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天大飞行

(2008-06-22 14:18:33)
标签:

军事

分类: 推荐篇

惊天大飞行

《惊天大飞行》CCTV-7  6月23日20:03分《军事纪实》强档推出,欢迎收看!

 

 

2008512,中国大地突然咆哮,一场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将无数灾区同胞隔离在了一个个生命的孤岛,时刻面临着死神的威胁。人民子弟兵责无旁贷,成了突击队和主力军。地面,十三万大军在大地上昼夜兼程,强行突进。可是,灾区道路不通,余震不断,行动一再受阻。处在生命孤岛上的灾区群众在苦苦期盼——他们身处绝境,地面道路不通,他们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天空——天空,成为他们最有希望得到及时救助的生命通道。

 

峡谷危情:葫芦地形与高压线

 

地震之后,灾区的公路全面瘫痪,直升机成为投送救灾物资和转运伤员的主要工具。可是,灾区地处高海拔地区,全在崇山峻岭中,直升机受性能和升限的限制,航线大多只能选择在蜿蜒的山谷中飞行。

有些航线上,最窄处仅有七八十米,空间狭小,气流复杂,领航设备很难发挥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因此,每一次飞行实际上都是对飞行员勇气和智慧的严峻考验。

517的一次救援任务,南京军区某空中搜救团李钢机组的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山谷中雾气弥漫,能见度极差,仅有一千米左右,很难看清楚地面的情况和前面的高山,飞行员只能凭感觉判断山川的模糊走向,避让前方的障碍物。

常规状态下,这种恶劣气象条件根本不会允许起飞,起飞了也会被要求立即返航。但是,前面有急待救援的灾区群众,他们义无反顾继续前行。

更大的险情突然出现:前方两千米处,山脊上有多条横跨两山的高压线,而且高度几乎和直升机在同一水平面,数秒之后,就将与直升机迎面相撞。

这时,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立即改变航线,可是今天不行。这座山谷的地形很特别,山谷越高处,山峰之间的距离反而越近,整个峡谷像一个上小下大的葫芦形。在这种地形中,直升机如果贸然拉升飞行高度,很可能撞到上面的山峰;降低高度,则又很难避让前方的高压线。

千钧一发之际,机组人员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迅速进行了合理分工。

 

丁维佳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机械师:

“一个是小速度飞行,第二是机组人员分工,有的观察飞行姿态变化,有的观察地标,确定飞机进出的位置、路线,有的分工就专门负责看高压线,负责看两山之间高压线塔的走向。”

 

    两千多米的距离,对于直升机就是短短的数秒时间。

    他们成功了。在机组人员的密切协同下,他们成功地闯过了这个“鬼门关”。

 

李钢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副参谋长:

“这些年飞行从来没碰到过,而且你稍有不慎,你飞机是根本转不过来的,因为团长也去了,他也有这种感受,这个地方很复杂,如果没有平时练的这些基本功,没有这些操纵飞机基本能力,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得到体现,否则咱们是落不下去的,而且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这一天,这个机组不间断地连续飞行了九个小时,往返映秀镇六趟,共抢救出七十二名幸存者和重伤员。

 

超气象条件单侧悬停 直升机助勘堰塞湖

 

直升机载重越大就越不好操纵,加上许多降落点上空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导致直升机不能滑停地面而只能在空中悬停。而在高海拔山区载重悬停,遇上稍大的峡谷切变风,就会引起发动机功率不够,后果可想而知。然而,他们别无选择。这又是一次超气象条件起飞后危险的单侧悬停。

飞机一侧,是唐家山堰塞湖结构松散的坝体,一边是狰狞的堰塞湖。飞行员是某陆航团团长张茂生。作为一团之长,他总是把最艰险的任务留给自已。川北地区山高陡险,山谷狭窄,连日来气流变化无常,山上高压线密布,他总是第一个驾机穿云破雾;第一个飞进山谷;第一个钻进云缝,第一个闯出气流,飞抵偏远山乡,把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唐家山堰塞湖决战开始后,他所带领的团队,担负着向前线运送人员和物资的任务。为了掌握这个地区的气象和地形等条件,他先后10次驾机冒险起飞,侦察天气,实地勘察通往堰塞湖的地形和航线。523日这天,上级要求将一批水利专家送往唐家山堰塞湖。可是,这天绵阳地区早晨6点就开始下雨,能见度极低,根本不具备飞行条件。但任务紧急,他果断决定,亲自驾机冒雨强行起飞,深入崇山峻岭侦察气象,在云雾弥漫的狭窄山谷中飞行1个多小时,终于探明机降堰塞湖的航线和着陆点。随后,他带领另一个机组驾机升空,冒着险情飞抵唐家山堰塞湖,并且在凸凹不平、场地狭小的堰塞体上果敢地实施单机轮着陆,胜利完成了任务。

 

神鹰又起飞了。这是一次次的惊天大飞行!

起飞,降落——俯仰天地之间,他们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截至612,仅仅空军部队,这些翱翔的神鹰就在灾区上空出动飞机4645架次,运送人员和营救伤员16737人,空运空投救灾物资6691吨。他们在灾区危机四伏的天空里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

汶川的土地,深情诉说着子弟兵的忠诚;汶川的天空,也将永远铭刻那些神鹰翱翔的一条条航迹。

                                                          (撰稿 郭兵艺   导演庄沧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