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坠机事件实录
(2010-05-28 09:56:51)
标签:
冯思广张德山济南空军坠机军事纪实 |
分类: 事件篇 |
夜间起落航线训练,一架歼教机在距离地面50米的高度,发动机突然停车。面对地面灯火通明的闹市区,在所有处置空中特情条件均不具备的情况下,飞行员在战机坠毁的瞬间做出了什么惊人之举?《军事纪实》5月28日20:03播出《五秒钟生死抉择》,敬请收看!
2010年5月6日晚上9点多,位于济南市西郊的一个夜市灯火通明,生意兴隆。悠闲的人们喝着啤酒,吃着肉串,然而此时谁也不会想到,在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中,他们会目睹了一场飞机坠毁的灾难。
晚上9点30分,一声巨大而沉闷的爆炸声在人们耳边炸响。
发生爆炸的地点是一个军用机场,距离夜市仅仅300米左右的距离。
这是第二天天亮后拍摄的一段录像资料。坠毁的是一架空军战机,已经爆炸解体的飞机残骸散落在距离机场跑道延长线二百米处,显然,从这个现场看,驾驶这架战机的飞行员头脑十分清楚,避免了人群密集的闹市区,使战机坠毁在相对安全的跑道延长线上。
夜市里的人为自己离飞机坠毁地点这么近而感到后怕,那么这架飞机到底是怎么坠毁的呢?驾驶战机的飞行员是谁?又是怎样化解了一场重大的险情呢?
空中特情突发
2010年5月6日傍晚,天气晴朗,是个飞行的好天气,济南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组织跨昼夜飞行。其中由飞行员冯思广和教练员张德山驾驶的这架歼教机进行的是夜间起落航线课目训练。
冯思广,28岁,山东聊城人。2005年招飞入伍,空军三级飞行员,已经安全飞行400多个小时。
张德山,43岁,山东德州人。空军一级飞行员,飞行教练员,已安全飞行2790小时。
这是第二次飞行,在此前的第一次飞行中,无论是起飞还是着陆,冯思广和张德山所驾驶的某型歼教机一切正常,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着陆后连续起飞时,空中特情突然发生。
空中停车属于重大特情,而让张德山感到更加恐怖的是,此时战机距离地面高度仅仅50米,重达数吨的战机在失去动力后必定会急速坠落,如果是在千米高空还可以尝试再次开车或者紧急迫降措施,但在50米高度停车,所有条件均不具备,战机坠毁已成事实。
这是指挥塔台记录下来的与失事飞机最后一次的通话录音,报告“我停车了”的是教练员张德山。按照惯例,一旦出现险情,飞行员和塔台通话必须先报告自己的代号,然而在这个录音里,张德山却省略了这个环节,而他报告的内容“我停车了”更让塔台指挥员猛然意识到了这起空中特情的严重性。
1秒、2秒、3秒、指挥员下达跳伞命令后,塔台立即陷入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中,从事飞行的人都知道飞行员低空跳伞意味着什么。而同时另一个不祥的预感也马上侵入了人们的脑海。
前方就是闹市区,刚刚起飞的这架歼教机上还携带有800公升的剩余燃油,加上温度高达700多度的发动机机体,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如果落入闹市区,必将带来重大伤亡。
5秒钟的生死抉择
然而无论人们怎样担忧,从张德山报告发动机停车,到最后他和冯思广弹射出舱跳伞,五秒钟之后。战机就轰然撞击到地面。机场警卫连战士杨万猛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还没有越过拦阻网的时候,我就看到第一个飞行员已经离开了飞机,跳出去了,当飞机越过拦阻网的时候,飞机的头开始往下倾斜,这时候我看到第二个飞行员,斜着,朝前下方弹出去的。”
循着飞行员跳伞的轨迹,机场场务连的战士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始搜救飞行员。他们最先找到是后舱教练员张德山。
五分钟后,搜索官兵在坠机地点南侧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名飞行员冯思广,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飞行座椅散落在十几米之外。
两名跳伞飞行员被立即送往医院。事发当晚,空军调查组的同志迅速赶到现场。调查结果,后舱教练员张德山与前舱飞行员冯思广的跳伞时间仅仅相隔了1.1秒,虽然是短短的1.1秒时间,张德山跳伞成功,仅落地时脚部骨裂,但令人悲痛的是冯思广错过了跳伞的最佳时机,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而在战机残骸中,调查专家很快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本应该处在拉升状态的飞机操纵杆被人为地向前推动了44毫米,而这明显是一种违反常规的操作。
按照战机起飞时上升的姿态,战机肯定会坠落在闹市区内。而正是由于操纵杆前推动了44毫米,战机在瞬间形成直接下降的飞行姿态,缩短了向前的距离,最终躲过了闹市区。经测量,战机坠毁地点距离机场附近居民区,只有230米的距离。
随后对受伤飞行员张德山了解情况之后,进一步证实了专家对操纵杆前推44毫米的原因分析。两名飞行员在跳伞瞬间所做出的行为正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的一个壮举。
从事飞行的人都知道,如果飞行员在战机起飞上仰的姿态下跳伞,比俯冲姿态跳伞生还的几率要大得多,但冯思广和张德山在生死关头并没有做出这个选择,而是同时做出了向前推操纵杆使战机向下飞行的动作。
张德山说:“在我向前推杆,使飞机转入下降的同时,我感觉冯思广也在向前推杆,这一点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作为一个新飞行员来说,面临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他没有发懵,他随着教员一起做这个动作,明知道这个很危险,但是他把这个危险留给了自己。”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人民空军的飞行员毅然做出了生死抉择,不约而同推动操纵杆,强行改变了战机的飞行姿态,将飞机由仰角12.3度迅速调整至俯角9.8度,缩短了前冲距离,提前了坠毁地点。
“我渴望飞翔”
短短一瞬间,英勇牺牲的冯思广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和他所热爱的飞行事业,但蔚蓝色的天空却将永远把他拥入怀抱。在飞行团,冯思广是一位优秀的棒小伙。他2001年考入山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05年招飞入伍,2007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2009年荣立三等功。虽然冯思广的年龄并不大,但是战友们总是管他叫“广哥”。
画面中,这位压抑不住悲恸的空军女军官就是冯思广尚未完婚的妻子田文君。
早在去年8月,冯思广与田文君就已经领了结婚证书,但由于冯思广尚未完成最后的改装飞行课目,所以两人婚期一推再推。而如今原本即将过上团圆美满生活的亲密爱人却已然天地相隔。
就在冯思广的追悼会上,强忍悲痛的田文君接连向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中兴敬了两次军礼。而她当时的真情道白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落泪。济南空军航空兵某师副政委张忠庆说:“田文君给我们的刘司令员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哭着说司令员作证,今天是冯思广的葬礼,那么也是我们结婚的典礼。我嫁给这位飞行员永远不会后悔!”
冯思广走了,带走了妻子田文君对幸福的憧憬,也带走了父母的骄傲与期望。
冯思广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冯思广聪明懂事,乐于助人的他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孩子。
尽管家境清贫,但父母十分重视冯思广和他姐姐的学业。姐弟俩是靠助学贷款上的大学。直到冯思广招飞之后,他每个月只留下几百元的生活费,其他工资全都寄回家里。而那笔助学贷款,也是冯思广用自己的工资还清的。
冯思广走了,依依不舍的还有他的蓝天梦。就在事发当晚,一个提前放单飞的好消息还在等着他。
而在当晚飞过第一个架次后,张德山对自己这位心爱的弟子还夸奖了一番。
时隔多日后的病房中,当回忆起自己的弟子冯思广时,张德山依旧想到的是夸奖:“我要跟他说的就是说做得对,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没白受咱们部队和党教育这么多年,他的选择,虽然他壮烈牺牲了,但是他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
千古英雄多悲怆,蓝天招魂归故乡。2010年5月11日,是送别英雄骨灰回家的日子,这一天机场周边的群众,含着热泪自发地为保护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空军英雄送行。
冯思广走了,带着对自己第二故乡齐鲁大地的深深眷恋,也带走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思念。
在整理冯思广遗物的时候,人们在在冯思广的相册扉页上发现了一段小诗:
我渴望飞翔,我想把我的热情溶进那初升的太阳
我渴望飞翔,我想将我的诗篇留在那朵朵白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