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偏僻村庄极度缺水,村民们常年靠储存的雨水生活。为了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兰州军区某给水团的官兵前来打井,四十多天后,这个村庄发生怎样的巨变?军民之间又结下怎样深厚的情谊?
打井现场
老人终于喝到了甘甜的井水
字幕: 2008年1月4日
?/P>
2008年1月4日晚上8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会馆,一台名为《甘泉颂》的晚会再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了。虽然这只是一台普通的晚会,但却非同寻常地牵动着每一个演职人员的心。
他叫张耀儒,今年六十一岁,为了让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娶上媳妇,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挖水窖。他家一共挖了十口水窖,四个儿子也因此都娶上了媳妇,如今最小的孙子也有六岁了。
这个小姑娘叫袁秀铃,因为母亲是聋哑人,生活困难家里没有水窖。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她就要早早起来和爸爸去十几里外的一口公用水窖打水。
每次和爸爸出门打水前,小秀玲常常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让妈妈给她梳头。因为妈妈不能讲话,小秀玲总想在这个时候能和妈妈多亲近一些。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已经九岁了,而她长长的头发在解放军叔叔没来打井之前一共只洗过九次。
小秀玲从小到大都是梳着长发的,她说女孩儿梳长发才漂亮。在每天清早和爸爸打水的路上,她也是格外的开心,她希望自己的快乐能够感染到爸爸,让他也能减少几分因为没有水的忧愁。
这口公用水窖里储存的也是常年堆积的雨水,来打水的村民都必须赶在太阳升起前来打水,因为如果来得晚了,这里的水有可能就不多了。
?/P>
过去在每天上学前,小秀玲总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用一点水把毛巾润一下擦擦脸,她说长这么大也从来不知道“哗哗”的流水声到底是什么样的。
?/P>
?/P> 小秀玲还要给自己灌一瓶窖水带上,因为学校里也没有水,她和同学们每天都要从自己的家里背一瓶窖水上学。
因为打井,张耀儒老汉成了村民们最佩服的人,他从二十一岁那年开始打第一口井,虽然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却并没有打出水来。
打第一口井的失败曾让张耀儒老汉沮丧过一段时间,他的大儿子至今还能想起当时的情景。
张耀儒老汉后来想明白了,打第一口井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家的人手不够,等过几年儿子们都长大了,干活儿的人多了就一定会打出水来。
又过了十年,张老汉带着四个儿子们又开始打第二口井,但没想到五年后还是没打出水来。
张耀儒老汉把第二口井失败的原因归结在井位的风水不好,他坚持要再打第三口井。
在张老汉五十九岁那年,他又带着儿子们打井。这次打井一共用了两年的时间,这口井打到了六十四米深,虽然打出了井水,但张老汉还是失望了。
2007年9月16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从陡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有水的希望。这一天,被他们誉为“水神”的穿着军装的人终于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字幕:2007年9月16日陡坡村
2007年9月16日,兰州军区某给水团的官兵们来到了陡坡村,这支部队主要担负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和战区预设给水任务。在来到陡坡村之前,他们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已经为同样缺水的西北偏僻村庄打了一千多眼井。给水团官兵的到来,让陡坡村的村民特别激动。
字幕:2007年9月18日
两天后,给水团的官兵首先把钻井井架架到了陡坡村小学的院子里,他们打算先给孩子们打第一口井。
孩子们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和解放军叔叔在一起,看到叔叔们日夜不停地在校园里打井,孩子们觉得既高兴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