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海域突发撞船,海空立体搜救如何进行
(2009-09-04 09:39:58)
标签:
撞船搜救军事纪实事故演练军事 |
分类: 演习篇 |
复杂海区突发撞船事故,失事舰船危机接踵而至,落水人员命悬一线。直升机、快艇、舰船如何快速集结实现海空立体协同搜救?险情蔓延,搜救兵力争分夺秒,他们能否成功完成搜救任务?《军事纪实》近期播出《海空搜救进行时》为您揭晓
舰船碰撞如何紧急救援
登陆舰:“损管堵漏”,“损管堵漏”,“损管堵漏”……
客货轮:“报告联指(联合指挥所),我船与部队一艘登陆舰发生碰撞,客舱起火,人员出现恐慌,多人跳海逃生,请求援救!”
2009年7月9日,一场大规模军警民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在珠江口海域举行。海军一艘载有重要战备物资的登陆舰在航经珠海高栏附近海域时与地方一艘客货轮发生“碰撞”。中午10时20分,撞船事故发生后,失事舰船险情严重,并已出现多人落水、跳海逃生现象。
面对失事舰船上发生的各种可能危及到生命的情况,联合指挥所决定,立即组织直升机、舰艇等多路救助小组前往失事海域展开海空立体拉网式搜救。联合指挥所指挥员:“各个指挥协调小组注意,立即组织各搜救兵力按照预定方案展开行动。”
上午10时21分,随着演习联合指挥所启动应急处置机制之后,这次珠江口海空立体搜救演习拉开了帷幕。直升机、导弹快艇、护卫艇、扫雷舰及一些参演的客货轮分别从不同方向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失事海域。但是,在海上找到事故中的人很难。即便是搜救队伍能够根据失事船只所在的海域确定出大体的搜救区域,但是受到海上复杂气象条件的影响,海上事故可能引发的各种状况都显得难以控制。因此,越早赶到事故地点越有利于救援。
然而,搜救往往需要联合很多部门。由于首次在珠江口海域进行大规模联合搜救,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加上参加演习的单位众多,仅参与救援的就有25艘舰船,两架直升机。即便是有机动速度很快的直升机和快艇,但演习指挥所要在第一时间同时传达搜救任务给如此庞大的搜救队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失事舰船上急需的生命救援,早出动一秒,多出动一份搜救力量就是给遇险人员多了一份生的保障。那么搜救演习联合指挥部如何在复杂庞大的指挥系统中做到统筹安排呢?
统一接收联络信号为海空各搜救力量快速集结和互相之间的默契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收到演习联合指挥所发出的救援信号后,仅十分钟时间,直升机、导弹舰艇和护卫艇,海警以及多路海上搜救力量就已抵达失事海域对落水人员展开搜救。然而当各个搜救兵力来到失事海域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在直升机上可以看到,海面上即使漂泊有多艘大型舰船,但是放眼望去这些舰船还是显得非常渺小。对救援队来说,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等待救援的落水者,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直升机超低空增援
在海上发现救援目标就如大海捞针。此刻,时针每走一步都在考验落水者的毅力和搜救队伍的耐心。对于搜救人员来说,尽管被搜救者的状况还都是未知,但他们依然在认真地搜索每一个可能出现落水者的海域。
为了能够便于发现落水者,从空中到海上各搜救力量充分发挥着自身的搜救优势。直升机把飞行高度调整到了20米的超低空。快艇也开足了马力希望尽可能快速找到落水者。经过反复搜寻,中午11时03分,直升机和快艇几乎同时发现了一名落水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为了确保落水人员的安全,演习指挥所决定由距离落水者更近的直升机对其进行救援,导弹快艇将继续在失事海域寻找落水人员。很快,直升机迅速飞往落水人员上空悬停准备对其进行援救。此刻由于落水者已经在水中待的时间过久,明显看得出其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了。
在直升机和舰船在海面上协同搜救转移落水人员的同时,遭到撞击的登陆舰上,更加严重的危机正如潮水般涌来,参加演习的另一架直升机正在紧急飞往失事登陆舰上空。原来,两船相撞时,登陆舰指挥台上的船员,被巨大的冲击力撞伤。经过舰艇上医疗救护队的紧急检查,发现伤员已经出现了血压下降和脾脏破裂的症状,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由于登陆舰上的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对这名重伤员进行简单的医疗救护,但此时伤员的伤势已十分严重,手术之前每拖延一分钟都可能导致伤员因出血过多而引发休克。为了确保他的生命安全,必须尽快将其转移到可以进行手术的地方。而最快的方法就是用直升机转移。
四分钟以后,直升机快速来到了登陆舰上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直升机救生员将协助重伤员起吊到直升机机舱内。但是在这个起吊的过程中救援人员能否保证重伤员的安全和伤势的稳定,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担忧。
由于登陆舰本身没有可以停靠的飞行甲板,直升机只能悬停在登陆舰上空依靠救生员的协助把重伤员转移到直升机上去。直升机螺旋桨转动产生的巨大风力使得登陆舰上负责转移重伤员的救生员站都站不稳。为了便于操作,此次往直升机上转移的重伤员改用假人代替。也许是因为模拟人的重量太轻,通过镜头还是可以看到,在直升机起吊伤员的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风力使假人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摇摆现象。如果处理不当,救生员身上挂着的钢索受到风力影响,很有可能与船上钢索缠绕或撞到船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会危及到救生员的安全,也会使得被转移重伤员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个过程除了考验直升机和舰艇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考验救生员和被救重伤员的配合程度。而这种情形下被救伤员往往没有被救经验,很有可能出现配合失误影响救援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使重伤员被安全地转移呢?
扫雷舰营救被困人员
客货轮:“我船四层客舱起火,出现人员恐慌,急需转移”!中午11时38分,被撞的客货轮又遭遇了麻烦。指挥所再次收到这艘与登陆舰发生碰撞的客货轮发出的求救信号。
收到求救信号后,解放军一艘扫雷舰快速向失事地点进发转移被困人员。眼看前来转移被困人员的扫雷舰近在咫尺,但一道难题横在两艘船之间。由于两船吨位差得比较远,船舷高低不同,加上海上风浪影响,使得两船根本无法稳定地靠在一起,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设跳板和攀爬网,对被转移人员的安全将会产生非常大的隐患。
由于两船相撞在客货轮上引发了大火,起火造成的浓烟影响了视线,使得两艘船迟迟不能稳定地靠在一起,因此救援人员决定使用在两船之间架设缆绳的方法使被困人员顺着缆绳滑到对面的救援船上。
根据救援条件的差异,救援队设想了很多救援办法,除了在两船之间搭设跳板,最快速安全的方法就是架设缆绳了。但是就在救援人员准备在两船之间架设缆绳转移被困人员的时候,新的情况又发生了。船舱内的火势通过通道加上风力作用迅速蔓延到前甲板,一时间这艘客货轮甲板上已是浓烟滚滚,船员甚至无法准确掌握起火的情况。为了保证被困人员的安全,必须尽快控制迅速蔓延的火势,一时间救人与救火难以取舍。
此时,火势扩散使船上被转移人员的情绪不稳定,同时也给船靠泊产生了更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让30名被困人员在短时间内通过缆绳滑到对面的救援船上就显得非常危险。因此救援人员还是决定再次进行尝试,使两艘船稳定的靠在一起后,在两船中间搭设跳板转移被困乘客。
经过将近十分钟努力,两艘船终于稳定地靠在了一起,在失事船只和扫雷舰中间一条救命跳板被稳定地搭设起来。在转移被困人员的过程中,失事客货轮的火势还在进一步蔓延,单凭失事船只自救已经无法扑灭。
中午11时40分,收到求救信号后演习联合指挥所迅速派出一艘专业救助船协助失事客货轮进行消防灭火。由于失火的客货轮火势较大,参与灭火的救助船决定采取远距离灭火的方式对其进行灭火。随着救援船只的水枪发射的两条巨型水柱的喷涌而出,这艘客货轮前后甲板的火势和浓烟似乎慢慢得到了控制。
然而,就在被撞客货轮由前来救助的船只协同灭火的同时,被撞登陆舰也同样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两船相撞使得登陆舰机舱部位大量进水,随时可能面临沉船的危险。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立即对机舱受损部位进行排水堵漏。登陆舰机舱内人员发现机舱受损进水后,迅速组成负责排水堵漏的第一损管队。队员们用堵漏箱和堵漏垫以及金属支架,木支柱等损管器材在机舱破损部位紧急支撑起了一个堵漏带。然而,由于两船相撞产生的巨大撞击力使得机舱的多个部位受损严重,仅靠建立一个堵漏带是远远不够的,其他的受损部位,海水仍不断的涌入到机舱。此时在舰艇各站位待命的第二损管队收到援救信号后,也快速的投入到了损管援救中。但是由于舰艇受伤人员较多,堵漏器材有限,即使动用了两个损管队的人员进行紧急排水堵漏,但仍然无法控制险情。
中午12时15分,失事登陆舰再次请求支援。收到求救信号后,演习联合指挥所迅速派出一艘拖船和损管队赶往失事舰艇所在的海域进行救援。然而这时受损船体的机舱已经由于大量进水而失去动力,必须由其他船只拖带返回码头进行修理。
8分钟后,救援损管队队员们带着移动式潜水泵,堵漏垫、金属支撑和木支柱等损管器材投入到了对登陆舰艇的救援当中。在损管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20分钟后,险情终于被有效的控制住。失事登陆舰被前来救援的这艘拖船顺利地拖带至安全水域。
两个多小时的军警民海上立体联合搜救演习,成功演练了搜救落水遇险人员,及时救助被困人员,重伤员转运救治,消防灭火,堵漏与海上拖带等14项搜救课题。参与救援的两架直升机,25艘舰船分秒必争。海空协同,应急转换搜救机制滴水不漏,为可能出现的海上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把军方和地方海上力量的资源优化组合,能够建立迅速反应的搜救体制,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通过这次训练能够把力量整合起来,使机制有一种长效机制,一有情况能够全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