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
(2012-05-08 15:09:20)
标签:
杂谈 |
1.从总体方面对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意象运用进行概述首先意象这一概念来源上分别对中西方诗歌进行阐述。
中国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王逸指出《离骚》的“香草美人”是一种新的比兴寄托手法,应视为对意象内涵的扩充。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 “象下之意”,即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含的诗人的主观情致,它的出现标志着意象概念术语的出现。意象的内涵完备于刘勰,至此,意象概念正式诞生。
在西方,image作为一个理论术语,首先出现于认识论和心领域。西方《英汉对照辞典》对image的解释是:一个表象(representation),一个据称是表征外部客体的心的图画(mentalpicture)。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心灵图画(意象)的伴随,便不可能去思维”。 显然,西方哲学领域中的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象概念相去甚远。这种差异,对于我们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研究审美意象恰恰是一种补充。
2.举中西方爱情诗中一些意象运用来做相应的比较。在这里分别赏析徐迟《恋女的篱笆》和艾米莉·狄金森《让我成为你的夏季》两首爱情诗,继而再举出一系列例子,包括元稹的《离思》、西德尼·兰尼尔的《晚曲》、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等诗歌,说明了东西方在意象选择中的异曲同工。
3.从另一方面说明中西方诗歌中意象存在差异。举例周敦颐的《临江仙》和19世纪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夜莺》。
4. 总结中西方意象之间的联系。其一,西方文学的意象一般在作品中体现为数量较小,而中国古典文学意象数量在作品中则较为较多。其二,意象的组合方式上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使用平移视角,深受山水画创作思想的影响。以对偶等格律为主要形式安排。西方文学则较多采用焦点透视。其三,还有中西语言表的各自差异性。同时中国诗歌意象也影响深远,美国的意象派就建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