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反劫机邓鸿伟武警特战精英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暑期特别节目 |
应对劫持民航飞机发动的恐怖袭击,武警特战精英进行反劫机训练。突入机舱时,弹夹落地究竟是怎么回事?搜索掩护又为什么让射击高手迈不动脚步?真实记录一场严酷的反劫机训练。《军事纪实》7月20日20:03播出《反劫机突击组》,敬请收看!
3个月“魔鬼”训练
参加反劫机训练的20名队员都是武警特警学院各作战大队选拔出来的精英。
作为这20名队员的教员,邓鸿伟的任务是在 3个月的时间内把他们训练成能够随时参加反劫机战斗的突击队员。在开训的第一天,邓鸿伟就对队员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邓鸿伟:给大家声明,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大家合格。如果不合格,我宁愿把你们当做废品报废了,也不愿留下一个次品。明白吗?
队员:明白!
在此之前,邓鸿伟没有给队员们上过课,大家彼此间并不怎么熟悉,因此邓鸿伟说出这样一番话让很多队员都感到难以接受。对于这些优秀的突击队员来说,“废品”这个词无疑把他们曾经的优越感打击到了谷底。和新队员们初次见面就表现得如此严厉,邓鸿伟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33岁的邓鸿伟,称得上是一名地道的特战专家。入伍14年来,他参与了一系列特战教材的编写,创新百余个特种战法训法。曾两次赴欧洲某国宪兵部队执教,担任搏击教官。数十次在国内外执行特殊警卫任务。曾经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圣火护卫队核心组组长。
正是因为邓鸿伟有着丰富的反恐作战经验,因此他更清楚反劫机战斗的危险和残酷。因此刚开始训练,他就摆出这样一幅将严酷进行到底的作派。
在这一天的训练中,经过几轮练习,队员们就基本掌握了各项战术要领。在巩固训练阶段,邓鸿伟仔细观察着每一名队员的动作。
教员指出的错在哪儿呢?队员们仔细琢磨着每一个动作。因为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疏忽都会被邓鸿伟无限放大,但是直到此刻,队员们仍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
挑战凶猛“恐怖分子”
又一次突入机舱训练,突击队员加倍小心地做着动作,看到一个环节时,一直在旁边指导的邓鸿伟再也忍不住了,他冲上前去,干脆利索地缴下了突击队员的枪。
原来在突入机舱的时候,队员们忽略了最需要防范的一个“恐怖分子”,那就是邓鸿伟。在邓鸿伟的心中,训练要从实战出发,无时不刻地让队员们感受到实战的严酷,才能练就真正的精兵。
突入机舱训练继续展开,扮演机舱内乘客的是一些突击队员,而“恐怖分子”就隐藏在他们中间。训练要求突击队员们要在极短时间内对隐藏在乘客中的“恐怖分子”进行识别,发现目标后迅速将其制服。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机舱内的空间非常狭小,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显得异常复杂。队员们不但要快速反应,还要在狭小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搏击技能。
机舱内的搏击训练刚刚展开,突击队员们的动作明显没有放开。面对扮演恐怖分子的队友,他们显得有些心慈手软。
突击队员们早就听说邓鸿伟的搏击技能水平一流,大家都很想借这个机会和他过过招。
如果在真实的战斗中,以邓鸿伟的身手,他这样的动作,已经有可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伤害。虽然是训练中的示范,但可以看出他出击的部位全部都是要害,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招招老辣。
在邓鸿伟的指导下,大家逐渐放开了手脚。面对一个个凶猛的“恐怖分子”,突击队员开始找到了训练状态,几个回合下来,他们逐步找到了真实战斗的感觉。
随着训练时间的延续,这些基础扎实的特战队员,开始逐步适应了邓鸿伟的训练要求。但他们知道,在邓鸿伟的眼里,自己的差距还大着呢。这位堪称特战专家的教员总有一些让人摸不透的心思。
在平时,武警特警突击队员每天都会进行五公里的越野训练。而这天早晨,邓鸿伟突然将训练强度增大到十公里。不仅如此,邓鸿伟还让队员们全副武装,负重四十公斤进行跑步训练。这20名突击队员都是从特警学院各个作战大队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体能自然不差。把他们集中起来就是为了进行系统的反劫机训练。这一天,邓鸿伟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搞体能训练,怎么看都有些让这些突击队员想不通。
虽然负重四十公斤武装越野,让队员们的体力消耗很大。但是每名突击队员都不甘落后,他们都在奋力地往前冲,跑了一半的路程,他们之间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
在20名队员中,周世良的体能最为突出。他始终跑在队伍的最前面,而且他还帮着跑得慢的队员背起了背囊。即便是这样,跑到8公里时,周世良还是把其他队友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最终,他第一个跑回了终点。
对于这些习惯了被人们称为特战精英的队员们来说,他们早已养成了争当先进,勇夺第一的品格。但参加反劫机训练,大家从教员邓鸿伟对周世良的批评中也着实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反劫机战斗是一个团队的行动,只有队员之间团结协作,完美地配合才有可能成功完成任务。
高水平枪弹实战训练
反劫机实战中,突击队员在突入机舱后,首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搜索到目标。这个过程的速度极快,容不得队员有半点迟疑。突击队员突入机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搜索。但这个时候机舱内往往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混杂,突击队员要想快速准确发现目标相当困难。
这是队员们模拟真实反劫机战斗中,搜索站位、发现目标并射击的过程。整个过程不过几十秒的时间。但这几十秒却是决定反劫机战斗成败的关键时刻。
这种机舱内快速搜索记忆,考查的是突击队员们的快速记忆和识别能力。它的训练方法是,队员们观看指定图标5秒钟,在十秒钟的时间内从机舱座椅上贴着的几十个相似的图标里,搜索出刚才看过的图标。为了提高训练热情,邓鸿伟把20名队员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在第一轮的比赛中,第一小组的李闪亮因为找错了一个图标而失败。而第二组队员全部搜索成功。按照规则,获胜的一组有权选择李闪亮他们这组的一人进行第二轮的比赛。
由于李闪亮在上一轮比赛中失败,暴露出了分辨记忆能力相对较弱的缺点,因此在第二轮的比赛中他成了第二组的攻击对象。由于担心李闪亮再出现失误,第一组的其他队员一致反对把李闪亮作为攻击对象。
在第二轮的比赛中,李闪亮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对应的图标,和对方小组成员打成了平手。但由于在第一轮的比赛中告负,李闪亮这一组还是最终以总分一比二的成绩输给了另一组。他们不得不接受扛圆木的小惩罚。
虽然这200公斤重的圆木,分担在每个队员身上的重量并不多,但是如果队员们在抗圆木的过程中不是齐心协力一起用劲,每个人都会感到非常吃力。而由于身高的差异,分到每个人身上的重量并不均匀。看着受罚的那一组队员们吃力地扛着圆木,另一组的队员们也开始给他们加油鼓劲起来。
不停地扛着圆木跑圈和推举,几乎耗尽了队员们的体力。而就在有人支持不住的那一刻,教员邓鸿伟冲了上去。
这一刻,队员们虽然承受着超出极限的重量,但是它所激发出队员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却远远超越了训练本身。
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的团结协作还仅限于互帮互助,那么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他们就将在更加危险的环境中接受考验。
对突击小组来说,执行反劫机战斗任务随时有可能和“恐怖分子”交火。团结协作的能力直接关乎战友的生死。因此邓鸿伟对队员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要相互密切配合的前提就是绝对的信任。
快速搜索识别锁定目标要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而随后有可能进行的就是射击了。一旦“恐怖分子”负隅顽抗,突击队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以精准枪法将其击毙。刚开始参加掩护搜索射击训练,突击队员们并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因为这20名突击小组的成员当中不乏射击高手。其中,黄磊平时的射击成绩是最好的。
黄磊非常自信地把自己擅长射击的特点报了出来。因此在第一天的掩护搜索射击训练中,教员邓鸿伟挑选黄磊作为第一组出场的队员。
掩护搜索射击是模拟反劫机作战中的机舱内掩护搜索射击。与一般的固定射击和移动射击不同,这种射击训练是在两名长枪手的射击掩护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中间的两名队员持手枪搜索前进,发现目标并进行射击。而两边便是长枪掩护的两名队员,始终在离他们不到20米的固定位置,对25米外的固定靶进行射击。训练仍然是在实战背景下进行的,全部使用的是实弹。这就要求两名负责掩护的长枪手,具备高超的射击水平和丰富的射击经验。据枪时出现一个细微的抖动或是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误伤战友的严重后果。
在这次的训练中,黄磊持手枪处于靠前的位置。显然第一次他没有快速搜索前进是担心自身的安全。随后几次,黄磊仍然显得格外紧张,甚至这样被队友推着前进。
黄磊是担心两边负责掩护的长枪手在射击的过程中误伤了自己,他对后面这两名队友的射击水平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黄磊的异常表现,教员邓鸿伟显得有些着急。
这种实弹射击训练不但要求队员们具备高超的射击水平,而且还对队员们互相之间的配合和默契程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即便是能保证两边进行射击掩护的队员不出现失误。要想在两边子弹不停射击的条件下前进,也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在这种真枪实弹的情况下,让中间搜索前进的队员完全相信两边掩护射击的长枪手的确很难。虽然黄磊尝试了好几次,但他还是没有办法把注意力专注在搜索射击上。
黄磊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相信自己的队友。为了帮他克服心理上的恐惧,邓鸿伟亲自上场了。
显然黄磊充分信任自己的教员,有邓鸿伟做掩护,缓解了黄磊的恐惧心理。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黄磊终于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闯过了这个难关。
反劫机训练仍在进行,参加反劫机训练的20名突击队员在反劫机战斗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情况下都比从前更加默契。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员和队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在反劫机训练中,20名年轻的武警特战队员组成了反劫机战斗中最关键的突击小组。严酷的训练让他们的战斗力和互相之间的默契程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的战术配合让他们有能力处置各种情况下的劫机事件。2010年 6月 5日,这一批特警队员的反劫机训练结束。特警队员中的精英们已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让恐怖分子闻风丧胆的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