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事总是一阵一阵的我,集中精力画一阵,又集中精力玩一阵,又集中精力读一阵,又集中精力这个那个一阵。。。这似乎成了我的生活模式了,呵呵。。。最近是集中精力读书了,对书类不太挑剔,乱七八糟的啥都看看呗,读的深的做个笔记,读得浅的走个过场,而深与浅就取决于书的可读性,嘿嘿滴。。。
以下笔记摘自胡赳赳著书《空,欢喜---扯一扯当代艺术》:
l
民国北大校长蒋梦麟“三子说”:做人学孔子,处世学老子,做事学鬼子。
l
本书作者将当代艺术定义为“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是“心物一元”“心物同游”的。观念有其纯粹性,而非驳杂的集合。“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念入万念”,这才是观念。当真正了悟观念艺术后,便能“观空”了,也能观到“空”原来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场“欢喜”。
l
吴冠中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
齐白石是小乘,自我完善;鲁迅是大乘,无我而济世。二子都在仙佛之列,只是从事的“工种”不同。
l
木心说“人不能辜负艺术教养”。
l
蔡元培提倡:“美育替代宗教”。
什么是人间宗教,艺术就是。“宇宙大千皆是自家心地,牛角微尘无非佛门性天”,有这份艺术教养,艺术代宗教只是暂且法子,最终艺术是入宗教的。艺术广摄一切,即一念摄万念;艺术入宗教,即一念入万念。
l
人的艺术,超不过梁漱溟先生所言三圈人层: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可转化为人的三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专业属性。
l
调动七情六欲的艺术,是往外放;必须要往回收一下,使心向外驰后,回到自己的本位上来。真空生妙有,妙有发挥了之后,仍要回到真空。虽是一场空,但也是一场欢喜。
l
袁了凡说:人之性,分“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是与宇宙同一之性体;禀性是先天带来的慧根;习性是后天影响形成的。那个天性一直在,但为后天习性所包围遮弊。
艺术作品可分为两类:习性的艺术、心性的艺术。习性作品是在习气上做文章,心性作品则“艺达性天”。
l
会讲故事的人,选择不讲故事,是一种能力。而讲不好故事的人,选择不讲故事,则是一种逃避。
l
里尔克说:“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谁此时没有房屋就永远不必建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此时此刻、与当下时空联系在一起的“当下性”。活在当下,洞察本质。正如一句“古今一体,恒久当代”所言,“当下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国心灵导师托利说:“没有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都是以当下的形式发生”。
l
整个艺术批评的权利目前仍掌握在大资本家手上,他们左手支持学院派,右手把控媒体派,从而主导着艺术史的潮流与走向。
l
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从来靠的不是“强制力法制”,而是“吸引力法则”.
l
西方人只有人性,中国人除了了人性外,还有中国性。
l
艺术批评家丹托认为:“艺术世界的体质开始急剧变化。我们已经进入的后历史时期出现极端多元化主义。。。不存在一个正确的创作艺术的方式”。
他认为,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引导艺术家,这只手就是艺术批评。“批评家过去自豪于他们的好眼力,可以判断某物是否伟大或不好。今天,批评家的任务是阐释、解释作品,在帮观众理解作品的同时,也帮助艺术家理解他们自己和世界”.
“言必称丹托”的人说:“艺术世界已经没有中心。中心到处都是”。
l
等待出人头地的作弊艺术学问的八门科目:抄袭、炒作、假拍、吹捧、拿奖、抱团、卖身、投机。
l
中国当代艺术只有市场,没有学问;只有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只有买卖的理论,没有研究的学问。
l
艺术行业,本来就是在大文化体系下的一个分支,天生就单薄,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做底子,大艺术家的产生如同痴人说梦。
l
作画即作心,读画即读心。
最近有个很明显的感觉,以前读书之后,会产生一种深入骨髓潜移默化的效应,而现在读书似乎没了这种效应,除了读书过程会点头摇头(即对文字肯定和否定)外,读过了就读过了,似乎对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