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特大泥石流生命救援 艰苦鏖战谱写光辉篇章

标签:
舟曲甘肃泥石流救援央视七套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他们在随时可能滑落泥石流的现场作业,他们在狭小的通道里寻找生命迹象,堰塞湖抢险,雨夜救援,他们一次次与死神擦肩。在舟曲,解放军、武警官兵如何艰苦鏖战?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辉篇章又怎样谱写? 《军事纪实》 8月19日20:03播出《生死峡谷地带》(第一集),敬请收看!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当地群众遭受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大灾面前,刚刚经历了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灾考验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又一次冲在了最前面,他们在泥泞的瘀泥里,展开生命的救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军徽闪耀。
8月8日上午10点40分,距灾害发生9小时,在舟曲县公路管理段家属院出现了这样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
突然昏厥的这名妇女叫陈金玉,她的儿子陈锋没有来得及跑出来,就被埋在了家里。陈锋结婚还不到一年,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在一夜间变得支离破碎。儿子生死未卜,陈金玉的心如刀割般疼痛,而在现场的武警交通部队第六支队的官兵一边对陈金玉进行急救,一边继续清理瘀泥,虽然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但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
经过几分钟的急救,陈金玉终于苏醒了,她强忍住悲恸,期盼掩埋在泥石流下的儿子能够撑住。
在陈锋的家,武警交通部队第六支队的12名官兵已经在这里连续作业了4个小时,他们是第一支赶到灾区的救援部队,曾经温馨的婚房如今已被泥石流瘀满,官兵一刻不停地清理着两三米深的瘀泥,为了挽救一个生命,为了抚慰一位母亲的心痛,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命的奇迹。
陈锋家所在的家属楼,位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四层高的楼房现在只剩下了两层,一楼和二楼已经被泥石流完全淹没。此时,距离陈锋被掩埋的时间已经超过了9个小时,官兵们的救援速度必须快上加快。
然而武警交通部队第六支队官兵全力清理瘀泥的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救援现场完全处在一片危险地带。
虽然救援现场危机四伏,但是官兵们没有丝毫畏惧,他们向推测的陈锋的埋压地点一步步深入进去。
陈锋家的格局是常见的一室一厅,卧室和客厅中间隔着走廊,走廊边是厨房和厕所。为了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官兵们放弃挖掘厨房和厕所,直接在客厅里搜索,可是客厅的面积有10平方米,陈锋又会掩埋在哪里呢?
按照官兵们的推测,陈锋应该是被泥石流冲到了客厅的边角上,因此只有把挖掘的重点位置放在那里,才能有希望快速找到陈锋。
12名官兵分为了两组,六个人一组,每半小时倒班一次,合理的安排加快了救援速度。
尽管如此,官兵的挖掘还是困难重重。每一名官兵的脚都深深地陷入了泥石流里,等他们拔出脚来,很多人的鞋都没有了。
陈锋家的客厅有2米9高,而泥石流堆积了两米多高,留给官兵们挖掘的空间非常有限,大部分人都得弯着腰进行作业。虽然这种姿势极不舒服,但是为了尽快找到陈锋,官兵们默默承受着腰酸背痛的不适。
除此以外,由于夏季高温,泥石流堆积物加速腐败,在救援现场,官兵们无时不刻都要强忍着浓烈异味的侵袭。
为了确保官兵们的正常作业,在挖掘现场,每个人都佩戴一个被白酒浸泡过的口罩,可是这仅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由于官兵们每班轮换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因此每一次挖掘,在剩下的15分钟,他们只能是凭借坚韧的毅力,忍受扑鼻的异味,坚持下去。
分秒必争,武警交通部队第六支队的12名官兵在11个半小时里,清理出了足以装满30辆卡车的泥石流,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在客厅的角落里发现了陈锋,陈锋利用门板挡住了泥石流,给自己留下了宝贵的生存空间,他也是灾区第一个获救的群众。
和武警交通部队第六支队的官兵一样,兰州军区某防化团的官兵也在第一时间投入了抢险救援战斗。
防化团官兵进入舟曲的时候,天色刚刚渐亮。奔涌咆哮的白龙江、被泥石流夷为平地的房屋和村庄、还有废墟上无助的群众,眼前触目惊心的景象让他们顾不上连夜行军的劳累,迅速投入抢险救援,他们最先到达的现场是一座倒塌了的四层楼房。
被泥石流冲击得面目全非的房屋,让这场救援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打开了通道,官兵们终于能够进入废墟里边,但是里面的复杂情况出乎了他们的想像。
眼前的景象,既让年轻的战士感到恐惧又让他们万分焦急。老乡所说的有人活着的情况是否属实?在如此残酷的废墟中,真的会有人奇迹般的生存吗?
就在战士们忐忑不安的时候,废墟里突然传来了说话的声音,虽然微弱而稚嫩,却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战士们的情绪立刻稳定了下来,燃起了他们与死神争夺时间的斗志。
说话的是一个叫张新建的14岁男孩,看到他神志清醒,战士们都异常振奋。然而,接下来的救援过程却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样顺利,在空间狭小的废墟中,他们带来的任何工具都派不上用场。
特殊的环境让这场生命营救异常困难,但此时的战士们已经什么都顾不上了。
营救中的困难一重接一重,除了作业面太小造成的困难之外,随时滑落的瘀泥也让救援行动不断受阻。浓烈的异味充斥在狭小的空间内,让人随时可能窒息。年轻的战士们在生死救援中经历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而在这次艰难的救援中,战士们还要承受着另外一个无比巨大的压力。在这片废墟中,小男孩的母亲也幸存了下来。她的腿被床板压住,长时间受困狭小空间,并且眼睁睁地看着家里的其他三位亲人死在自己跟前,这位名叫党巴金的妇女一直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当防化团的战士找到她时,她激动的情绪已经很难控制。
党巴金的催促让战士们原本就急迫的心情变得更加焦急,他们的心理压力骤然加大。
营救生命,不光要靠救援官兵的努力,遇险者自身的情绪控制也十分重要,具备生存下来的坚定信心将有助于他们克服身体机能上的衰弱。就在现场异常沉闷的情况下,男孩张新建说出的话又一次让这个极度危险的现场充满了希望。
男孩的坚强和镇定不光抚慰了母亲焦躁的心情,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救援战士的士气,他们一边快速清理现场,一边冷静地对遇险者进行心理疏导。
很快,战士们的心理疏导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掩埋在废墟里的男孩开始更加主动地配合战士们的营救。
此时,因为心情的开朗,狭小的废墟也似乎变得宽阔,无论是战士还是男孩,他们的心中都升腾出一种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张新建多次要求战士们先救母亲,但由于他被埋位置比较靠外,战士们率先救出的还是张新建。
与此同时,儿子得救的消息也大大缓解了母亲党巴金的情绪,她不再焦躁失控,并且积极配合战士们的救援。三个小时后,党巴金也成功获救。
救援结束后,张新建的母亲乘直升机转运到了兰州,接受进一步治疗。而14的小男孩张新建却最终因为内脏受损严重,经过8小时全力抢救,依然没有挽回生命。而参加这次救援的兰州军区某防化团官兵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感到十分痛心,亲手把小男孩从废墟里救出来的战士葛曼清沉默了。
舟曲饱受自然灾害的无情摧残,但舟曲也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支援,解放军、武警官兵奋战在一个个抢险救援的现场,生命的奇迹还在延续,一个叫刘马姓代的人怎样在埋压60小时后获救?受灾后,又一场暴雨来袭,舟曲的救援行动将如何展开?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关注《舟曲大救援》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