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清明祭⑤川藏线上祭忠魂

标签:
清明祭军事纪实川藏线祭忠魂 |
分类: 人物篇 |
英烈墓碑默默诉说,所有的牺牲故事都一样感人,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不同的人走向这里,所有的祭奠都一样感动。在四月的怀念中,《军事纪实》真诚奉献五集系列片《怀念战友——2010清明祭》,4月8日20:03播出第五集《川藏线上祭忠魂》,敬请收看!
生命铸就的“西部奇路”
2010年3月的一天清晨,薄薄的雾气弥漫着川西的群山,这里是四川省天全县的两路乡。她叫柯显琴,是两路乡的一位文化干事。每年的清明节,她都会到这里来祭拜,然而这里的人们知道在这里安葬的并不是柯显琴的亲人,而是几十年前为了修筑二郎山公路牺牲的解放军。从柯大姐记事的时候开始,这些墓碑就已经静静地矗立在这个小山坡上。
两路乡位于四川省天全县,这里正是川藏线的第一道险关——二郎山的山脚下。方圆3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知道安葬了多少当年筑路牺牲的英雄,而现在人们只发现了两处散落在这里的墓地,其中一处位于乡政府以西不足一公里的新沟村,另一处在乡政府以东的两路口村。
再过几天柯显琴就不能像每年的清明节那样在这里祭奠英烈了,这些烈士墓将被迁往几十公里外的烈士陵园。所以她特地赶在清明节前到这里祭拜这些为修筑川藏公路而牺牲的烈士们。这些烈士已经在这个荒山里安静地躺了半个多世纪。岁月沧桑,过去的很多事情已经渐渐模糊,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谁都没有忘记修路英雄当年的壮举。
一切都要从盘桓于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讲起,它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往西藏的一条陆路通道,东起成都,西至拉萨。让人魂牵梦绕的川藏公路,由于地势险峻,美景与危险并存。
二郎山地势险要,五十几年前的老路十分狭窄,只能勉强慢慢通过一辆汽车。很多路段是在沙石结构的岩壁上开凿出来的,一遇雨水浸泡或冲刷,非常容易塌方。当年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整修这段路时,倾注了无尽的心血。
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在1954年12月25日,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了川藏公路顺利通车拉萨。从那时候开始,大军西进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让西藏人民告别了世代攀溜索、走栈道、爬天梯的苦难岁月。而在这伟大壮举的背后,却有3000多名修路官兵永远长眠在了这条“西部奇路”上。
在二郎山盛传着一句话:“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这就是被称作“天险”的二郎山,现在公路虽然修好了,但是气候条件的恶劣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因为二郎山的险要,又加上当时条件的有限,当年有一些修路烈士的遗体被送回了自己的家乡,而更多烈士的遗体就被掩埋在了当地。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由于祭奠起来十分困难,一些烈士墓已经荒草凄凄。
眼前的这些墓碑已经长满了青苔,碑上刻有烈士的名字以及生前所居住的村庄,但遗憾的是有些文字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风化了,甚至有些坟墓已经没有了墓碑。据说这些烈士都是外地人,而且一般都是十八九岁的战士,多数没有后代,五十多年来,并没有人来看望他们。他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年年岁岁,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穿行。
五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修路的事情已经渐渐模糊,但是烈士的归属是天全县委一直牵挂的事情。柯显琴与这些烈士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自己的坚定信念一直支撑着她每年都来看望这些离家在外的英魂。她从今年清明开始,不能再来这里祭奠英烈,是因为这些烈士即将拥有一个更好的归宿。
“我们舍不得”
为了让这些英烈能在这青山绿水间更好的安息,为了能找到他们的亲属,也为了让更多的人瞻仰他们,天全县委已经给烈士们重新建造了“家园”,把他们的墓统一搬迁到天全县烈士陵园,而听到这样的消息,柯显琴似乎并没有很高兴。她说:“烈士坟墓要搬迁,我们都舍不得。”
在天全县烈士陵园的一角,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墓群,新的二郎山修路烈士的墓碑矗立在墓群的前方,红色的瓷砖地面,整齐的灵位,四周花草相伴。这就是二郎山山脚下零星散落的烈士墓新的归宿。
柯显琴多年以来对烈士们的祭拜正是为了追思先烈,不忘他们的感人事迹。虽然烈士们有了新家,能够被更好地保护起来,但是这并不是两路乡村民的最终愿望。她们还是希望烈士的亲人能够找到烈士的墓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亲人葬在哪里,这也是天全县委一直在努力完成的工作。但是由于当年修路的十八军部队已经改变编制,其中一部分已经迁往新疆,烈士的资料很难查找。在残破的碑文上虽有一些烈士的家乡地址,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牺牲的战士很多都是解放前就离家参军,如今也很难查找到他们的亲属。
2010年3月中旬,在天全县委的努力下,在山东曹县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天全县委终于和孙忠珍烈士的弟弟孙世文取得了联系。3月31日,天全县委在成都机场迎接到了从山东赶来的孙世文老人,长途跋涉,老人看上去有些憔悴,眼里似乎总是闪着泪花,也许真的是太激动了。
孙世文老人一路上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是他总是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大家知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亲人啊。天空又下起了毛毛细雨,溅湿了孙忠珍烈士那已经断裂的墓碑,孙世文老人看到眼前的一切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趴在坟前泣不成声,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老人还带了一包家乡的黄土,安排家人撒在了哥哥的坟前。三月的二郎山还多少有些寒冷,但老人顾不上寒风的侵袭,长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似乎跟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孙忠珍烈士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青岗集乡,是家中的长子,他从小就立下了参军报国的信念。1947年,年仅17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随部队辗转奔赴四川,成为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十四师162团一营二连的一名汽车兵。不幸的是在1955年参加修筑二郎山公路时突然遇难,牺牲时年仅26岁。
孙忠珍自从参军后,就与山东曹县老家的亲人失去了联系,他的父亲在他走后,盼子心切,一直非常挂念,曾先后多次外出打听寻找孙忠珍的下落,但都是无功而返。直到1983年,孙忠珍的父母带着未了的心愿,相继遗憾的离开了人世。
如今,看到哥哥的墓碑,知道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这些英烈,得知几天后哥哥的墓即将被迁往革命烈士陵园,已经68岁的孙世文很激动,这几十年的寻亲路终于有了结果,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他半个世纪以来的未了心愿,也可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父母了。
两路乡响起了久违的鞭炮声,看到烈士与亲属团聚,也是两路乡人民最大的愿望。
在这慢慢的川藏线上,像孙忠珍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几十年来,两路乡的村民已经找到的烈士墓多数都在公路附近,他们知道还有很多烈士墓碑并没有被发现,还孤零零的沉睡在二郎山脚下。他们很希望能把这项工作传承下去,找到所有的烈士墓碑。
至此,《军事纪实》栏目记者的二郎山之行也将告一段落,顺着漫漫川藏线,我们继续追寻着英烈们的足迹。而在这条举世罕见的公路修筑完成后,由于道路的艰险,相继有很多汽车兵牺牲在这条漫漫征途上。
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部长石松青说:“川藏兵站部成立56年来,牺牲了658名官兵,牺牲在这条线上,相当于每三个里程碑都有一具忠骨。”
这个地处西藏地区八宿县的烈士陵园,方圆70多亩,青山作伴,安息在这里的烈士大多是当年修筑川藏线时的解放军和后来牺牲的汽车兵。
当我们走近墓群时,发现有一个弯腰驼背,手拄双拐的老人,在墓前走来走去,还不时的打理着墓前的碎石,这样一位连行走都困难的老人,又怎么会出现在烈士陵园里呢?
“我到去世都会守护在这里”
这位老人是藏族人,不会说汉语,根本无法和记者沟通。为了能了解老人的来龙去脉,摄制组在当地找了一位会说汉语的藏族同胞来给他们充当翻译。
记者:“大爷您在这待几年了?”
大爷:“19年了。”
经过这位藏族同胞的翻译,记者了解到老人名叫洛斯郎,今年69岁,一直生活在八宿县里,从十几年前就在这里自愿看守陵园,他熟悉这陵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
在烈士陵园的东南角有一个小房间,藏族老人洛斯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直守着烈士的墓碑,一守就是19年。直到前年老人身患疾病,腿脚不便,才离开这里,住进了敬老院。尽管这样,但老人总是想法来到陵园里转一转,看一看这些为了西藏的解放事业和西藏人民的安康而牺牲的英烈们。
从洛斯郎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这片土地。而当记者问及老人是否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什么人时,从他只字片语和简单的手势里,记者可以察觉,他了解中间这个墓碑的故事。
墓碑的主人叫徐思平,1993年3月28日,川藏兵站部的一支运输车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安久拉山整整三天三夜。道路很滑,车轮子碾压着冰雪,车身不是偏左就是偏右。颠簸中,一辆车的左车轮陷进半米深的冰雪坑里。
军事记者曹铁介绍说:“安久拉山那个地方容易出现雪崩,一个新战士从冰雪路上滑到沟里,需要有人把他拖出来,徐思平是个班长,是个老兵。他当时就去执行这个拖车的任务。”
所谓拖车,就是把一辆车的车头,用钢缆与这辆被冰雪陷住的车尾连接起来,再用牵引力把它拉出来,而徐思平当时就坐在驾驶室里驾驶这辆牵引车。
曹铁:“钢缆不知道是脱落还是折断,钢缆断了,弹回来,把前窗玻璃打碎了,刚好打在额头上,受伤了以后人还是比较清醒,战友比较着急,就把他抱在怀里。”
当时徐思平受伤的地方很偏僻,是一片雪山,当地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而最近的医院也在几十公里外的八宿县。曹铁说:“在送的过程中慢慢失血,牺牲在战友的怀里,他在内地的话,能够及时救治,就不至于死亡,好多牺牲在川藏线的官兵都是因为当地的条件所限。”
徐思平就这样走了,没留下任何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在清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他的身上除了为父亲治病的17张发票共245元的医药费单据外,属于他这个在川藏线上整整奋战6年多的士兵的,仅仅是那一元七角五分的现金。
在烈士陵园里还有13位因修筑川藏线而牺牲的战友,正是他们当年的英勇无畏才换得后人对他们无限地敬仰。在这里有这样一位藏族老人默默为他们守墓,更有无数的人们将英烈们牢记心中。
由于洛斯郎老人身患大骨节病,行动十分艰难,今后已经不能天天守护在这里了。但他还是不时的来这里看看,看看这里的花草树木,看看这片生活了19年的土地。
现在守护这片陵园的另外一位老人也是藏族同胞,名叫芒果。也许时间还很短暂,他并不了解自己守护的这些英烈们的英勇事迹,但我们临行时,芒果说的一句话让记者十分感动: “我到去世都会守护在这里。”
洛斯郎老人知道自己守护着当年修建川藏线而牺牲的烈士,一守就是19年。而芒果老人虽然不知道自己守护的这些英雄们的事迹,但是他却愿意终生守护的心愿,无疑是对这些英烈们最好的告慰。
无论是柯显琴还是藏族老人洛斯郎,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但是他们用自己的高尚情怀默默地缅怀着牺牲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革命先烈。无论是孙忠珍还是徐思平,都把生命播撒在了这让人惊叹的川藏公路上,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身上有着中国军人的不屈和坚毅,他们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这条通往茫茫高原的天路。
如今川藏兵站部的汽车兵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如既往的奔走在这条“西部奇路”上,他们沿着当年英烈们的足迹,碾碎一路的风雪,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他们神圣的运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