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昆仑》之《值守大风口》
(2009-12-04 16:43:37)
标签:
阿拉山口边防大风口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阿拉山口,是我国西北边陲陆路最大的国家一类口岸。在那里,比口岸更出名的是阿拉山口长年遮天蔽日,狂沙漫卷的大风了。《军事纪实》12月8日20:03播出《铸剑昆仑》之《值守大风口》,敬请收看!
值守世界级大风口的官兵们
阿拉,在古突厥语中是“花儿”的意思,而这个介于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一条宽20公里、长90公里通道中的阿拉山口,却远没有花儿的温柔。在这里,全年平均仅八级以上的大风就有165天以上,而瞬间最大风速,更是超出了普通风力表的统计。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摄制组此行的目的地是武警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在去之前,我们就曾听到过很多关于阿拉山口环境艰苦的传说:那里狂风卷着沙尘,绿色植物很难存活;那里枯燥,除了一望无际的戈壁和山脉,看不到任何绿色。因此对于阿拉山口,也有了一种说法叫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
随着土黄色的群山飞驰而过,摄制组距离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也越来越近了。那么,在长年刮风、气候干燥,不适宜生存的那里,官兵们又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呢?
看到眼前的武警阿拉山口边检站的营区,你根本无法把它与风沙漫卷或者艰苦环境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记者很难找到任何所谓“艰苦”的痕迹,那么人们传说中的艰苦环境,都被官兵们藏在哪里了呢?
在营区的大门口,我们被这个特殊的装置吸引了。这应该就是普通营区最为常见的岗楼了,可是为什么它的后面还有一个不常见的挡板呢?
对于人们平时很少能见到的飓风,气象领域有这样的概念:中心风速达到每秒三十二点七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而根据阿拉山口的文字记载,这里曾经瞬间最大风速达到五十五米每秒,比风力表中最大风力等级十二级风的风速还超过了22米每秒,远远超过了台风和飓风。因此阿拉山口也被列入了世界级大风口之一。
原来,这是新营区的岗楼特意制作的一个人性化装置,就是为了减少站岗时风沙的侵袭:2.5米高、1米宽的挡板,可以保证正常高度的战士,在岔开双臂持枪后,也能完全被挡板充分保护;而钢化玻璃的质地,让这道挡板具备了基本的抗风能力。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值守边关,武警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在一个小小的岗楼,就做出如此细心的设计,我们好奇,在那所高耸的办公楼里,还会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呢?
楼内的工作环境,似乎与任何一座内地的办公建筑并无差别,但惟一不同的是,宿舍与办公区建在同一栋楼里,中间只隔一道门。据说,这也是考虑到要保护官兵们在狂风肆虐的天气里,不用在办公区和生活区之间敞开的空间里艰难地穿梭。
边检官兵如何查验车辆
张芳和刘晶是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检查科的两名检查员。在这个风沙蔽日,干燥缺水的环境中,边防检查站的女孩子们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
为了减小风沙的侵扰,官兵们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给窗户加设窗锁之外,在这个新建的营区里,官兵们还特意种植了这些防风固沙的草坪和树木。据说当初,这些难得一见的草坪,刚种完就被狂风连根掀起。在官兵们数十次的反复努力后,它们才一点点幸存了下来。但是,这些幸存下来的树苗留下了大风的印记,它们无一例外地顺着风吹来的方向生长、倾斜。
在与刘晶和张芳的聊天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给官兵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但从岗楼到门窗的这些细心设计上,就连记者都能感觉到,为了驻守好祖国的国门,这些边防检查站官兵们做出的努力。
阿拉山口口岸是我国西北惟一一个公路、铁路并行的口岸,在这个世界级的大风口,还有一项可以称“最”,那就是“过货量”。 2006年之前,这里的过货量,曾连续11年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二位。2009年8月,这里的过货量更是超过国家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跃居第一。
按照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相关法律要求,任何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在出入国境时,都必须接受所在国家的出入境边防检查。而如此大的货物流量,又是怎样实施出入境边防检查的呢?
这里就是铁路货运检查点了。而从满眼的铁轨和火车便可以看出,这里主要负责的是铁路货运的检查。就在我们到来的时候,官兵们正在进行每个阶段一次的换防。
在阿拉山口,风沙总是不打招呼地说来就来,同时出入境的货运列车,也经常没有规律的到站时间,与客运列车不同,货运列车总是货到即发,因此到站时间也变得没有了规律。
为了保证通关顺畅,官兵们只能24小时备勤,风雨无阻。正是这种“时刻准备着”的执勤方式,让官兵们的休息时间变得极不规律。为此,武警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制订了这样一个换勤制度保证官兵们的休息。
在刚刚换岗到这里的战士中间,我们偶然遇到了一个叫廖亚京的小战士。
记者:“觉得在这儿住苦吗?”
廖亚京:“不苦,已经习惯了。”
记者:“那你们比如说也有晚上出去执勤的时候吧?”
廖亚京:“对一天二十四小时执勤。|半夜被人叫醒的感觉有一点儿苦。”
记者:“最累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啊?”
廖亚京:“觉得想家的感觉。特别想家……”他微笑着继续整理内务。
这个笑容久久感染着记者,也让刚到来的我们,记住了这个仅有两年兵龄的小战士,这个微笑,也许正是武警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磨砺出的最坚定、朴素的誓言。
和廖亚京一起执勤的这个小战士叫李国伟,是廖亚京的老搭档了,两人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入伍,在同一个班排,也经常这样一同查车,就像兄弟一样。
这一次检查车厢,由廖亚京负责车体检查,而李国伟负责给廖亚京进行车体监护。
车体监护,只有在铁路公路并行的口岸才会出现,是铁路车体检查区别于公路检查的一个特色。而车体监护的目的,更多是为了避免火车车厢连锁晃动,致使正在查车的战士坠落车厢,而进行的特殊警卫,可是在阿拉山口,这个专业的词汇却有了另外的含义。
阿拉山口的大风,让战士们每次执勤都要认真做好车体监护。同时由于新疆特殊的反恐环境,恐怖分子的手段也在日益多样化。为了保证武警战士在查验车辆时的安全,防止突发恐怖事件伤及查车战士,车体监护也变得更加重要了。
即使是没有货物的空箱,官兵们也不能放弃查验,因为值守在祖国的国门,每一个细节的疏漏,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和难以预计的危险。
可是,查车的条件艰难、复杂只是一方面,在通过量如此巨大的口岸查车,每天都面临着极大的工作量。
这些从境外驶入的列车,通常都有五十节以上的车厢,每节车厢是十五米长,这样算,仅一趟列车走上一个来回,就有1.5公里长了。
然而,战士们所要面对的,并不是来回徒步行走十几公里路如此简单,他们还要在高达三米半的两节车厢中间上下攀爬,对车厢内的物品进行检查。
而原本就费力的车体检查工作,一旦遇上特殊天气,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冬夏两季温差高达70摄氏度
在阿拉山口,除了风,冬夏两季,达到70摄氏度的温差也是对官兵们执勤的一个考验。
那么,在秋高气爽的金秋9月,查车的温度是不是要舒服一些呢?鉴于车体记者无法尝试攀爬,在有阶梯的火车头部分,我们的记者也亲身感受了一下官兵们的查车。
在狭窄的火车驾驶室,记者才站了没一会儿就感觉汗水不住地往外淌,而当廖亚京从我们的身边走过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额头上浸出的汗水。
由于光线的原因,深夜往往是犯罪分子最容易藏匿违禁物品和可疑人员的时候,因此在夜间值勤官兵们需要更加仔细。我们注意到,在每个查车战士的腰间,都戴着这样一个方便照明的强光手电筒。这个手电筒,除了方便夜晚查车更加仔细外,更方便了官兵们上下车体。
这样的工作,是祖国安全的一小部分,却是这些九零后年轻战士军旅生活的绝大部分,从他们选择在这里坚守的那天开始,他们就选择了为守卫祖国安全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阿拉山口,不仅是宽轨检查点,在国际列车客运检查点,官兵们的休息时间也只能跟随列车到达的时间来安排。无论是轻松愉悦的周末,还是太阳东升的清晨,还有这样万籁俱寂的深夜,在普通人们享受甜美梦乡的时候,这些官兵们却早已出发,等候准时或是晚点的那趟国际列车。
在国际列车上,面对不同国籍的旅客,官兵们执勤时又要付出不一样的艰辛。
在国际客运列车上,对旅客的行李物品进行的检查叫“车体检查”,而随着新的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一些手机等数码存储设备逐渐成为了官兵们需要严密查控的物品。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在列车上,除了手机、电脑以及各种数码存储介质必须接受查验外,旅客携带的每一样行李物品也都要进行查验,而每一个细致的询问和查验都为了让查控没有任何的疏漏。
这些检查工作在外人看来象是例行公事,但武警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却一点也不马虎,因为以前就有过毒品危险品等违法违禁物品,是在这样的例行检查中被发现的。而这样繁复的检查,除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之外,也是对列车上每一名旅客的安全负责。
在这里,官兵们要拿出最好的形象面对国际旅客,因为他们不仅要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他们还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在官兵们的肩上,扛上这颗星,就意味着扛上了维护祖国主权、严密查控的重大责任。
在公路检查点采访的时候,一位外国驾驶员这样评价:
记者:“您认为他们工作辛苦吗?”
外国驾驶员:“对他们的工作夏天、冬天啊,特别是冬天啊,都在这儿住着,一直在这儿检查,特别辛苦。”
这是一位外国司机的由衷感叹。来了,走了,对于这个世界级大风口来说,他只是无数过客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年轻可爱的武警官兵却用无悔的青春在这里长年驻守。
微笑,是武警阿拉山口边防检查站官兵们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狂风依然怒吼,气候依然干燥,但是这种微笑,不就是盛开在阿拉山口名字中,最美的那朵花儿吗?尽管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些武警官兵带来了无数的考验,如今在站领导和官兵们的努力下,这个世界级大风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但始终没有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的,是这些武警官兵值守国门那种乐观、坚定的信念,和他们对祖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