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2010-03-29 16:05:17)
标签:

中朝

边防

纪行

浑江口

军事纪实

分类: 推荐篇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国、朝鲜山水相依,地处边塞的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神秘多彩。心系边关军人,《军事纪实》记者一个月穿越1334公里中朝边境线,带您走进独特的边塞生活,真切感受戍边将士的一片赤诚。《军事纪实》3月29日20:03播出八集系列片《中朝边防纪行》第六集《山里人家》,敬请收看!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带着妻子去哨所

他叫段宝磊,是一名边防军人,利用自己的假期,他要带妻子赵娜去一趟哨所,这次是赵娜第二次去哨所了。

段宝磊和赵娜要去的是浑江口哨所,那也是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在中朝边防一线采访的记者计划要去的第六站,因此一路上我们和他们夫妻俩结伴同行。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浑江口哨所距离丹东市仅有240公里,可令记者没想到的是,听段宝磊这么一说,路上需要走两天的时间才能到。

浑江口在辽宁省的最东端,是鸭绿江和它的最大支流浑江交汇的地方,东面与吉林省连接,东南和朝鲜隔江相望。

段宝磊是一名入伍已经10年的老兵,在浑江口哨所建立之初他就去了那里,而且一待就是7年。而他和赵娜的家远在山东德州,每次探亲,段宝磊往返都会途经这条路。但这一路上能顺顺利利到达的,还真没有几次。就在说话的功夫,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突然撞上了前面的一辆小货车。

因为冰雪路面太滑了,一不小心就会刹不住车。就在记者乘坐的大巴车,停车处理交通事故的短短十几分钟内我们看到,对面车道上的一辆面包车就偏了方向扎进了路旁的雪堆;

而另一辆小轿车也在拐弯处发生了险情……

既然道路这么不好走,为什么段宝磊还要带着妻子第二次去哨所呢?当大巴车再次开起来的时候,记者自然把话题转到了这上。

段宝磊说:“其他战士都很年轻,也不可能有对象、媳妇去探亲,父母也很少去,本身那个地方比较偏远。见到家属那种心里的热情,特别的热情,周围的环境也很枯燥,见了异性生活能调节一下,显得丰富一些。”

此时,赵娜也向我们讲起了她第一次去哨所是的情景:“见到他的哨所的时候,当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钟了,一进大门,他们战士们都出来迎接我的到来,我看见他们都挺热情的,心里也不感觉那么疲惫了,把一切的一天的疲劳都给忘记了。”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战士和百姓特别亲

第二天早上,摄制组从宽甸出发,到达了下露河乡。这里是前为往浑江口哨所的中转站,也是方圆几十公里内,最繁华的一个朝鲜族乡镇。但这儿离浑江口哨所还有30多公里的山路。

中午12点,从下露河乡出发,我们眼前的这条山路特别难走。由于部分地段出现了山体滑坡,沿途我们看到不少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碎石。

好在一路上有惊无险,下午1点,摄制组比赵娜上次到达哨所的时间提前了5个小时,安全地到了浑江口哨所。

看到嫂子来了,哨所的战士们都出来迎接。但因为很多是刚刚换防上来的新兵,他们对嫂子还并不是很熟悉,打招呼的时候显得有些腼腆。

刚刚到哨所落脚,段宝磊就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起这里的情况。

浑江口哨所和这里百姓的房子一样,都是依山而建的,而且屋前就是浑江。哨所的楼房,由于住的人多,和周围老百姓的房子相比宽敞了不少,一些制式化的配套设施,也让哨所看起来比较现代。

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眼前的江面并没有封冻,流淌着的江水为这幅空灵、宁静的画卷增加了不少生气。但山里的气候说变就变,转眼的功夫这里就下起了雨夹雪,眼前的景色让们仿佛感觉是走进了梦境。

浑江口,这里的人很少,算上哨所,附近一共也只有八户人家。

在这里,村民多以打渔和种地为生,当鸭绿江江水夏季上涨的时候,村民们就打渔;到了枯水的季节,他们就种地。

水没田,也是浑江口一种独具特色的田地。对此,段宝磊介绍说:“如果七八月份水涨上来之后,底下的这片水没田全给淹掉了,全变成一片汪洋的。通常水没地里,村民都种些什么?水没地里村民主要种些玉米,现在我们见到的玉米,还有少量的种一些大豆之类的东西。主要玉米为主,因为水没田就是泥塘,泥塘的淤泥比较肥沃,所以高产。它这个田地土质比较肥沃,为什么呢?因为它每年用江水泡过,里面的无机盐物质比较丰富,所以,居民种地的时候不需要用什么肥料就可以高产。内陆的话,产量一亩地能产900来斤吧或者一千斤,像我们水没田一亩地的产量就能够达到1200—1300斤,产量一亩地能高出二三百斤吧。

虽然段宝磊是浑江口哨所的老兵,但我们还是没有想到,他连哨所附近老百姓的生活都了解的这么清楚,刚才就像是在夸自己家的田地一样,始终带着一种兴奋劲儿。

来到哨所没一会儿,记者就听说战士们要出去巡逻了,可没想到巡逻的第一站去的是附近的村民家。

尹大爷、尹大妈的家就在离哨所1公里处,每当遇到大风大雪或是农忙的时候,哨所的战士们都会过来看看。

尹大爷刚刚外出,只有尹大妈在家,尹大妈今年已经78岁高龄,但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康。

这天下雨,哨所官兵忙着给尹大妈家挖出了一道排水沟,好让雨水赶快流出小院儿,以免老两口滑倒。

离开了尹大妈家,哨所官兵去了离哨所大约五公里的一所小学,这里是浑江口小学。可学校里只有七八个孩子和两名乡村教师,因为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哨所里的战士就成了孩子们的课外辅导员。

我们看到在偏远山区,小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前的这片凹凸不平的石子地就是学校的简易操场,上面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而哨所战士每周都会来这里,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有的时候,哨所的官兵也会把这些生活在偏远大山里的孩子们接到哨所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也就多了些开阔眼界的机会。孩子们每次在前往哨所的路上都特别开心……

在哨所里,孩子们可以看电影,还可以和叔叔们一起打打篮球、踢踢毽子,叔叔们也会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们。

大山里,驻守在祖国边防线上的战士和百姓的关系特别亲,能够为他们做点事情,也让这些边防军人感到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更有意义了。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对第二故乡的爱

浑江口的村民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哨所的兵,听说段宝磊的妻子上哨所了,哨所隔壁的这家人专门为她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饭。

上一次赵娜来哨所探亲也是住在了村民家。这是这户人家最好、最暖和的一间房子,赵娜今晚就住在这儿。

整整一个白天,记者都被段宝磊拉着看哨所和这里的风土人情,直到这时记者才有机会和赵娜好好聊聊。

赵娜和段宝磊结婚1年来,在她面前,段宝磊从来没有谈过工作上的苦和累,虽然是两地分居,但每一次探家,段宝磊都会把所有事情都安顿好,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很舒心。可是有一件事,赵娜一直不太清楚,那就是段宝磊所在的部队到底在哪里?

此前,段宝磊跟赵娜说,他的部队驻地在丹东附近,这也不假,浑江口哨所离丹东也就240公里路,可路上难走,并且在大山里中,这样的话,段宝磊从来没有对赵娜说过,因为他不想让妻子担心。

为了让妻子放心,段宝磊每次给家里寄的照片都是在鸭绿江断桥下拍的,而每次拍照,他都是借探亲回家的机会,从丹东客运站下车后,步行40分钟去断桥。

每张在断桥下拍的照片,都承载了段宝磊对赵娜的爱恋和对他们爱情的精心呵护,所以即使每年赵娜和段宝磊能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天,但他们的爱情却经得起时间和岁月的考验。

这次,段宝磊费尽周折,带妻子赵娜来到哨所,是因为在他心中,驻地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希望赵娜也能像自己一样深深地爱上这里……

在浑江口哨所,我们认识了老兵段宝磊,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边防军人,而在记者心中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浑江口人。

离开了浑江口哨所,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在中朝边防一线采访的记者,下一站将前往100多公里外的虎山哨所,那里是中朝边境上惟一陆路接壤的地带,俗称“一步跨”,新奇、独特的边塞生活还将怎样精彩呈现?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八集系列片《中朝边防纪行》第七集《虎山秘密》。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中朝边防纪行⑥山里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