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骆驼兵
(2010-05-17 17:21:31)
标签:
骆驼武警阿拉善沙漠军事纪实 |
分类: 人物篇 |
一群新兵来到武警边防连,跟着班长学骑骆驼。从胆怯到勇敢,大漠中他们怎样历练坚强?顶着狂飙的沙尘暴,在第一次的巡逻任务中,新兵们又有着怎样的表现?真实记录中国骆驼兵的训练生活,《军事纪实》5月17日20:03播出《大漠深处骆驼兵》,敬请收看!
沙漠里有群骆驼兵
闫小刚是武警阿拉善盟边防支队乌力吉机动队的一名班长,新兵刚刚分来的第二天,他就要带着他们进行骑骆驼的训练。但骆驼的饲养点并不在部队驻地,而是在28公里外的牧场。走了四个小时,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记者和大家一起到了目的地。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和蒙古国交界。因为这里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所以在很多汽车没法到达的地方,边防官兵执勤仍然要靠骆驼。
这个骆驼饲养点以前都是由边防官兵自己管理,但考虑到常年放牧占用警力,而后就改为雇用当地牧民帮忙放牧的形式了。
我们到达这里时,正好赶上牧民胡格吉勒图给骆驼剪毛。
记者:“骆驼身上能剪多少毛?”
牧民:“八九斤。大骆驼八九斤,小骆驼七八斤。”
武警阿拉善边防支队班长闫小刚:“现在就得剪,现在不剪夏天一热自己就脱掉了。”
记者:“剪下这个毛都用去做什么?”
牧民:“搓绳,卖驼绒。”
记者:“一共您这里有多少峰骆驼?”
牧民:“总共100多骆驼。”
记者:“部队上还有多少?”
牧民:“部队上50个。”
那么哪些是军驼呢?
武警阿拉善边防支队班长闫小刚:“这是我们工作站的标志,我们机动队以前叫乌力吉工作站,去年改成乌力吉机动队,上面一个“工”字,工作站的“工”字,一般军驼都有这种标志。”
听了班长闫小刚的介绍,我们在一大群骆驼中很快就区分出了军驼。
记者:“这个军驼当初是怎么选的?”
闫小刚:“军驼一般会用比较温和的,它的脾气比较小,然后战士容易接近的一些骆驼,像这些骆驼我们一般利用为军驼。”
教新兵骑骆驼
闫小刚入伍已经八年,当年他刚来这里时也和这些新兵一样没骑过骆驼。但现在他不仅熟悉每峰军驼的特点,而且也是一名出色的“教练员”。
尽管军驼比较温顺,但这些新兵都是第一次骑骆驼,班长闫小刚不敢贸然让大家尝试,他想让新兵先跟骆驼建立点感情,而抚摸骆驼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闫小刚选择了这峰叫巴特儿的老军驼,巴特儿在蒙古语中是英雄的意思,其他军驼的名字也大多带有英武阳刚的意思。
闫小刚:“现在这个骆驼是咱们的军驼,摸骆驼身体的时候千万记住不要摸骆驼的屁股,就是身体后面的位置。还有一点就是摸骆驼的时候不要摸骆驼的耳朵,摸骆驼耳朵的时候它肯定会发毛,走的时候尽量不要走在骆驼的右面,就是那个半面,尽量走这个半面。走那个半面之后骆驼会发毛,这是一点。然后骆驼有踢人现象和喷唾沫,大家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记者:“怎么样感觉摸一摸?”
战士:“挺好的,摸在地毯上一样。”
闫小刚:“老兵,15年的老兵了。”
看到新兵们的一脸兴奋劲儿,闫小刚马上又露了一手,他熟练地做出了骑骆驼的示范动作。
武警阿拉善边防支队班长闫小刚:“坐坐,转圈,绳子往低压,再往低压,转往回转,打圈它就坐下了,再往低压,坐。”
战士们:“好神奇啊!”
闫小刚:“学会了吗?“
战士们:“学会了。”
闫小刚:“很简单。咱们刚才都看见了骆驼的卧法,牵着驼绳逆时针的转,转的时候咱们要嘴要喊 ‘稍、稍、稍’然后它就自己卧下了,这个 ‘稍’在蒙语中是“坐下”的意思。”
闫小刚:“咱们骑骆驼的时候首先要骆驼卧下,卧下之后咱们骑上,在骆驼背上咱们尽量不要高声喧哗,不要有红色这样的颜色,骆驼都是比较忌讳的,这是咱们骆驼的骑法。简单吗?敢接近吗?”
战士们:“简单,敢。”
闫小刚:“再一个咱们下骆驼的时候必须要从左面下,不要这样跳,从右面下的话很危险,它站着咱们跳。
闫小刚:“来,谁想感受一下?”
在战友的鼓励下,新兵黄少伟第一个走了上来,然而当他刚刚骑在骆驼背上时,军驼巴特儿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骆驼天性胆小,尤其处于发情期或见到陌生人时,它就会容易紧张,发怒是它的一种自卫表现,通常会口喷唾液或者踢人。
刚才军驼巴特儿喷唾液,就是因为见到了这么多的陌生人。
不管战友们怎么劝,黄少伟还是不肯再靠近军驼巴特儿,而班长闫小刚则认为学骑骆驼必须趁热打铁,一旦新兵产生畏惧心理,后面的训练就很难进行了。
僵持了几分钟,新兵黄少伟又一次骑上了骆驼。
只要闫小刚不在旁边,军驼巴特儿就会停下来,黄少伟想尽了办法,但它就是不肯走,看到黄少伟实在没了招数,班长闫小刚走上去帮忙。
尽管黄少伟嘴上说骑骆驼很舒服,但从他的表情看,谁都看得出他现在的滋味并不好受。班长闫小刚清楚要像黄少伟这么骑骆驼,用不了半天的时间就会颠得受不了,其实骑骆驼要掌握的技巧还有不少呢。
闫小刚:“拉绳子的时候必须左后转弯这样拉,然后同时往下拽才能卧下,走的时候直接朝左拉这是左转弯,然后走的过程中把绳子往鼻梁上一搭/如果你要(坐上面)硬硬的话,这个骆驼一走肯定会颠,然后自己不舒服,走的过程中它一晃一晃,你也跟着晃,骆驼也舒服,然后咱们自己也舒服。”
一会儿的功夫新兵们就个个都骑上了骆驼,而让新兵适应了一会儿之后,班长闫小刚并没有让他们休息,紧接着他又让大家展开了沙漠中的体能训练。
骆驼兵沙漠中巡逻
在茫茫沙漠中巡逻可不比一般环境,边防官兵不但要骑好骆驼,还必须具备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在沙漠中进行体能训练,要比平时累得多。
这一次跟着班长闫小刚学骑骆驼,新兵们疲劳程度可想而知,但闫小刚却有他的训练安排,第二天,他就要带着新兵们上一趟巡逻线。
第二天顶着沙尘暴,班长闫小刚带着新兵又来到了骆驼饲养点,但他们没有想到军驼却不见了。
询问牧民胡格吉勒图后大家得知,头一天由于新兵的到来,军驼没有放养,到了晚上,牧民才有时间把军驼放养出去。
此时军驼离开饲养点已经有十多个小时了,再加上沙尘暴刮得正猛,它们什么时候能回来,牧民也说不清楚。那么这一天,由新兵担负的巡逻任务该怎么完成呢?
战士:“能见度不足十米。”
记者:“你觉得我们现在去找这批骆驼会有收获吗? 现在能找到骆驼吗?”
牧民:“不好说,尤其看不见,不好找。”
记者:“那咱们要找的话只能顺着这个方向追它们。”
战士:“凭他的印象可能在这个方位。”
牧民:“就在这个方位。”
牧民:“二十公里走出去了。”
记者:“那我们只能找找看了。”
战士:“这个天只能转着看一看。”
像这样的沙尘暴天气,在阿拉善盟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刮一次,严重时能见度只有两三米,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可闫小刚为什么提出要去找一找军驼呢?接下来从闫小刚给我们讲的一件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闫小刚:“记得有一次巡逻执勤途中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平坦的戈壁黄沙四起,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处在沙尘暴中心,能见度不足几米,附近找不到避风的地方,队领导让我们迅速将军驼迎风侧卧,在地上排成一个半圆形的圈,我们一行执勤人员紧紧地贴着军驼一侧,瞬时骆驼高大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堵挡风的墙,等沙尘暴过后,骆驼迎风的一侧多半个身体都被埋在沙子中,当时自己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觉骆驼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
于是,在战士们的心里,军驼已经成了紧密无间的战友,因此,当军驼遇到危险时,战士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尽管沙尘暴的天气还并没有转好的迹象,但寻找军驼的车队已经开上了茫茫戈壁,一路上所有人都在焦急地向车窗外观察。
顺着牧民手指的方向,我们隐隐约约看到远处的几个影子,大家都盼望那就是我们要找的军驼,但通过望远镜观察的结果却让人有些失望。
闫小刚:“是咱们的骆驼吗?”
牧民:“带羔子骆驼。”
记者:“您刚才判断那不是军驼?”
牧民:“不是军驼。”
车队继续向前行驶后,在距离饲养点50公里外的戈壁上,战士们终于找到了军驼。
当一峰峰军驼被官兵们牵在手里时,又一个特殊的场景让记者和新兵们感到惊奇,军驼并没有安静下来,而是围着大家一直不停地转圈。
一场沙尘暴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新兵和军驼的关系,到这时新兵中再也没有人表现出害怕骆驼的样子了。
然而,新兵们第一次巡逻就遇到沙尘暴天气,考虑到安全问题,闫小刚决定这次巡逻只带上了两名新兵。
相比平时近百公里的巡逻路程,由于有新兵参加,这一天他们只走了10公里,但正如班长闫小刚所想的一样,这一路并不顺利。刚刚走了几分钟,由于沙尘太大,骆驼就不肯往前走了。
一般情况下,骆驼行走时都是顺着风向走,而这次巡逻路线恰巧是迎风,除了风向对骆驼的影响,新兵和骆驼之间配合不默契是最主要问题。而骆驼出现这种状况,对班长闫小刚来说并没有什么难的,牵骆驼时缰绳不要拉得太紧,同时轻轻抚摸它的脖子,就会避免骆驼紧张让它感到放松,这样即便是迎风走再多的路骆驼也会配合。
学着班长的样子,陈旭和宋柏松两名新兵也能牵着骆驼迎风前进了。但没走多远我们记者还是拍下了这个惊险的镜头。
新兵宋柏松看到自己牵着骆驼落在了队伍的后面,他想拉一把缰绳赶上来,可这个动作过大惹恼了骆驼。
看到这个情况,班长闫小刚让宋柏松等军驼的情绪稳定后,再去牵它。
就这样走走停停,原本两小时就可以走完的10公里巡逻路,最终却走了三个多小时。
在班长闫小刚的带领下,新兵陈旭和宋柏松第一次在边防线上完成了巡逻任务,看到新战友踏着坚实的步伐走上了边防线,班长闫小刚相信他们必将会在这些军驼的伴随下,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戍边卫士,忠诚守卫祖国边防线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