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则报道,一位得到社会援助的癌症患者,在治疗无效的生命晚期,与父亲踩着脚踏车、历时一年、行程万里、历尽艰辛,到全国各地去一一答谢帮助过他的人们,显然他们的举动是为了偿还人情,知恩图报。
估计那些施善的人们也不会想到,他们送出的爱心,却得来这么沉重的回报。施善者好心,受恩者好意,只是这样的捐助结果显得太沉重了。
这让我想起了惯于匿名捐助的犹太人,犹太拉比们主张,最体现慈善之心的施舍应该是施受双方彼此不知道是谁。
据说,犹太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上帝的,施舍者无非转转手而已。反过来,施舍者的捐赠也就等于还给了上帝,“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
既然把钱借给了耶和华是一个人莫大的幸事,而这幸事是受施者接受了施舍才得以成全的,所以他们认为“乞丐接受施舍者赠予的贡献,超过了施舍者赠予的贡献”。他们还有许多具体做法,专门用来解决受施者接受施舍时的心理困窘,和施舍者“精神上的贪婪”产生。
他们有个发明,专门在公共场所设立若干小房间,称“静室”或“噤声室”,施舍者可以悄悄把东西放进去,不留名走掉,穷人也可以悄悄不留名的拿走所需东西。每个捐赠者放好动西后还要喃喃自语,说明不必把这些东西视为捐赠之物。
他们的捐赠匿名之举,即保护了受施者的自尊心,又防止了施舍者的优越感,使慈善活动健康有效。
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即使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接受了他人的施舍,决不会安心处于此处境,更不会自甘堕落的安心于他人的救济,而现实中的捐助义举往往忽视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让他们背负上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债务。
想想那对父子,一个拖着年迈的身躯,一个拖着生病的身体,去四处奔波偿还心理债务,不禁心头酸楚,嘁然泪下,估计这一幕也违背了捐助者的初衷,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