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纪实》记者翟明阳、张卫东讲述——随舰拍摄的故事

标签:
杂谈 |
《军事纪实》记者翟明阳、张卫东讲述——
随舰拍摄的故事
遭遇大规模可疑船队
没想到遭遇的那么快
“出发之前,也曾经想像过遭遇了海盗要怎么办?回是怎么样的情况?但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我们遭遇得那么快!”翟明阳说。3月20日一早,翟明阳在吃过早饭后习惯性地来到“微山湖”号的驾驶室,打听昨晚是否有情况发生以及今天的计划安排,当时,“微山湖”号正在执行单独护送“振远9号”向亚丁湾东口行进的任务。当他刚进入驾驶室不久,就有官兵通过雷达发现8海里外有不明身份的小船向他们的方向驶来。顺着雷达指示的方向,用肉眼也能够看到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有小船的影子。借助望远镜观察,当时是一艘母船带着两艘小艇在向“微山湖”号驶来。同时,随着距离的缩短,越来越多的船只出现了。翟明阳告诉记者,当时在“微山湖”号上是可以看到海里的海豚的,也就是说,这些船只很有可能是渔船,但是渔船为什么捕两名身份而是要在“微山湖”号和“振远9号”不断改变航道的同时不断追赶呢?通过种种线索,这些船只被官兵们判断为疑似海盗船只。
眼看着情况一触即发,翟明阳立即打电话通知张卫东带着设备赶来,准备拍摄,平时起码需要顺上两三遍的出镜词此时在30秒钟之内就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全力记录下这场对可疑船只的驱逐行动。
警告不断升级
特战队员迅速就位,并且准备发射信号弹。翟明阳告诉记者,在海上,对可疑船只的警告方式也是有级别的,最初级的方式是武器展示,意在警告对方不要轻举妄动,接下来是发射信号弹警告。但是,当“微山湖”号的特战队员们打出3枚信号弹之后,大批的船只依旧没有停止前进。于是,指挥员下令,发射爆震弹进行警告,爆震弹的特点是声音大,主要是利用声音来震慑对方,然而让多诱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爆震弹的发射对那些船只依旧没有任何作用。最终,指挥员下令,重机枪发射。这是一种提前警慑的方式,特战队员会控制子弹的方向,在对方船只前面扫射出一排水花,同时,这也是一种很严重的警慑方式。在与这些可以船只相遇的过程中,最终也是通过重机枪扫射,才直至了对方的继续前进,此时,“振远9号”也得以继续前行。
翟明阳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在拍摄的时候,目测对方有18艘母船,每艘母船放有三四艘小艇,然后事后经过统计,当时向他们驶来的疑似海盗船小艇共有130多艘,距离他们最近的时候只有不到0.5海里,也就是不到1000米的距离,翟明阳在船上甚至可以看到对方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驱离任务圆满完成之后,翟明阳也在日志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唯一一次随舰护卫
据张卫东介绍,随舰护卫是执行护航任务的其中一种护卫方式,即派特战队员到商船上执行护卫任务。作为一艘综合补给舰,在“微山湖”号上平时有20名特战队员常驻,这一天,他们要执行的任务是派遣5名特战队员到一艘载重量为30万吨的“远盛湖”号执行护航。而先前已经得知消息的翟明阳和张卫东也将跟随一同前往。这是他们唯一一次随舰护卫采访的经历,其过程也让他们十分难忘。
“回头看,‘微山湖’号真的很漂亮。”
“微山湖”号与“远盛湖”号的会面时间是在夜里3点左右,翟明阳和张卫东提前收拾好拍摄需要的摄像机、三角架等一系列设备,准备和特战队员一起乘坐巡逻艇前往“远盛湖”号。当时,两个人身上的设备加起来足有40多斤,背着这么沉重的东西上船下船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看看跟我们一起去的特战队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装备都比我们的要多,狙击枪、手枪、信号弹……而且他们还穿着避弹衣、救生衣,和他们一比,我们的设备的重量倒也不算什么,但是必须要小心不能让设备出任何意外,不然我们拍什么啊?”张卫东说。而且当晚海面并不平静,浪涛起伏的落差达到三四米,当他们沿着悬梯准备下到巡逻艇上的时候,必须抓准时机,等到小艇浮上来离自己最近的时候往下跳,“咱是军事记者,冒险的精神还是有的。”当张卫东打着新闻灯把队员们跳下小艇的镜头记录下来之后,他们也带着自己的设备,沿着悬梯上了小艇。
夜里3点的时候,海面上一片漆黑,载着特战队员和翟明阳、张卫东的巡逻艇在浪涛向着“远盛湖”号前进,“当时我们处在一片漆黑里回过头去看‘微山湖’号,就觉得它真的很漂亮。”由于天黑,距离远,当时他们在小艇上遥望“远盛湖”号的时候,“觉得30万吨的油轮也没多大。”可是当巡逻艇离“远盛湖”号越来越近的时候,张卫东还是被震撼到了:“到了跟前我才发现,抬头根本就看不见船舷,因为当时油轮并没有载重,所以排水体积并不大,基本是浮在海面上的,抬头看看大概有20几米高。”
“闭着眼睛晚上爬!”
“我们当时先把摄像机什么的都用绳子吊了上去,然后跟着特战队员爬软梯,油轮上的软梯就是那种很粗的草绳,中间用木板连接的,我在下面一边看着特战队员爬一边学。”等到亲自上了软梯,一开始还觉得很新奇,等到爬了一半的时候,张卫东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往下看,巡逻艇越来越小了,往上看,还是看不见悬梯,当时我也只能是闭着眼睛继续往上,幸亏咱身体还算不错。”可是当从软梯挪到悬梯的栏杆的时候,张卫东还是觉得自己没劲儿了:“手都软了,但是还要咬牙挺着,因为当时天气很热,而且身上也没有安全装置,一旦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还是一咬牙就朝着悬梯抓了过去,抓住栏杆的一瞬间,才觉得心里踏实了!”
“这是我们唯一一次随舰护卫,当时翟导一上来我们就开始拍摄,他也气喘吁吁的就出镜了,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游轮上的船员大多数都没有来过亚丁湾,之前从媒体上知道了当地的一些情况之后,内心也十分忐忑。出海之前他们也准备了一些工具和防护措施,但是都是非武装的,直到看到我们的特战队员上来,他们的内心也才真正踏实下来。”
这是一片流动的领土
“感谢中国海军护航编队”
6月,亚丁湾的季风来了,这时候海面上每天都是波涛汹涌,直升机无法起飞,特战队员在完成随舰护卫任务之后,只能乘坐巡逻艇返回。那天,张卫东和翟明阳在“巢湖”号上就记录下这样一组镜头。一艘从“广州”号发出的小艇,载着几名刚完成任务的特战队员前往“巢湖”号,当天刮着8级大风,海面浪高达4米,巡逻艇只能循着风向,顺着海水流向绕到“巢湖”号的船尾,“当时小艇在海面上就是时隐时现的,有时候会三四秒钟都看不到。”张卫东说,后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小艇终于靠在了船尾,特战队员终于顺利登舰,此时,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只见队员们一边脱衣服,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张打湿了的纸。那是一张海图,在图的背面,是他们刚刚护卫过的商船船长写下的:“感谢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短短的一句话,一张湿的差不多的纸,却满溢着对方对中国海军的支持、理解和认同,在场的每一个人看到这句话,都十分欣慰,而身为中国人,也由衷地为我们有着这样一直军队而感到骄傲!
“中国功夫很棒,中国万岁!”
当“微山湖”号在索马里北边的吉布提靠港休整的那几天,舰上的官兵和工作人员都有机会轮番上岸进行调整,张卫东和翟明阳也有机会在吉布提四处走走转转,了解一下异域风情。在海边,有很多当地的居民在那里游泳嬉戏,看见东方人出现,他们也甚是好奇。而当地居民对中国人了解最多的便是中国功夫,见到记者和特战队员,他们口中不停地叫着“功夫”、“功夫”,并强烈要求队员们露两手。
于是,在吉布提的海滩上,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两名特战队员,一人带一队当地的居民,两队人马站得整整齐齐地观看,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习。作为回礼,当地的居民还跳起了非洲风情的舞蹈。吉布提本是个法语国家,但是在当下,感觉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让两国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当他们听说特战队员是护航来的,更是竖起拇指,连说“中国万岁”。
当记者和特战队员离开海滩的时候,当地的孩子们一直跟在车的后面跑着,有的孩子摔倒了还爬起来接着跑,“这些我都用镜头记录下来了,后期在片子中都能够看到,在那种火热的气氛下,真的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中国电视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