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降兵》第三集 重装加盟
(2009-11-10 15:01:17)
标签:
空军60年伞兵战车空投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在过去的对抗演习中,空降兵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跳伞到地面后,从几公里外带着30公斤的武器弹药徒步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体能消耗很大。面对“敌军”的坦克、武装直升机,手持轻武器的空降兵打击力有限,只能等待远方的炮火支援,而且常常因为两条腿跑不过“敌人”的“轮子”而错失进攻的最佳时机。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军事纪实》11月11日20:03播出五集系列片《中国空降兵》第三集《重装加盟》,敬请收看!
伞兵战车怎样从飞机上空投出去
这一天,即将空投的重型装备是一种国产新型伞兵战车。别看它外形低矮,但机动性很好,车速极快,不易被对方击中,而且火力强大,远距离上可以使用反坦克导弹,近距离上可以使用大口径火炮和机枪,对坦克和步兵都有很大的杀伤力。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一旦局部发生突发事件,具有高机动性的空降兵必将是应付危机的首选部队,而拥有伞兵战车,也会让空降兵如虎添翼,成为解决危机的重要力量。
这种伞兵战车是由特种合金制成的,尽管具有优越的作战性能,但是重量却接近10吨。那么,怎样将这样一个重型装备远距离运送到一个陌生区域,又怎样把它空投下去呢?
过去,空降兵部队承担空投任务的大都是国产运-5、运-7型运输机,它们载重量较轻,有时因为装载的重型装备超重而影响起飞。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到来,载重量更大的新型运输机逐步装备人民空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重型装备上不去飞机的问题。
今天,伊尔-76飞机承担了空投3辆伞兵战车的任务。伊尔-76飞机是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重型喷气式军用运输机,它全长45.96米,高14.76米,翼展50.5米,有4个发动机和20个轮胎,最大运载量近50吨。
在机载吊车的帮助下,3辆伞兵战车依次进入飞机内部。当伊尔-76飞上蓝天的时候,也把老空降兵们延续了40多年的梦想再一次点燃,然而,大家都知道,空投伞兵战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外军的一次事故画面。伞兵战车离开飞机后,降落伞因故没有打开。由于空投高度只有700米,降落过程不足10秒,因此备份伞还没来得及工作,十几吨重的钢铁就这样垂直砸在了地面上,当场粉碎。
在现代战争中,重型装备落地后能否尽快形成战斗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战争进程,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空降作战就是比拼空投技术的强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设计定型了第一代空投系统,它可以空投吉普车、加农炮,但是随着现代战争对多兵种复合作战的新形势需要,我国空降兵的武器装备也在更新换代,重装备成为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克敌制胜的常规手段,老一代空投系统早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科研人员和官兵们将目光聚焦在了新一代重型装备空投系统上。
这种重型装备空投系统由牵引伞系统、主伞系统、脱离系统和缓冲系统组成,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
由于这一天是重装空投系统第一次和伞兵战车磨合,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牵引伞系统让这个近10吨重的钢铁顺利离开飞机。
空降兵某师伞训科长尹西斌:“一个牵引伞挂在飞机的尾部,到达地点以后,这个降落伞由飞行员自动控制,这个伞从飞机上掉下来,然后打开,充气,充气以后产生了一定的拉力,将这个战车从飞机里头拉出来。”
通过这组画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装甲车离开飞机的全过程。依靠设置在地板上的两条滑轮轨道和中间的导轨,装甲车就像行驶的火车一样,被兜住了风的降落伞瞬间拉出了飞机。
别看这个过程只有两三秒,但这种离机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危险性。空军空降兵某师排长张文斌:“关键就怕车不能顺利地离机。伞抛出去以后没有拉动,或者没有抛出来,或者在拉的过程中偏了,使这个战车在飞行里面转向了,因为它直着出来,很容易把飞机的后门堵上,卡住了。”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呢?
确保伞兵战车使用的牵引伞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解决办法之一。尹西斌说:“战车过来以后,这个技术员检查,检查完以后另外一个技术员检查,两组相互交叉进行检查,这样既有录像监督了,又相互地监督,避免这些人为的失误而造成战车在空投的时候出现故障。”
除此以外,保证装甲车在飞机地板的滑道和导轨上能够正常滑动也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由于在飞机里,装甲车依靠底盘接触滑道才能自由滑动,因此履带被做成了可以液压升降的。上飞机以前,空降兵通过驾驶操作,将装甲车的履带收起来,等到安全落地后,空降兵再将履带放下来,装甲车就能继续冲锋前进。
尽管有着这些设计上的保证,但投放效果究竟如何,大家心中还是非常期待。
十几秒钟内,第一辆伞兵战车降落伞打开、顺利离机,第二辆、第三辆伞兵战车也张开了漂亮的伞花。
伞兵战车的降落伞有何特殊
众所周知,空投高度越高,飞机速度越快,装备降落后散落的面积就越大,空投的精确性也会大为降低,因此我军空降兵选择了低空投送。然而,在这个高度投放却引发了一个问题。由于空降兵跳伞时,可以通过操纵降落伞克服空中气象给落地带来的影响,而伞兵战车则不行,它只能根据当时的风向、风速情况下落
尹西斌说:“每一台战车可能着陆的位置,怎么保证这个战车能平稳的降到你预定的着陆的位置,考虑到空中风的影响,这个战车飘移,可能要飘移到什么地方,那就要经过精心的计算。”因此,这次伞兵战车的空投高度选定在了600米,以确保空投的准确性。在600米天空空投将近10吨重的伞兵战车,这对空投系统中另外一个子系统——主伞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主伞系统是针对伞兵战车专门研制的,4具主伞每具伞的面积是760平方
米,这不仅考虑到足够承载伞兵战车的重量,也考虑到从600米的高度下降到地面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
但是,伞兵战车离机坠落的过程,车体速度极快,降落伞的伞面要承受巨大的冲力,那么它是否会被大风吹破呢?
在叠伞现场我们看到,这样一具降落伞,有三十多根17米长的特制伞绳,虽然每根不足2厘米宽,但是据说拉力都超过了80公斤。然而,过长过多的伞绳,却会导致伞兵战车发生致命的危险。
在空投过程中,四具降落伞,总共有一百二十多根伞绳,它们极有可能发生缠绕,导致伞兵战车重心瞬间偏移,降落伞失效。就像空降兵在跳伞前想好处置突发情况的办法一样,这种状况能否避免呢?
其实,除了在降落伞叠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步骤外,只要找准伞绳应该拴在伞兵战车上的哪个部位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从外军的一次空投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装甲车和地面都非常硬,从六百米高空落地后,十几吨重的钢铁没有缓冲装置的帮助,瞬间发生了倾覆,设备全部损坏。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缓冲系统,那么前面两个系统都将功亏一篑。
空降兵们正在放置的这个比伞兵战车车体长宽略小一些的灰色物体是缓冲系统,而里面装的就是压缩好的缓冲气囊,它将被牢固地扣在伞兵战车的底盘上。重近10吨的伞兵战车落地时产生的瞬间冲击力足以压爆封闭的气球,那么,缓冲气囊设计成什么样子才能既起到缓冲作用又不容易破裂呢?空降兵某师伞训科长尹西斌说:“这个是布的,每个布都有一定的排气口。在压缩瞬间,一下子压缩不完,如果压缩完就起不到缓冲作用,就利用我们过去的风箱,手风琴似的,拉的时候一下子进气了,压的时候一下子压不完,就减轻它着地的冲击的力量。”伞兵战车,从600米高空降落,将全部力量压在缓冲气囊上的效果,就相当于人慢骑着自行车撞墙,伞兵战车是可以承受的。
伞兵战车如何安全着陆
在这次空投过程中,牵引伞系统把伞兵战车顺利拉出了飞机,主伞系统让伞兵战车平稳下降,缓冲系统也将让伞兵战车安全着陆,那么,这次空投是否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呢?
参加空投试验的官兵们都知道,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需要事先安排好,因为落地瞬间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这一步做不好,前面3个系统都将前功尽弃。那么,为了避免伞兵战车在着陆最后一刻出现倾覆,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尹西斌:“这个伞有一个锁,着陆的瞬间,一开始开伞的时候,这样扣着它,那么在着陆的瞬间,它失去了这个力量,重量突然的减轻,自动脱离,伞自动脱离,在起风的时候或者风特别大,防止战车拉伞这种现象。”这把锁是脱离锁,它是脱离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
在空投过程中,脱离锁起到两个作用,连接主伞和伞兵战车是其中之一。在这个时候,它不能发生脱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空降兵在2000年初进行的一次空投试验,由于脱离锁失效,模拟重型装备的集装箱从600米天空径直砸向了地面,当场粉碎。
除连接作用以外,脱离锁另外的作用就是让降落伞尽快脱离已经安全着陆的伞兵战车。如果战车和伞不能及时脱离,伞被大风一刮就把装甲车拖走了。因此脱离锁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开始安装空投系统时,空降兵们就要认真核对伞兵战车的重量,选择合适的脱离锁,避免因为超重1公斤而造成脱离锁失效。
除了伞兵战车在脱离锁的作用下和降落伞脱离自动以外,在大风的影响下,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将伞兵战车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不发生侧翻——这个起到防范作用的东西就是“地锚”。由于地锚设置在缓冲装置的中心最内层,因此只有在装甲车着陆的瞬间才能看到它。出于安全考虑,记者未被允许接近着陆场核心位置,所以无法拍摄到地锚的特写镜头,这也是一个遗憾吧。
此时的天空中,3辆伞兵战车在4具降落伞的协助下,缓慢下降,落地瞬间,呈水平姿势将全部力量压在了缓冲气囊上,脱离锁发挥作用,成功解脱降落伞,空投圆满成功,中国空降兵突击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对于中国空降兵来说,这天的成绩仅仅是开始,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自己创造的记录,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空降兵就实现在空投领域里的“四级跳”——
2002年6月,黄河滩头,重型装备的空降空投取得历史性突破,空投重量达到数吨,保证了各种车辆、火炮等大型装备能随机空投,为重型装备伴随空降作战创造了技术条件。
2005年8月,胶东半岛,伞兵战车3件连投实施成功。中国继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之后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使空降兵远程突击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8年9月,内蒙古某训练场,首次实施人员和伞兵战车同机空降,空降兵快速机动能力跃上新高度。
2009年6月,华中某地,首次实施人员和伞兵战车在丘陵地带同机空降,空降兵突破打击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空降兵部队战场机动、快速突击、远程打击和持续保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成为在关键时节、关键部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打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