们来到这位居民的家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这个岛上有一项重要的任务。
热情的Andi(安迪)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自发的防灾意识。随着我们在岛上拍摄的深入,一处民宅旁边的特殊装置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2011年3月15日到17日,参加东盟救灾演练的中方代表团,参加了桌面推演、观摩了实兵演练,与此同时,中国医疗队的医疗援助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这些佩戴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人,会在印度尼西亚的此次演练当中完成怎样的光荣使命,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纪实》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