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丁湾归来第二季——记者独家航海日志

(2010-09-26 14:12:17)
标签:

航海

亚丁湾

日志

独家

军事

分类: 推荐篇

(一)

2010-2-26   第二天清晨2时许

    “各位乘客,我们即将降落在三亚凤凰机场,地面温度26摄氏度……”随着扬声器里传出空中小姐温柔的提示声,飞行近4个小时稍显疲惫的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抵达这次飞行的终点:海南省三亚市,同时我也清楚,这里也是我即将开始的一段特殊航程的起点。在这里,我将随同中国海军扬帆起航,奔赴亚丁湾为往来船只执行护航任务。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年轻的电视记者而言,无疑是莫大的荣誉和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经历,为了这一天,从2月3日接到任务开始,我已经足足准备了23天,虽然不长,但却不短,中间经历了春节,还没到正月十五便来到了陌生的地域。春节后的开始往往是让人有些不情不愿,虽然我知道内心里对即将到来的航行充满期待,而一旦当我关掉家里的总电源,扫视房间一周的时候,心里却被依依不舍之情充溢着。离开中心,看着窗外送别的同事,赶往首都机场的时候,同样的不舍之情再次泛起。而当我一落地,清点着我们带来的18件行李,短短百米之路却一身大汗的时候,这里的气温让我不舍的心情彻底断了根,因为已经不可能扭转摆在面前的状况了。对,应该讲,这里26度舒适的气温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不再抱任何不舍之情了。

    同行的记者有联播组的陈大元老师,有军报还有新华社、海军记者站的同行,虽然接触不多,但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对互相的关心和尊重让我们共同传递着一个相同的信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同舟共济5个月,我们只有团结及和平共处才能既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度过这难熬的100多天。

    本以为直到出发前,这几天我们会住进风景胜地附近建造的海军基地内欣赏一下海景,调节一下情绪,可没想到,今天我们就将住到即将陪伴我们5个月的舰艇上。他们就像我一直期待拜访的老朋友一样,既急之若渴,又心有顾虑,前者在于符合普遍的好奇心规律,后者在于对即将到来的,被人们所传说极其郁闷孤独且无聊的顾虑。到底军舰有多大?我们住在哪里?舰艇上的条件怎样?

    穿过一个个可以登高远望,拔地而起的旅游度假村,我们进入了军事禁地,离启航的码头越来越近了。汽车开下普通路面后,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心中用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感染力所描绘好久的影像。两个大家伙乖乖地停靠在军港上,在此时他们就像动物园内的老虎一样,平日慢慢吞吞沉着冷静,而一旦将他们放归山林,他们无疑将再次夺回“百兽之王”的美誉。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相约已久的朋友一样,渴望相见又担心失望,小心翼翼。远远望着他们的轮廓我从心里泛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哥们儿,未来的几个月,来这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收拾完所有的行李,我和卫东还有兴致拿着相机给各自拍照,探讨拍摄的一些小问题。在这里,我们将同行100多天,之后的日子还有着很多特闹的场面和磨合,好玩儿,加油吧。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9/716089_201009261400461.jpg

 

    自己已经基本迷糊了,这一天辗转的地方太多了:从栏目领着18箱东西带到机场,办托运,4个小时的飞机后晚上10点多才吃饭,再坐车赶到港口,将物品转移到我们在舰上的房间内安顿好,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不想洗漱直接躺床休息了,可是这是我到舰上的第一篇日志,以后可能比这更累的情况都会有,现在就开始打退堂鼓实在不应该。在船上的每一天虽然枯燥,但更显珍贵,我要勤奋地坚持下去,这是上天给我的恩赐,我要珍惜。

 

(二)

2010-3-11

    “哇……”望着船下泛起的水泡,午饭只吃了两口菜的我,将早上吃得异常多的早餐返还给了印度洋的“虾兵蟹将”。出发一周来,第一次感受到了晕船的威胁。早上正常起床,正常早餐,回来后开始列每集的提纲,没想到今天上午印度洋的涌浪特别大,船体左右进行着大幅度地晃动。我们的床铺是顺着船体搭建的,其实左右晃还好,可是我列提纲时是坐在床上,对于我来讲就是前后晃了。一开始因为神经比较投入还没有意识,快到中午的时候感觉到胃里就不太舒服了。午饭出来时发现船头的浪会击到甲板上,午饭就再也吃不下去了。早早离开餐厅后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整个下午都躺在床上休息。其实这也算是个远航的经验:尽量让自己的身体左右晃,这样远比前后晃要舒服得多。卫东倒还好,虽然没有远航的经验,但因为时差的原因和他本身的生活习惯,满满一天的睡眠倒是帮他躲过了这次比较普遍的晕船现象。下午丁政委来房间询问我们的情况时我才知道,今天还有好多同志给印度洋的海底世界施过肥。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9/716089_201009261401381.jpg

    晚饭的时候好多了,所以也吃了好多东西。还要不要锻炼?我犹豫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打消了这种犹豫,换上运动服到了甲板。出了一身大汗,现在舒服多了。真晕船的时候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有适应这种环境,否则更难受的还在后面呢!

    晚上又调时了,现在已经与北京有了3个小时的时差,亲人们啊,我们现在离你们越来越远,到了亚丁湾,我们将与北京时间有5个小时的时差。大家开玩笑说,每次往前调1小时都感觉比别人多活了1个小时,不过也有人很快意识到,比人家多活的这几个小时,最后在返航的路上又都找平了,大家相视一笑。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9/716089_201009261402081.jpg

 

(三)

2010-4-13

    “再见,再见……”顺着“远盛湖”号放下的悬梯,我和卫东以及5名特战队员沿着60多度,近40米长的悬梯下到了887舰接我们回去的小艇上。比起今天凌晨我们上船的状况,下船的速度和压力都更符合人的正常范围了。

    早上3点多钟,我和卫东起床随特战队员到“远盛湖”号进行随船护卫。周围一片漆黑,从887舰下到小艇上还算正常,远处漂泊的“远盛湖”号忽明忽暗的灯光让我们判断不清到底它离我们有多远的距离。一路上还在从睡梦中努力让自己清醒,转眼小艇已经放慢了速度。远远地看上去,一个工人处在呈30度悬梯的底端等着我们,而他只是处在整个船舷的中间位置,我们要想爬上悬梯必须要爬上10多米高的一段软梯。我第一次爬这么长的软梯,长到根本不知道这种高度对体力的要求是一个什么概念。轮到我了,两个小艇上的官兵拉着软梯底端,脚一离艇,双臂立刻承受起了全身的重量。因为距离长,海上还有风,下端的软梯被吹得翻了起来,要不是有人往下用力拉着,估计我早就随着软梯被吹起来了。一步一步往上爬,左手小心握紧,右手松开握住上一节,一步一步往上爬,爬,怎么还没到悬梯啊,也就是一半还没爬到,继续。快到的时候我往下看了一眼,幸亏天黑,下面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想想要是能看见小艇的灯光也就说明爬的不高,正是因为看不见所以才说明已经爬了很高。身上没有任何的保护装置,我想,要是这时候一松手,可能我就素面朝天坠入大海了。坚持吧,终于靠近了悬梯,然后用右脚搭在悬梯上,右手拉住悬梯的扶手,用力一悠,腰部终于可以用上力气了,身体完全处在了悬梯上。悬梯就安全很多了,只要两手扶着扶手,沿着阶梯往上走就是了。快到梯口的时候才发现浑身已经湿透了,刚才还在困意中挣扎的我也瞬间清醒了,卫东在上面已经用摄像机对准了我,于是就有了我喘着大气冲着镜头介绍上来过程的一段出镜,那现场,太真实了。可惜的就是一向记得用相机拍下特殊环境的我,上来后只顾得喘气再不愿动弹了。

    全部人员到齐后,“远盛湖”号张政政委带领特战队员熟悉船体结构,兄弟们开始工作了,我们也开始了拍摄。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9/716089_201009261402181.jpg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9/716089_20100926140238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