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南方抗洪行动4 “孤岛”突围

(2010-07-06 14:02:35)
标签:

抗洪

福建

武警

军事纪实

分类: 直击南方抗洪行动

酷暑夏季,我国南方突遭暴雨轮番袭击,山洪倾泻,江堤决口,危难之际,人民子弟兵迅即出动,举擎天臂膀,做中流砥柱。《军事纪实》多路记者赶赴灾区一线,直击解放军武警官兵抗洪行动,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军事纪实》7月6日20:03播出系列节目《直击南方抗洪行动》第四集《“孤岛”突围》,敬请收看!

 

小分队挺进宝庄村

6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持续强降雨,福建省顺昌县在经历11场暴雨的冲刷和浸泡后,受灾严重。从18日开始,元坑镇宝庄村进入村内的道路被泥石流冲断,4座联通外界的桥梁全部被洪水冲毁,村内电力中断,不仅如此,宝庄村恰好依山而建,随时可能发生的大面积山体垮塌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整个村庄,而村中还有480多名被困的村民,其中即将临产的孕妇就有5名。一夜之间,宝庄村成了一座危机四伏的“孤岛”。

接到情况通报后,21日开始,武警福建总队连续几个批次、抽调225人次前往宝庄村实施救援,但滚滚的洪水一次次隔断了通往宝庄村的道路。

此时,整个宝庄村孤立无援。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因此被围困在村里的480多名村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旦村庄后面的山体发生滑坡将是一场灭顶之灾。他们几乎没有逃生和自救的能力。

6月24日,武警福建总队派出了一支由22名精干力量组成的小分队,他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挺进宝庄村。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傍晚,小分队沿204省道进行摩托化行军,成U形路线终于绕行至宝庄村北面的宝山北麓大干镇上湖村。上湖村与宝庄村有深山密林相隔,官兵只能徒步行进,但不管道路多么难走,官兵们已经看到了进入宝庄村的希望。

6月25日早晨5点30分,小分队开始徒步行进。由于道路异常艰险,行进中队员自身的安全随时都受到威胁,因此,他们携带的DV摄像机在翻山途中也仅仅拍到了这一小段十分珍贵的画面。

镜头上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官兵们几乎是一路“滑行”。

原本山里就没有路,连降暴雨之后,山体已是满地淤泥,小分队只能是一边开路一边行进,同时,由于他们担负着救援任务,因此还携带了帐篷、药品、棉被等救援物资,官兵们的体力消耗巨大。

就在官兵们用尽全身力气,你拉我推艰难地向前迈进时,一阵钻心的疼痛让战士林云恒停下了脚步。

这是当时卫生员为林云恒处理伤口时拍下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林云恒的胶鞋已经被淤泥浸透。而且,我们很难看清他脚上的伤口,血和泥已经混在一起糊在了他的脚上。由于条件有限,当时卫生员仅拔掉了林云恒露在脚掌外面的竹刺。

就这样,带着深深扎入脚底的竹刺,林云恒继续跟随部队行进。在平时,我们脚底擦破点儿皮走起路来都会觉得疼痛难忍,可以想象,林云恒的脚底是扎着一根竹刺在细菌杂生的泥水里一步步行进,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而林云恒却一路坚持了下来。

七个小时后,6月25日中午12点30分,小分队在徒步开进20公里,冒雨翻越20多座山头,跨越 23处大面积塌方的死亡地带后,终于到达宝庄村。他们也成为了这座“孤岛”与外界中断8天后首批进入救援的部队,武警官兵的出现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而此时,对于林云恒来说,应该首先要做的是拔出脚中的竹刺。

林云恒:“回到他们那地方才把它弄出来。”

记者:“有多长?”

林云恒:“很细,有一厘米深,大概一个手指头。”

一厘米深,这该是怎样难以忍受的疼痛啊,而林云恒却任凭竹刺在脚底扎着走了近十公里。而在刚刚拔出竹刺后,他就立刻投入到了救援行动当中。

 

湍急河中搭便桥

小分队的首要任务就是转移全村群众,可是刚到没多久,严酷的现实让官兵们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由于道路中断,如果让村民沿着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突击进来的山路转移出去显然不现实。而通往最近的洋坊村的小桥早被洪水冲的无影无踪。不仅如此,原来小桥下仅有4米多宽的小溪现在却变成了近百米宽的大河。

随着不断的降雨过程,宝庄村山体塌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被困群众焦躁的情绪也越加明显起来。如果再不及时的把村民转移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万分危急时刻,指挥部决定让小分队在通往洋坊村的河上抢搭一座便桥,同时想尽办法减小危险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只要有一线希望,增援部队随时准备从正面突进。

小分队的官兵立刻行动起来,一部分人员勘察群众转移路线以及寻找搭建便桥的地点和材料。另一部分人员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对村后山体横向开裂的长达150多米的大口子进行填补和薄膜覆盖,减小塌方的几率。与此同时官兵们还帮助村民挖排水渠,在紧急避险点搭建避雨的帐篷……这一切努力不仅维持住了宝庄村所在山体的暂时稳定,同时也稳定下来了村民恐慌的情绪。

到达宝庄村的第二天,6月26日一早,看到围困宝庄村的洪水稍有回落,增援部队就开始向宝庄村挺进。与此同时,小分队从里向外搭建便桥的工作也快速展开。

小分队一来到河边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武警福建总队作战勤务处副处长刘常辉:“他们就拿着一个棍子,什么东西都没穿,这个是非常危险的。水流又大,实际上他们探的位置已经过不去了,脚底已经支撑不住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们急忙叫他们过来也就是这样子,怕他们出现问题。”

村民们焦急的心情官兵们都看在眼里,大家立刻投入到塔桥的工作中。

在水流湍急的河中搭建便桥,首先必须有人在对岸,同时中间必须拉一条绳索,用于运送搭建桥墩的材料到达预定位置,以及充当人员在河水中作业时的安全绳。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探路过河。

带着脚上的伤,林云恒依然冲在了最前面。

刘常辉:“当时考虑主要是考虑两点,一个是他个子比较高,这样涉水的时候阻力比较小,第二个素质比较好,抵抗能力比较强,水性也比较好,这样子他可以走的更远一点,然后探出的情况更加清楚一点,信息量会更多一点。”

林云恒:“下去走了一半走不过去了,那个水太急了,脚没法迈,要么是斜着游过去,要么退出去。我给刘副处长说他说退回来,赶快退回来,又从另一个点踩点。”

 

实践忠诚誓言

就在官兵们举步维艰的时候,大家发现河水稍退之后,不远处河面中间露出了两片浅滩。

浅滩正好把近百米宽的大河分割成了三段,除了中间的一段较宽之外,两边的距离都比较短。因此,可以先到达最近的一处浅滩作为对岸进行第一段便桥的搭设。

随后,战士林云恒牵引着绳子到达了最近的浅滩。架设工作顺利展开。这时,村民们就地取材,搬来了用竹子编制成的竹笼。

根据第一段河流的距离,大家决定在水中放置两个竹笼作为桥墩,然后用石头往竹笼里填筑,桥墩做好后再在上面铺设圆木,最后用木板固定完成第一段便桥的搭设。

第一个竹笼用绳索被牵引到预定位置后,官兵们立即下水把竹笼死死插进河底。在往竹笼里填充大块石料的时候,赶来帮忙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自动排成一队,不停地传递石头。而体力强壮的村民也都跳下水,和官兵们一起搭桥。

当第一段便桥搭建好之后,小分队的官兵们马上面临的是搭建整个河道最宽一段的便桥,这里也到了最为艰难的阶段。

而前来增援的官兵此时已经乘坐艘冲锋舟渡过了距离宝庄村最近的突击地点——元坑镇金溪河。原本渡河后到宝庄村的路途只剩下六七公里,但现在,官兵们只有徒步绕行1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达到搭建便桥的地方。

根据增援部队不能及时到达的现状,小分队和村民共同想办法,这时,两名水性极好的村民主动下水,冒着生命危险游到了距离较远的下一个浅滩上。为后续渡河的小分队官兵们拉起了一道安全的绳索。

按照同样的方法,武警官兵和村民们一起继续运竹笼、填石料、搭桥梁……上午10点半,当便桥搭设完成一半儿的时候,绕行10多公里山路的增援部队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搭建便桥的地点。两支队伍从两岸同时向中间对接,经过长达6个小时努力,下午4时15分,宝庄村通往洋坊村的便桥终于合龙通行,一条生命通道就在这滚滚的洪流之上架起来了! 第一时间,村里的5名孕妇以及老人和儿童被紧急转移出来。

一场暴雨又不期而至,为争取在天黑之前将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武警官兵顾不上片刻休息,他们连续奋战,直到6月26日傍晚8点10分,宝庄村480多名村民全部被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出现一例人员伤亡。

在这次转移宝庄村群众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身影,每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人民子弟兵都会挺身而出,他们用有力的臂膀和一腔热血实践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忠诚誓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