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战区创新多军种联合保障模式


标签:
装备保障广州军区南海舰队二炮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演习篇 |
在一场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中,装备保障屡出奇招。陆军航空兵为何对空降兵部队实施弹药补充?海军抢修队如何排除陆军登陆艇故障?大后方的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又怎样实现对高新技术装备的战场抢修?全新的装备保障模式,为联合作战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军事纪实》12月30日20:03播出《战场上的联合保障》,敬请收看!
装备保障有何奇招
2009年10月,华南某地,广州军区、南海舰队、广州军区空军、二炮某基地的多支作战部队同时向某区域实施机动,就在同一时间,战区各军兵种装备保障部队也快速开进,一场大规模联合军事演练悄然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由广州军区装备部牵头组织,战区诸军兵种协同参与,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为课题的实兵实装演练。就在战斗即将打响之际,战区联合指挥部装备保障中心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以往进行联合作战演练时,陆、海、空军的武器装备都是自行保障,而这一次,各军兵种的装备保障指挥员聚在一起,通过协同实施联合保障,却是从未有过的情况。
联合保障,就是在战略或联合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军兵种之间以及军民一体实施的装备保障。主要包括通装统保,就是通用装备统一保障;专装自保,就是专用装备自行保障;同装互保,就是同类装备互相保障;军民联保,就是军民一体联合保障。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则是陆、海、空、天、电联成一体的全要素作战,以往靠单一军兵种自行组织装备保障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联合作战的需要,联合保障成为了未来战争装备保障的必然选择。
在联合保障中,除了专装自保以外,通装统保、同装互保和军民联保,都是新的装备保障模式,而在目前体制下,各军兵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指挥关系,怎样才能实施联合保障,成为了装备领域的全新课题。为此,2009年初,总装备部向广州战区下达了武器装备联保联训试点任务。
联保联训,就是多军兵种武器装备的联合保障和联合训练,虽然从字面上看,“联保”或者“联训”只是多了一个小小的“联”字,但却是我军在装备工作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过去,陆、海、空和二炮部队各有一套装备保障模式,军兵种间存在门户隔阂,而联保联训就是要在现行体制编制下,通过协商协调机制,实现三军力量相互融合、三军装备互通有无、三军保障优势互补、地方资源为军所用。
这次实兵实装演练,正是总部对广州战区开展联保联训实际效果的一次全面检验。
演练是以为期六天的战区多军兵种联合登陆战役为背景,参演的装备保障人员达2000多人。随着陆军两栖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后迅速向前突进,以及空降兵部队实施空降作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最先在登陆舰艇的运送下,抵达岸滩开始物资器材的卸载。但就在这时,装备保障中心接到通报,在“敌”方纵深阵地实施空降的空降兵部队弹药消耗严重,急需补充两个基数弹药。
按照装备联合保障要求,弹药供应由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实施保障。
但这时,在登陆艇的运送下,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刚刚抵达岸滩,弹药还没有完全卸载上岸,根本无法做到快速前出供应。危急关头,联合指挥部装备保障中心主任、广州军区装备部部长阎力平果断启动联合保障机制,随着指挥保障要素的全面启动,几十公里外的陆军航空兵直升机已闻令起飞。
以往空降兵部队的弹药补充都是由空军装备保障群自行实施,而联合装备保障采取“先急后缓、就近就便、互相支援”的原则,目前,距离空降兵部队最近的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无法实施弹药供应,而动用陆航部队的直升机吊装弹药是前送供应的最快手段。随着直升机飞往“敌”纵深阵地,空降部队弹药消耗严重的燃眉之急得以解决。
其实,刚才出现的情况是由演练导演部临时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难度,使演练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
随着战斗的深入,攻防双方对抗愈发激烈,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完成装备物资器材的卸载后,迅速建立起了通信连接。
这一次演练是由战区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某基地的装备保障群队,在联指装备保障中心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共同构成联合保障体系。联合保障需要各装备保障群队与联指装备保障中心、登陆作战部队以及保障群队内部实现指挥通联。因此,建立装备保障指挥通信系统,使得陆、海、空三军拥有统一的装备保障指挥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
演练所建立起来的装备保障指挥信息系统,使得陆海空三军首次拥有了统一的装备保障指挥平台,三军装备保障体系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无缝”链接。但没过多久,这个至关重要的通信系统却出现了问题,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与联指装备保障中心的通信突然中断了,“敌”方实施的强电磁干扰发挥了作用。
而在同一时间,投送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的一艘登陆艇,动力装置也出现损坏,急需海军机动抢修队的支援。
海军机动抢修队是一支抢修船艇的专业队伍,显然,他们的支援会大大缩短登陆艇修复的时间,而充分发挥各军兵种优势,真正实现同类装备互相保障也正是装备联合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通信中断后装备联合保障将怎样继续实施?下一步,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又该怎么行动呢?
海军抢修队快速排除陆军登陆艇故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电磁干扰,装备保障中心迅速启动了通信保障预案,通过另外一套通信系统实施代码指挥,很快就和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恢复了联络。
通信恢复后,在装备保障中心的协调下,海军机动抢修队迅速出动,对损坏的陆军登陆艇进行了抢修支援,经过海陆两军装备保障力量的配合,数小时后,登陆艇被顺利修复。
攻防对抗一波接一波,装备保障也是一环扣一环。除了同类装备互相保障,通用装备统一保障也大规模展开,陆军第一前进装备保障群的8个抢修、保障队,各自实施了装备抢修和物资器材的供应保障。这是装甲装备抢修队对岸滩一线战损装备的抢修,参加演练的陆军两栖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是同一种两栖装甲突击车。
这次演练的时间跨度为六天,主战装备的抢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部队的后续战斗力,但是,如果把这些战损装备全部修复,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经过现场检测,这些战损的两栖装甲突击车中,有32台可以通过换件或相互拆拼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修复。
这两台战损的两栖装甲突击车,分别属于陆军两栖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按照以往各军兵种相互独立的装备保障模式,两台损坏严重的两栖装甲突击车将无法在演练期间修复,而实施联合保障后,装备保障官兵很快就能拼装出一台性能完好的突击车继续投入战斗。
虽然这样的抢修方法看似简单,但同样对装备保障官兵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两栖装甲突击车的炮塔很重,并且结构异常复杂,通常情况下,进行炮塔的拆拼操作怎么也要用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而这一次装备保障官兵仅用了20多分钟就完成了作业,其他的战损两栖装甲突击车也都在10个小时内抢修完毕,重返战场。
经过连续三天的攻防对抗,登陆作战部队已将防守之“敌”压制到一块很小的区域内,而“敌”军反扑的力量却一次比一次更猛烈,他们的装甲部队企图冲出包围、逃离战场,战斗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刻。
广州战区的联保联训在全军推广
先进的反坦克武器列装部队的时间并不长,由于技术含量很高,如果遇到复杂故障,必须依托生产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可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专业技术人员怎样实现支援保障呢?
军民一体联合保障作为一种新的保障模式,在高新技术装备的保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离作战地域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一架直升机悄然着陆,三位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从大后方第一时间赶到了抢修现场,虽然靠近战场的这个区域算不上绝对安全,但技术人员显然早有思想准备,他们并没有丝毫的慌张,而是迅速投入抢修。
短短两个小时后,出现故障的先进反坦克武器重新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敌”军突围装甲坦克遭到重创。
而在海军的后方装备保障基地,参加演练的海军部队也将属地动员和行业动员力量以混合编组的方式加入海军装备保障群队,军民共同遂行保障任务。
在为期六天,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为课题的实兵实装演练中,装备保障官兵充分展示了联保联训的成果。这是在空军某机场紧急迫降的两架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战机,按照“同装互保”的保障要求,空军部队立即对两架飞机进行了检修。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完成检修和进行了弹药补充后,海军航空兵的两架战机从空军某机场再次升空,重返战场。
在武器装备联合保障力量的全力保障下,联合战役进展顺利,演练进行的第五天,“敌”军最后的防御阵地被攻克,大规模的激烈战斗提前结束。在这次演练中,参演的三军装备保障部队和地方技术人员,先后进行了300余次保障行动,抢修战损装备数千台件,输送弹药两千余吨,快速高效地保障了作战部队的装备需求,同时,也为总部赋予的联保联训试点任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新无止境,脚下路漫漫。广州战区对装备联保联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的经验已经在全军推广,但对全军部队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