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6月5日20:03分播出《空中的“救命神鹰”》欢迎到时收看!
字幕: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凌晨4时,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接到紧急飞赴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
团长:我们连夜准备,连夜检查,准备起飞。
大灾难面前,军令如山!13日当天,全部由特级飞行员和一级飞行员组成的搜救团精锐小分队,从千里之外的驻地迅速飞抵成都,他们将执行特殊的搜救任务。
地震灾区原本风光秀丽的家园早已满目疮痍,无数群众遭遇灭顶之灾,劫后余生的人们急切期盼着救援人员的到来。然而,灾区通讯中断,道路损毁严重,与外界失去联系。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只有直升机能最快赶赴灾区,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的到来及时为抗震救灾一线注入了新的救援力量。
汶川是高山峡谷地形,山峰密集,平均海拔四千米,气候变化无常。面对恶劣天气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完全陌生地域,搜救团将怎样完成艰巨任务?严峻的考验正摆在所有飞行员的面前………
他叫李钢,特级飞行员,是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的副参谋长,也是直升机的机长,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5月15日中午12点,地震后三天,救援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刚刚从都江堰执行任务返回机场的李钢来不及喘口气,又接到一项新的搜救任务,指挥部通报有近五十名灾区群众被困山谷,亟待救援,其中还有一名临产的孕妇。
接到救援命令,李钢机组立刻驾机升空,直升机载着医疗队员和药品急速飞向彭州附近的大龙潭,他们将在陌生偏远的山区寻找被困群众,运送危重伤员。
大龙潭离彭州约五六十公里,是当地的旅游景区,它处于满是山峦沟壑的峡谷地带,地形地貌异常复杂。这是机组人员第一次前往大龙潭执行搜救任务,尽管此前他们曾对各条需要飞越的航线反复研究,但仅凭地图上的方位和数据,还只是一个初步了解,并且地震后部分地形地貌有所改变,这次飞行会遇到什么情况?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尽管这样,飞行机组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困难多大,必须安全营救出被困群众。
两个小时后,直升机飞抵大龙潭上空。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这里的飞行条件还是远远超出了机组人员的预料。
李钢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副参谋长
那个大龙潭的特点和其他的点又是不一样的,它是沟比较深,离开县城到山区大概有六七十公里的地方,而且沟的走向非常曲折,不是像我们想像的一条山沟就钻到底,而是迂回的在钻。
这种迂回曲折的山谷,是直升机飞行员最头疼的地形,川北山区飞行海拔高度高,受飞行高度制约,直升机只能在山谷中穿行。然而由于山区飞行没有地面导航,直升机周围的障碍物,机组人员只能凭目测观察。但山谷中有多处急转弯,对于目测观察形成巨大障碍。稍有误差,直升机随时可能撞上前方或两侧的山崖。
丁维佳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机械师
咱们控制飞机的速度不是很大,这样保持一边飞行,一边观察,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地面的一些障碍物。
面对危险处境,机组人员沉着应战,他们以小速度摸索着向前飞行。但当他们飞到预定着陆场地上空时,却发现地震后的山脚下已是一片乱石,很难找到符合着陆条件的场地。在没有地勤人员的引导下,直升机该如何选择着陆地点,安全着陆呢?
吴建颖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领航员
那天确实是比较复杂,因为前后左右基本都是山了,基本就是个死胡同了,然后找了一个稍微宽点的地方,然后底下正好有一个突出来的地方,机组看看还可行,就盘旋下降。
仅有的一小块着陆场让机组人员倍加小心。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李钢机组成功降落在了大龙潭。但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直升机着陆后,周围却空无一人,并没有发现受困群众和危重伤员。
吴建颖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领航员
下去之后,看到很多帐篷、汽车、车门还是打开的,还有被子、褥子,甚至还有些吃的东西,但喊半天就是没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指挥部提供的信息不准确,还是另有原因?
吴建颖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领航员
后来有人过来了,地方的,他们也说搞搜救的,说下面有人。
根据群众的介绍,原来这里的被困群众已经离开了大龙潭,向五公里外的银厂沟附近转移。然而此时余震不断,在峡谷地带徒步转移的受困群众,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山体滑坡、巨石滚落。为了尽快找到这些受困群众,经请示指挥部,李钢机组迅速起飞搜寻目标,而受困群众此时已经转移到了哪里,没有人能够提供任何情报。为了能够发现目标,机组人员只能选择低空飞行,此时的直升机距山谷地面只有七八十米高,他们在狭小的山谷缝隙中异常危险的穿行着。
经过半个小时的仔细搜寻,机组人员终于在一处峡谷地带发现了受困群众,机组人员立即选择着陆点。
吴建颖 南京军区空军某搜救团领航员
它只有一个小沟,飞机是根本过不去的,然后只有一个小地方,然后还有电线,我们平时是飞不了这种地形的,从来没飞过。
但眼看着受困群众就在下面,机组人员似乎忘记了一切艰难险阻,他们一次、两次、三次,反复地进行着尝试,最终他们成功的安全降落下来。当直升机安全着陆后,地面搜救部队立即把几名危重伤员抬上直升机,而此时这些伤员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他们急需救治。这个身上盖着棉被的是一位临产的孕妇,由于长时间在山路颠簸,她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
为了能多拉几名伤员,机组人员马上调整了担架的摆放位置,而直升机的载重量有限,仅凭一架直升机不可能将所有受伤群众解救出来,机组人员本着先拉重伤员的原则,对受困群众做了细致的解释工作。
尽管如此,一些暂时不能转运的受困群众还是表现出了焦躁不安的情绪。看到这里,李钢立即向被困群众保证,一定会再回来接他们,请大家相信党和政府、人民子弟兵一定不会抛弃他们!听到这里,群众的情绪马上平稳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