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7年10月27日,一场为期7天的实兵演习——“铁拳—2007”演习在济南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拉开了帷幕。演习虽然已经开始,但奇怪的是,演习场上既听不到猛烈的火炮声,也看不到迎风飘扬的红旗,出现我们视野中的是一片寂静的景象。此时演习的红蓝双方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2007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对人类来说,80岁已是迈入耄耋的老者;但对于一支军队,尤其是这样一支不断发展、创新的军队来说,似乎才刚刚开始。
在和平时期,我军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军事训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正规化训练、上世纪80年代的合同作战训练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科技练兵,我军军事训练追寻战争的发展趋势,始终都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那么,在200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我军的军事演习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呢?
一场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提高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训练变革已在全军全面深入展开。
尽管场外一片寂静,但在“铁拳—2007”演习部队的指挥所内却是异常的繁忙,指令声、电报声更是此起彼伏。“铁拳—2007”演习正是一场在电磁环境下展开的实兵演习。所谓电磁环境是指信息化战场上,交战双方激烈对抗条件下,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和自然电磁环境、民用电子设备等设备相互影响和干扰,在时域上突发多变、空域上纵横交错、频域上拥挤重叠,严重影响作战指挥和作战行动的无形战场环境。
作为一种新的演习方式,电磁环境下展开的演习究竟跟过去的演习有什么不同呢?我军官兵能否迅速适应这种新型的训练方式,成功实现训练方式的转型吗?
“铁拳—2007”演习一开始,“蓝军”就给了“红军”一个“下马威”,对“红军”的侦察雷达进行了电磁干扰,使“千里眼”瞬间变成了“睁眼瞎”,蓝军无人侦察机趁机迅速向“红军”阵地逼近。
情况危急,面对这一意外,“红军”雷达操控人员并没有紧张,他们立即启动7部不同型号的雷达,改用雷达组网侦察。7部雷达同时开机,并不断变换波段,轮流担任目标侦察任务。很快,“红军”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直击“蓝军”侦察飞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让“蓝军”电子干扰分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干扰成功,为什么侦察机还会被准确摧毁?“红军”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扭转了战局?
此时“蓝军”还不知道,“红军”巧妙运用多部雷达,早已在对方侦察机靠近的时候就织起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天网,而“蓝军”干扰的那部雷达只是一个诱饵。在顶住了“蓝军”的电磁干扰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后,“红军师”发起了全面反攻。刹那间,数百台火炮齐鸣山坳,坦克、步战车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一般,向“蓝军”阵地冲去,山谷中终于响起了“久违”的枪炮声。
其实,在电磁环境的演习场上,干扰和欺骗往往会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不仅仅体现在电子对抗上,有时甚至连指挥所都可能是假的。在“铁拳—2007”演习中,为了扰乱“敌军”的侦察系统,“红军”甚至利用光学原理“克隆”了几个活灵活现的假指挥所。而正是这些假指挥所的存在,才多次诱使蓝军侦察系统上当受骗,保证了真指挥所发挥正常的指挥功能。
2007年9月6日,一场代号为“联合—2007”的联合实兵对抗演习在胶东半岛正式上演。参加此次联演的三军部队,要按照联合作战的要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施三军联合的岛上进攻战斗。这种新场景的设置对三军联合作战来说又会有怎样的挑战呢?
“红军”军舰出发不到三十分钟,“蓝军”两个舰群就从不同的两个方向包抄过来,“红军”护卫舰指战员沉着应对,快速将信息传递给各军兵种,寻求协同支援。瞬间,电子对抗分队便向敌实施电磁干扰,同时“红军”调整队形,并通过空中垂直打击,对“蓝军”形成合围之势。
随后,在舰艇炮火、武装直升机和导弹部队等掩护下,担任主攻的某摩步旅官兵在第一时间抢占登陆点,随后摩步旅后续部队将坦克、装甲步战车和重型火器运到到岸边的卸载区域,登陆官兵在航空兵、舰载炮兵、海军舰载火力的联合支援下,边收拢、边展开,迅速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向敌腹地进发。而此时,在“联合—2007”的战术兵团联合指挥所内,陆、海、空指挥员依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突破强电磁干扰,把一道道指挥命令及时安全地传输到作战三军。
在这次演习中,我军三军部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依然连通自如、协调有序,顺利地完成登岛作战任务,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海上大演兵的任务。
高科技的运用,为取得战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科技总是能所向披靡,一往无敌。有时高科技这种“洋技术”也需要一些“土方法”来帮忙。在无形的电磁空间两军对垒的同时,有时还会动用灯语、旗语、手语等“土办法”辅助,千方百计地保持自我联系的畅通。
在“确山—2007”演习中,司号手和他手中的号也在此次演习中成了“焦点”。
在“确山—2007”演习中,当“红军”指挥电台被干扰时,“司号手”及时地吹响了小号,向部队发号施令。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作战中,这一传统的通讯方式再度发挥了作用。
信息化战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在演习中这种不确定性又该如何控制,最终的战果还是“红军”胜、“蓝军”败吗?
在以往的演习中,红蓝双方的行动都依赖于导演部的作战命令。导演部如同“编剧”一样,在演习开始前的几个月就写好“剧本”,演习开始后,按照预案,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往下走。对抗双方平时都十分熟悉,两支部队的编制、训练方式、武器装备,彼此都一清二楚。参演部队就是这样按着导演部设计的“剧情”进行演练。那么在今天充满不确定性的电磁环境下,导演部又会如何编写“剧本”?参演的官兵又要如何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