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邦达到然乌——《新川藏线传奇》第八集

(2010-10-13 10:39:00)
标签:

业拉山

滚石

然乌

雪崩区

军事

分类: 推荐篇
川藏线,又称为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江、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 《军事纪实》10月13日晚20:03分播出《新川藏线传奇》第八集,本集为大家讲述发生在邦达兵站到然乌之间的故事,敬请关注!

 

飞沙滚石中急速前行

    行军车队从邦达继续向西挺进,首先踏上的就是让你感到绝对震撼的业拉山。

    这段“之”字形沙石斜坡路段被称为九十九道弯,九个大回头弯之间又分别有十多个小弯,真正细数下来,拐弯远不止九十九道。

    烟尘滚滚的景象颇具震撼,而汽车兵行驶在其中的感觉也煎熬到了极点,驾驶员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还要因下坡和急转弯不断地刹车,驾驶难度可想而知。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10/716089_201010130942151.jpg

    走下业拉山,车队沿冷曲河上行就进入到了相对平坦的峡谷地带。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进入云南省后折向南流,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距离行军车队不远处的一座吊桥上,一位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勘探人员和我们兴奋地聊起了川藏线上的汽车部队:他们好辛苦,那么多的车队,路又不好走。路不好走,是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的勘探工人最深切的体会,那么,这段看似还算平静的道路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巨大风险呢?这一段非常惊险,前面的石头如果塌方下来就危险了。

    看来,无论是勘探工人还是探险的游客,对这里的飞沙滚石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摄制组跟随车队继续向前进发。车队从这里继续向前进发,就即将进入以飞石著称的白马沟。那么,白马沟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我们拭目以待。沿着陡峭的山路没走多远,我们就在路边找到了答案,这是一辆被飞石击中的报废汽车。据官兵们讲,自从修路以来,这里的飞石、塌方防不胜防,给来往的车辆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发生在这里的任何一次车祸都足以撼人心魄。

    从何跃斌连长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在川藏线所经过的横断山脉中,白马沟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这里山谷狭窄,山体不仅垂直高度大都在一千到两千米之间,而且岩石结构松散,极易风化脱落。因此,路人从这里通过时,噩梦很可能就在一瞬间就会发生。

    随着道路向远方不断延伸,山体土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带有色彩的山体取代了灰秃秃的土石,梦幻般的光影变化叠加在色彩奇特的山峦上,美得犹如油画一般。而当我们回过神来追赶上前方的车队,已经是在中途的休整地——昌都八宿县白马兵站了。

    车队接下来的行程将翻越海拔4475米的安久拉山,然而与以往不同,尽管马上就要翻越大雪山了,汽车兵们却并没有在兵站抓紧时间休整,而是折起了柳条。在初春肃杀的西部高原,白马兵站里的绿柳显得格外珍贵,听兵站的老兵说,这些柳树是当年十八军进藏部队栽下的。就是从那时开始,一代代上线部队官兵精心呵护这些绿色的生命,才有了今天这片难得的绿色。

 

折绿柳祭奠战友

    那么汽车兵们为什么要折这么珍贵的柳条呢?经过仔细打听我们才弄明白,原来战士们要用这些承载着一代代川藏线军人情怀的绿柳祭奠战友。沿着白马兵站继续前行不久,一座简陋但整洁的烈士陵园出现在我们眼前,这里就是白马烈士陵园。静静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一位川藏汽车兵亲密无间的好战友——徐思平。十七年前,徐思平就牺牲在汽车兵们即将要踏上的安久拉山上。

    从那以后,每年第一批上线官兵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多了一件事儿,那就是一定要来看望徐思平,战友们要用最深情的柳条绿来祭奠战友。

    1993年3月28日,徐思平所在的运输车队在行驶到安久拉山时遭遇暴风雪,一辆战友的车被陷进了半米深的雪坑里。徐思平在帮助战友实施拖车的过程中,被突然断裂弹回的钢缆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从此,这个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这里。

    而在三千里漫漫川藏线上,川藏兵站部成立56年来,已经相继有658名官兵牺牲在了这条运输大动脉上,平均不到3公里就倒下一位年轻的军人。

    这一刻,官兵们的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因为他们不想打扰长眠的战友;

    这一刻,空气都屏息沉默,因为任何语言都诉不尽对烈士的无限崇敬;

    这一刻,柳条绿格外耀眼,因为连大地都知道那是川藏线军人最喜爱的颜色。

    亲爱的战友,你可以放心了,你的英雄壮举让年轻的汽车兵们明白,漫漫川藏线,接下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亲爱的战友,你可以放心了,因为汽车兵们懂得,作为中国军人就应该有这份不辱使命的刚强。

    亲爱的战友,你可以放心了,为了这份神圣的事业,今天的川藏线军人正在用青春乃至生命继续铸就着天路传奇!

    带着对烈士的无限缅怀,汽车兵们向着安久拉山开进了。还没上山,我们就听说每年冬春季节,安久拉山上的积雪会特别的厚,不下雪时,山上的公路也总会意想不到的被大雪阻断。

 

惊险穿越雪崩区、冰硼走廊

    在与何跃斌连长的闲聊中我们得知,安久拉山山顶的积雪其实大多不是天上下的,而是山下的积雪随风吹上来的。而这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幸运的是,上山这一路我们并没有看到雪,然而快到安久拉山山顶时,车窗外竟飘起了零星的雪花,这让记者顿时紧张起来。何跃斌连长的轻松让我们对周围的高原风景又恢复了以往的兴致,路旁硬朗又不乏线条美的山体加上狂野的色彩,不禁让置身其中的人倍感清新。

    雪山、湖水……安久拉山山顶终于到了,当我们惊叹于眼前的美景时,汽车兵们却开始格外谨慎起来。因为这里是一个著名的雪崩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巨大的雪崩。这一片雪山,它看上去非常的美丽,然而任何一种天气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雪崩。

    跟随行军车队,我们距离雪崩区越来越近了。而前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96·3然乌大雪崩”发生地。

    1996年3月23日凌晨,随着一声震天巨响,厚厚的积雪从空中倾斜下来,越过河道、扑向公路。此时正行驶到此处路段的六台地方车辆先是被强大的气流推向了对面的山坡、卡在大雪之中,随后又被涌来的积雪深深地掩埋在了下面。

    雪崩发生后,正巧行驶到这里的汽车部队立即投入救援,经过三天三夜的搜寻,6名群众得以生还,然而依然有57人在这场雪崩中遇难。从那以后,每次上线部队车行至此,汽车兵们都倍加小心。

    为了保证车队的安全,何跃斌连长要求车队必须快速通过这片雪崩区,而对我们记者的要求则是在车队最后一辆车通过时必须结束拍摄,随后紧随车队快速前进。这对于提前为此做出各种拍摄构想的我们提出了巨大的的挑战,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机位的拍摄并且一次成功。

    四周看上去十分平静的山峰却随时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因为我们凭借肉眼能够看到的仅仅是这些山峰的一角,巨大山体的上半部分被遮蔽在了云雾之上,而庞大的积雪就在云端之上,任何一种外界的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让这些美丽的雪精灵瞬间制造一场噩梦。

   非常幸运,无论对于摄制组还是汽车兵们,又一道险关顺利通过!

    然而,天气说变就变,刚刚闯过险象环生的“96·3然乌大雪崩”区,天气立刻阴沉下来,而路上随处可见的落石似乎也在暗示着危险正在逐步降临。对于统一行进的车队来说,一旦进入危险地带就没有了退路,近百辆汽车像一条长龙匍匐在山间,一旦山体发生滚石,夹在中间的汽车将毫无藏身之处。

    就在我们忐忑不安的时候,前方车队突然停了下来,我们的记者迅速赶到前方询问情况。刚才我们的车队刚刚安全的驶过雪崩区之后,没多久就来到了然乌沟,然而刚刚进入然乌沟,天气突然间就开始下起雪来,而且风不断的变大,山体就开始不断的滑落滚石,我们的车队行驶到距离这个地方大概十米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地方有巨大的滚石滑落下来。

    由于事发突然,我们没能在第一时间拍到滚石滑落的情景,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到,一粒指甲盖大小的石子从几百米的高空坠落下来,重力加速度之后威力足以击穿汽车玻璃,而一旦我们面前落下的几十斤重的巨石砸中汽车,后果可想而知。

    经过观察哨几分钟的观察之后,在何跃斌连长的统一指挥下,伴随着仍然不断滚落的落石,车队全部安全通过。

    然而让我们摄制组始料不及的是,刚刚往前行走了几百米,就碰到了另外一道险关,不过它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冰棚走廊。

    这一路段由于处在峡谷当中,因此任何细微的震动都可能引发山体上部的积雪和碎石滚落下来,同时,由于终年不见阳光,这段路面常年铺有一层薄冰,因此在没有架设冰棚之前,这里曾是川藏线最为险要的路段之一。

    而这段历史影像资料清楚地记载着当年的场景,在2000年之前,这里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汽车兵们除了加倍小心没有任何办法,2000年以后这里逐渐有了这个用木头搭设的防护设施,它成为了最初的冰棚,然而由于雪崩滚石不断地冲刷撞击着冰棚,在人们一次次的修缮和改进中,我们看到了今天这个用水泥和钢筋铸成的坚固冰棚。

    尽管有冰棚遮挡,然而有多年驾驶经验的汽车兵们每次从这里通过时依然还是万般的小心。何跃斌连长告诉我们,对于常年往返这里的他们,冰棚更多的给人视觉上的安慰,一旦遇到大的雪崩,冰棚根本招架不住。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大自然咆哮后的杰作。一天下来接二连三的险关让第一次走上神奇川藏线的记者紧张到了极点。不久,在快速的心跳声中,我们终于进入了相对的安全地带。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10/716089_201010130942421.jpg

   

  这时,直到对讲机内传来车队全部通过冰棚区的消息后,连长何跃斌也终于松了一口气。驶下冰棚区不久,车队就到达了然乌兵站。顾不上片刻喘息,官兵们立刻开始擦洗汽车。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10/716089_201010130950191.jpg   

我们一下车才发现刚才我们经过的飞石区和冰棚区也就距离然乌兵站一公里的距离,然而就在这一公里开外的小镇上,我们看到了乐观积极,平静生活的人们,而这时候辛劳了一天的汽车兵们也开始了他们一天的修整。

    跨过塌方、雪崩区,入住然乌兵站,终于让所有人的心暂时安定下来,然而此次此刻记者却跃跃欲试,因为就在第二天的行程中,车队即将路过传说中的美丽然乌湖,那么有着仙境一般的然乌湖到底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神奇景象,请继续关注《新川藏线传奇》第九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