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格达官兵零下40度忠诚守边防
(2011-01-28 14:39:36)
标签:
宝格达戍边零下五最新春军事 |
分类: 精彩文稿 |
内蒙古边境线,宝格达山顶,矗立着一个边防哨所。零下40度的严寒中,哨所官兵将如何站岗执勤?小小界碑,寄托着他们怎样的牵挂?执行边境巡逻任务,在覆盖着50公分厚厚积雪的大山中,他们又经历了什么考验?新春走军营,央视7套《军事纪实》1月28日晚20:03分播出《戍边宝格达》,敬请关注。
新年来临
2011年1月下旬,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边防线采访时,乘坐的军车被困在了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上。
除了张参谋,一起被困住的还有北京军区某边防团的官兵,新春快到了,他们要把过年的给养物资送到位于宝格达山顶的边防哨所。在距离哨所还有两公里时,我们通过十几倍变焦的摄像机镜头已经可以看到宝格达山边防哨所在云雾笼罩下若隐若现的身影,这让我们心中充满期待。然而官兵们告诉我们,要想真正赶到那里却并不容易。
清理过路面积雪,车辆又一次开动起来,从边防团团部出发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4个多小时,虽然距离哨所越来越近,但车辆开进的速度却变得愈发缓慢。对于如此艰难的行程,边防团团长刘长武并不意外,因为他们要去的哨所,是内蒙古自治区1600多公里边境上,独一无二的“五最哨所”。这个哨所的特点是“五最”,离边境线最近、气温最低、风力最大、海拔最高、无霜期最短。这个哨所离我们团部比较远,比较偏远、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哨所的面貌究竟怎样?那里的官兵们又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听完刘团长介绍的这五个“最”,让记者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宝格达山边防哨所的真面目,但车辆开进了还不到20分钟,又一次被迫停了下来。
眼看汽车无法继续前进,官兵们只能更换运输手段——动用附近的军用马匹驮着给养物资上山。
30分钟后,给养物资终于被马匹驮到了山顶,艰难的运输任务完成了,而记者对于宝格达山哨所的接触才刚刚开始。面前的宝格达山哨所建于1996年,是一座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观察哨所,海拔1503米。宝格达山,蒙古族语就是神山、圣山的意思,可驻守在宝格达山哨所的这些边防官兵并不是神仙,只是普普通通的官兵,他们和任何部队里的官兵们一样有着正常的军营生活。
其实刘东的被子已经叠得非常整齐了,但他还是把被子的每个细小部位又整理了一番,生怕叠好的被子还不够标准。
“严谨”“坚韧”
严谨是哨所官兵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在换岗执勤的战士身上同样体现着,虽然这样的换岗动作他们每天都要重复几遍,但每次做动作战士们仍旧一丝不苟。
驻守哨所最主要的执勤任务是观察和站岗,上岗后战士杨志宇首先要把观察室的窗户擦上一遍。
地处北纬46度高寒地区,从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宝格达山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0度左右,最冷能达到零下52度。虽然哨所的窗户都用了三层玻璃,哨所里面也安装了取暖设施,但窗户还是会出现结霜现象,因而每隔几分钟,执勤的战士都要擦拭一遍窗户以便观察。即使这样枯燥的任务,战士们也从来不会有任何懈怠。
工作上绝对严谨,在生活方面哨所官兵则表现得很是乐观。一大早,战士韩震就要为洗漱开始准备了。
为什么哨所的用水会如此紧张,需要化雪水来洗漱呢?这是宝格达山哨所里惟一储存生活用水的水池,有两吨多的容量,看似不少,但实际使用起来却并不宽裕。宝格达山的地下水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因而官兵们的生活用水都是从宝格达山以外,用水车经过数十公里跋涉,先送到哨所所属的边防三连,再从三连连部,用越野车送到山顶哨所的。
时下正值严冬,即使包着厚厚保暖材料的水管也不时会被冻裂,水车更常常因为水龙头结冰而无法放出水来,这种情况下,位于宝格达山顶的哨所用水更是难上加难。因而,一年当中有近半年时间,哨所官兵都要采用化雪水的方式来洗漱,以确保饮用水的储备。对于这样的困难韩震并不在意,而对于今天早上自己要做的另外一件情,他却十分看重,那就是擦拭中蒙边境的1303号界碑。1303号界碑距离哨所仅有30米远,这也让宝格达山哨所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上距离边界最近的一个哨所。
每天工作之余,韩震都要来这里照看一下界碑,今天界碑上的雪其实并不多,但韩震擦拭起来还是特别认真,尤其是对于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他专门脱下厚厚的手套轻轻擦拭着,在韩震心目中,这是最为神圣的两个字。
不到半分钟,韩震裸露的手已经被冻得发红,可他仍然坚持要把界碑上的每一个字都擦得干干净净。
擦完界碑,韩震要把取到的雪放在锅炉房加热化成水,半个小时后,官兵们才能开始洗漱。
事实上,雪水化了之后并不像普通的自来水那样干净,官兵们洗完脸后盆里的水更显得混浊。
家庭条件不错的韩震当兵已经第二年了,如今的他早已没有了刚到这里时的种种不适应,在这个荒无人烟、几乎孤岛般的哨所里,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而接下来,让韩震的脸上更是笑开了花。
原来,春节之前,连里特别批准可以把战士家人打来的电话从连部转到哨所,这时韩震的母亲正好打来了电话,当兵一年多时间以来,他都没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新春来临之际,能够在哨所上听到亲人的声音让韩震倍感幸福。
虽然心里有好多话想说给父母听,但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韩震还是尽快放下了电话。
韩震的言语中处处透露着驻守边关军人的一份责任,而他告诉我们,在一线边防连队,最艰苦的还不是驻守哨所,而是在严冬时节进行边境巡逻。那么,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最艰苦的边境巡逻又会怎样进行呢?
风雪跋涉守北塞
这一天,在宝格达山哨所所属的边防三连连部,官兵们即将出发执行边境巡逻的任务,严冬季节许多边境地段积雪很深,车辆无法通行,巡逻任务大多要靠骑马来完成。然而今天正值寒流袭来,气温降至零下40度,连一向耐寒的护院狗都蜷缩成了一团。官兵们备马的时候,军马仿佛也不太情愿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外出,战士常洪伟连续几次都没能给175号军马带上笼头。
相比于常洪伟,战士杜彬彬备马的过程就顺利得多,这让他很是得意。
选好自己的坐骑十分重要,同时,对于装具的穿戴也不能有丝毫大意,宝格达山每年只有三个月的无霜期,巡逻任务大都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冻伤。
今天的边境巡逻是由副连长霍宗宝带队,他是一名有着8年军龄的边防“老兵”了,对于严寒环境下执行任务有着丰富的经验。
战士们上马之后,霍宗宝紧接着又下达了第二个口令。
霍宗宝的这个口令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好奇,在普通步兵队列里,做出向右看齐的动作并不困难,而骑上马的战士们如何向右看齐呢?在霍宗宝下达了命令后,除了队列右边的第一匹马,其它军马先后在原地转起圈来,没过多久,军马队列果然整齐了起来。原来,战士们骑上马之后,向右看齐的方式就是指挥军马在原地转圈的同时调整好队列。
在宝格达山驻守的边防三连官兵,除了一般的步兵训练,骑马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技术,从这次的队列调整的效果来看,他们驾驭马匹的技术已经十分熟练。然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杜彬彬所骑的113号军马独自脱离马队跑了回去。
刚才还让杜彬彬为之得意的这匹军马,为什么突然不听话了呢?
原来,133号军马看到留在马圈中的其他马匹,才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杜彬彬则以他对于这匹军马的了解,及时解决了问题。对于边防三连官兵来说,除了良好的军马驾驭技术,对于不同马匹性格脾气的掌握也是他们的“必修课”。
今天,官兵们要执行的,是在连队管辖的边境地带进行巡逻任务,根据规定,沿中蒙边境线中方一侧两公里宽的地带,都是不允许普通人进入的禁区,也是官兵们执行巡逻任务的范围。
巡逻刚开始进行得还算顺利,但没过多久,官兵们巡逻的步伐就慢了下来。宝格达山北邻蒙古草原,冬季从北方来的寒流能够毫无阻挡地进入这里,最高风力甚至可以超过10级,而今天的风力也超过了6级,急速的风会让人感觉加倍寒冷。
军马的脸上、身上都是片片雪白,官兵嘴里呼出的热气,也马上会在防寒面罩和棉帽上结起层层的霜,而他们的脚更是已经冻得麻木,只好不时地下马活动腿脚以防冻伤。
随着时间推移,前方的积雪变得越来越厚,已经能够埋到马的膝盖,这匹带队的头马走到这里不敢再继续前行,接下来的另一匹马同样在这里掉头而回,这种情况下,官兵们只好牵着军马在雪中继续跋涉。可对于这样情形的雪地巡逻,霍宗宝却并不觉得有什么新鲜。
虽然巡逻路上困难重重,但巡逻过程中每一项细小的任务官兵们仍然要细心完成。“边境无小事”,这是边防官兵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然而,想要喝一口热水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官兵们携带的保温壶的壶盖被冻住了。
人喝完了水后,也要帮助马补充水分,一路上,有的军马已经在开始吃雪,这说明军马的身体也消耗极大,而附近最佳的水源地就是山中温泉。
由于巡逻终点和连部距离较远,官兵们午饭要在雪地里吃一顿随身携带的野战食品。
在历经了严寒中的艰难跋涉后,官兵们终于可以吃一口热饭了。此刻,他们的心情格外轻松,笑容也特别灿烂。对于边防官兵来说,每天顺利完成任务是他们最大的快乐。而在我们看来异常困难的巡逻过程,对于驻守宝格达山的边防三连官兵来说却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这样的任务几乎每天他们都在默默进行着。
新春的脚步日益临近,记者对宝格达山的探访也将告一段落。我们知道,当春节到来、万家团圆的时候,有这样一群年轻的边防官兵,正顽强地驻守在风雪边关哨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