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阅兵村》创作心得

标签:
军事纪实大阅兵军事 |
分类: 编导手记 |
作者:央视《军事纪实》编导 翟明阳
屈指一算,距离伟大祖国建国60周年阅兵式已经过去了整整10天。每当抬头仰望祖国蓝天的时候,脑海中依然能够浮现空中梯队翱翔在天安门上空的那一个个精彩瞬间。那些驾驶战鹰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空中梯队飞行员坚毅而刚强但对自己来讲又异常亲切的脸庞让我又不禁回忆起创作《直击阅兵村》时的点点滴滴。
接受拍摄空中梯队的任务是在八月中旬,此时距离阅兵式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将有什么型号的战机在阅兵式中亮相?他们又将以怎样的队形飞越天安门上空?现在的空中梯队飞行员们是怎样一种状态?三个问题首先涌入我的大脑。这次采用出镜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空中梯队,了解空中梯队,作为记者必须首先要清楚观众希望通过节目看到哪些内容,而这三个问题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希望了解的。于是带着对空中梯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兴奋地走进了空中梯队驻训机场。强烈的使命感和浓厚的兴趣使我在机场内激动地记录着,“栏目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便利条件和平台,绝对不能白白浪费”这是我自始至终所抱有的拍摄态度。
自悟1:始终站在观众角度看待即将被记录到磁带中的每一个普通场景,还有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走进阅兵村,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和场景都在吸引着我们的视线,所以在节目中展现的对飞机尾流的体验,驱鸟工具的探访都是当时随兴所拍,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都没有机会见识到这些场面,但同时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做的是跟阅兵有关的节目,这些场景可能在一般军用机场中都算日常工作,但这次节目就不能忽视它的特殊性了,也就是在现场采访中不仅要展现出这些新鲜的场景,还要让观众知道它们因为受阅官兵的到来而与平时有着怎样的不同,所以在片中重点解析了因为受阅飞机的进驻,这些日常的工作又有了怎样的特点和不同,从而保证着片子始终围绕阅兵这个主题进行展开。
自悟2: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各种日常工作和琐碎细节会即刻凸显出它的特殊意义。
兴奋的同时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分集。这次拍摄我们先后到了四个空中梯队的驻训机场,初步的构想简单而概括,就是每个场站做一集,突出每个场站的特点而独立成片。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方法是一种最笨的分集方式,毕竟就围绕机场和机场内的人做文章,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重复内容,缺乏每集的亮点和吸引力。那么是否有着另外一种更能够概括每一集主题的分集方法呢?通过拍摄,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另外一种更加鲜明的分集方式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工种进行分集,这也就成为了三集片子的最终分集方式,即场站保障第一集,男飞行员第二集,女飞行员第三集,这样一分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每个机场内的全部特点而且每一集的功能变得非常明朗而简洁,讲场站那么这一集就围绕着地面保障工作展开采访,讲飞行员就按照他们特殊的身份和工作内容展开来说。于是采访的目的性顿时加强,使自己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前期拍摄。
自悟3:科学的分集方法对系列片的完整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栏目的特点就是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好,而若想让观众从众多频道中锁定我们的节目就必须要有点来吸引他们愿意看下去,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忘记时间的存在那就要考验导演的内功了。我始终不认为自己有很好的口才能够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将一个故事讲好,但我知道若想让观众饶有兴趣的将故事看下去,悬念的营造必不可少。对于悬念栏目曾经邀请过电视名家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两点我记忆深刻,一就是不能为了营造悬念而故弄玄虚,这种技巧也许能骗得了观众一次但之后立刻会对之后的节目失去信心和兴趣。二是尽量将悬念延长,让观众始终心中有一个事儿放不下,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揭示谜底。这一点我在片中有过两次尝试,一次是刚刚来到机场,还没有进入机场的大门我就发现入口处的路面与出口处的路面有些不同,这里的路面用钢筋铺设并且每一辆进入机场的汽车都必须要经过这里,看到这个场景作为记者我首先发出了疑问,并且提出希望在进入机场后找机会问一问工作人员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进入后看到场务连战士在清扫杂草,在进行随机采访后我向场务连连长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带领我重回到入口给我讲述了这块特殊地面的作用,原来为了保证每个车辆不会在轮胎缝中夹入石子带到跑道上影响受阅飞机起飞,这里的作用就是通过颠簸的路面将石子颠落到这里。还有一次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空中梯队飞行员时对他们每人手中的标准皮包产生了兴趣,但是按照空军规定,当飞行员即将起飞前我们记者是不能和他们说话的,所以通过带有悬念的镜头我希望将这个疑问留待他们完成飞行任务回来后再一探究竟,最终在他们的宿舍里,领航员为我打开了这个神秘的皮包进行了展示。这一段最终没有编辑进片子里,但我认为是对延长悬念这种方式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自悟4:悬念的营造大有学问,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处可以在后期编辑中设置悬念的细节并让答案在合适的位置出现。
机场的特点就是范围大,工种多,事情杂。要想在这种条件下捕捉到突发事件对于徒步的我们来讲非常困难,而突发事件的展现对于全片的节奏和吸引力来讲非常重要。不能盲目的在机场闲逛以期望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是不是有个地方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在最早的时间获取事件的到来,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事件现场的条件呢?符合种种要求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机场的塔台,那里是这片区域内信息的集合地和指令的发出地,所以我相信在这里一定会有很好的故事点可以遇到,于是我和摄像就在塔台边拍摄空镜边等待,我也不知道能等到什么,但我知道如果一旦发生情况,这里会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作出反映。果然,在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场务连发来报告:在起飞跑道上发现了一处30乘30厘米的裂痕,很快受阅飞机就要结束空中训练降落在这里,情况十分紧急。得到消息后我们立刻坐上塔台下为我们准备的汽车迅速赶到了出事现场,于是这个紧张的段落被我们成功捕捉到了。后来我们庆幸:如果晚去三分钟,行动迅速的场务连战士就已经将这个安全隐患消除了。
自悟5:相信自己的直觉,找到一个有意义的地方耐心地等待,这不是坐以待毙和消极怠工,而是为了更有力的出击。
上面的观点同样适用于采访对象的选择,空中梯队飞行员朱江是我们在拍摄时结识的,闲聊中感觉这个人物非常善于表达,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来表现这个人物,放掉实在可惜,于是在他飞行下来后专门把他拉到一个地方进行了一个毫无目的的采访,不管怎样先采访再说,肯定有戏。果然,在采访中因为他的善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有意思的描述,他对编队飞行难度的比喻和飞行员心态的展露都能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后来他说的很多话都被合适的穿插在了片子当中。
大家都知道飞行员很辛苦,到底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人们却很难有一个直观的概念,空中编队做到米秒不差让人们感到他们似乎在完成着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又怎么能让观众真实而发自内心的认同呢?在他们结束飞行任务返回宿舍的大巴车上,我用晃动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飞行员的状态。他们的一个领航员对着镜头说:你要采访我们的塔台指挥,他非常有意思,因为平日的工作就是在地面指挥天上的飞机,一到晚上睡着10分钟后就开始说梦话,这架飞机飞多少高度,那架飞机往哪个方向飞。正说到一半,和这个说梦话的指挥员同住一屋的飞行员就抢着喊我,争着要跟我说些细节,因为汽车一直在行进,镜头晃动的摇向了他之后他开始讲,现场的状态非常轻松和真实,大家也只是将这个看似普通的信息当作一个玩笑,虽然镜头晃动,空间狭窄,但还是将这段采访放到了片子中,让观众能够真实的感觉到受阅官兵要经受怎样的压力。此时我已无需告诉观众他们的训练是多么辛苦,身肩多大的压力,看过这个段落后观众自然心中有数。
自悟6:避开说教式的煽情,让真实的状态自然流露,感情才更有力量。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是一个天然的好选题,这是看到对这些女孩子称呼后的第一感觉,但是拍摄起来却遇到了很大很多的困难,首先因为选题好,很多媒体都来采访,一时间这十几个女孩子身旁始终围绕着7、8台摄像机,怎么避免和其他记者的拍摄冲突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大家都看到的画面时采取怎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解读,因为栏目定下采用直击的手法,这个特点为拍摄提供了便利:我们要使用独特的采访方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他们进行模拟飞行训练时当其他记者只能默默地拍摄训练画面的时候我们将镜头只对准了一个女飞行员,在他操作模拟机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介入式的采访并且作为记者也进行了亲身的体验,结果是几个动作下来便脱离了编队长机,这种体验就不只是出于好奇的尝试,而是对飞行难度的真实感受,通过这个场景观众是能够体会到这些女孩子完成飞行任务是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的。在女飞行员与家人通话的时候通过记者的介入和提问也能够从严守保密纪律的角度阐释这些飞天女将的军事素质。通过种种素材的堆积基本上能够满足一集的素材量,在后期的时候从稿子上却显得非常的杂乱,缺乏章法,但经过主编侯老师的梳理,一条很清晰的结构被确立了下来:先是介绍她们的特殊性,然后展现她们的军人素质,之后解析她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接着将重点落在她们的年龄和性别上,最后通过她们的情感世界将这群不凡的战斗机女飞行员的军人气质进行升华,让观众对即将在阅兵式中亮相的这群女飞行员充满期待。这种思路非常符合人们对一个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过程,每个段落下来一直到全片结束都能达到非常自然且流畅的效果。通过不断的改稿,思路变得愈加清晰,让自己混乱的思维在符合一般认识规律的引导下变得有条有理起来,这个过程让我至今依然反复回味。
自悟7:要充分利用节目特点与众不同的解读大家共同关注的对象,要符合观众的心理历程来展现事物。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让自己记忆深刻,就是片中介绍女飞行员梯队拍摄集体照的段落,一开始没到现场前只是觉得素材有点儿少,他们有什么行动先拍下来,没有过多的想法,没曾想一到现场发现那么多人在拍照,那么壮观,其实这些人都只是来保障这16名女飞行员的受阅飞行的,自然就让我们想到了那些默默工作的官兵,于是采用了现场报道的方式将现场环境和背景介绍给观众,让观众也知道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在保障着受阅官兵的飞行任务,这种壮观的场面已经可以说明很多内容了,后来在写稿的过程中果然使用上了这个段落并且起到一个重要的转场作用。既让观众看到了这个新鲜热闹的场面,也让这个段落在结构全片时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自悟8:不放弃,至少不能轻易放弃看似平常的表面现象,要抛开表面去挖掘和展现背后的含义。
通过这次拍摄让自己有着很多的感悟,有些来自前期拍摄,有些来自后期编辑,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印证着电视创作很多看似平常甚至人所共知的道理。自己感悟的这8条其实不就是电视创作的一般道理吗。虽然在拍摄过程中有过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但同样也有着很多的遗憾和教训,电视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从遗憾和总结中我们才能吸取经验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