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好艺术的朋友,耐心阅读了以下文字,我相信您会有收获的...我二指禅敲出这些字容易吗!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没有美术基础,是在开博两年后才开始涂鸦的。一开始是用鼠标在绘图板上画着玩,到最近才拿起了画笔,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究起画画原因,理科出身的我,实在是因为太不擅长文字的情感表述,所以画笔就很自然的代替了文字…
这样边自顾自的涂鸦、边浏览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后,我有了些迷茫,便产生了一些思考…
比如,我曾由贾平凹先生的画生发过很多疑问,那是对艺术标准的思考产生的,他的画为院体派所不屑,但却有一定的市场,有人说是名人效应,我当时的看法也是这样的,但我现在感觉不全是这个原因,因为他画的是文人画吧。
最近看了冯骥才先生关于文人画的著作论述,在艺术认知上很受启发,也对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有了更辨证的看法。
冯先生将文人画定义为:文人立场,独立品质,个性为本,直抒胸臆。
我摘录编制了下面的一些对话,也算是读书笔记吧:
问:你为什么画画?内心处于什么状态时最想用绘画表达?
答: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也就是当心里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可视的画面时,我渴望把它呈现眼前…这是一种心情和情感,感情中间没有理智。
问:文人画与院体画区分有那么清晰吗?
答:是的,泾渭分明。院体画是供人观赏的,文人画是本人性情直接的抒发;院体画从属于眼睛,文人画是唯心的;院体画是技术的,文人画是心性的;文人画是文人直抒胸臆的艺术,文人画的出现是文人的心灵要求。
问:新冒出的文人画有没有一种文人的独特审美?
答:克制“形”的约束而放纵“神”的艺术,一定要抛开院体派那一整套技术系统和程序,反对制作性,制作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最早能表现文人画艺术特征的是米芾的“墨戏”,首先"墨戏"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是一种十分新鲜的艺术审美。其次它违反人们的审美习惯,就一定面临攻击,就像西方的印象派。
问:你认为文人画超越院体画了吗?
答:我不认为文人画超越院体画,也无法超越院体画。艺术之间无法超越,只能区别。对于整个中国绘画艺术来说,文人画是拓展了中国绘画内在的容量与表现力,文人画深入到了本性与心灵层面。
问:文人画除去把绘画从“文本艺术”变为“人本艺术”,并且融合文房各种美的元素外,还带来什么?
答:文化。文人的气质、品格、素养、底蕴。这也是文人画特有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
问:你也认为"笔墨等于零"吗?
答:对于一个画家,如果拥有并自信自己笔墨的能力和审美价值,便可以这么说。如果他的笔墨能力有限,在审美上又立不住,还要说“笔墨等于零”,那就“见于儿童邻”了。
问:你追求这种笔墨美吗?
答:追求。但不是第一追求。我追求心性之表达。笔墨于我,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支持我的第一追求。同时笔墨的美也要表现出来,但不能游离在外,只表现它自己。
问:大家都认为你是典型的文人画代表。
答:应该说我与现在的文人画有所不同…我认为“新文人画”是属于职业画家的。也就是说当代画家走到某一阶段,需要开辟新出路时,他们从中国传统文人画里找到了久违了的形式,一种笔墨情趣、一种滋味、一种形式感,作为他们绘画的追求,就出现了“新文人画”,从形式、笔墨和审美层面上说,“新文人画”是成功的,但这种追求是技术性的,或者说是趣味性的,不是文化上的和心灵上的。
问:中国画中有没有心灵的画?
答:应该承认,中国画最大的问题是太注重情趣了,这包括内容上的情趣和笔墨情趣。情趣不是一个人内心的东西,最多只与心情有关。太注重情趣就会使绘画对象化、客观化和观赏化。情趣的功能是愉悦心情与审美,不可能深入心灵的深层。比起来,文人画比院体画好多了,因为文人画的本质是抒发心灵的,比如八大山人。“新文人画”的问题是反过来,把文人画又当作一种情趣了,所以我说它没有碰到文人画的本质。…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写胸中之逸气耳”,这是文人画的本质。
问:请你谈谈对艺术市场的看法好吗?
答:一个艺术家被市场所塑造是最大的悲哀,艺术的自由是两个方面的自由,现在我们的创作环境自由多了,但市场却无形的束缚住我们的自由。市场通过艺术家潜在的功利欲望,迫使艺术家自己束缚自己,这种不自由更厉害,因为自我束缚是一种内力。我想起康德一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就是说,我们要完整的自由的表达我们的心灵,我们不能为功利目的而把艺术变成了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还是要表达我们精神理想、生命创造和个性之美。
这些文字,基本上代表了冯先生的艺术思想,我很认同,文字是文学的语言,笔墨是绘画的语言,如果笔墨不是为了表达内心世界的东西,那绘画艺术就缺少了生命力。
我的艺术欣赏面似乎又添加了新的内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