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寺庙建筑的书,很全面、广泛、深刻的解析了中国各类寺庙的建筑特点和艺术内涵,此书花去我整整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当时兴致极浓。
无论出差或游玩,都喜欢去有寺庙的地方,这种情节是怎样产生的,我很难说清。记得最初进寺庙,完全因好玩,随他人兴致烧香磕头许心愿,然后观赏一番景致罢了。某次出差,去了南京栖霞寺,经友引见,得遇某法师,28岁,已著书立说。请过斋饭后,引我们去他的寝室,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和尚的房间,充满好奇和恐惧。简陋朴素的生活设施,与他阳光灿烂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惊撼。他谈了很多佛教知识和僧侣生活,之后赠书《金刚经》,这让我对宗教文化产生了兴趣,回来后猎取了一些宗教知识,再进寺庙时关注的元素便多了起来。
烧香磕头也自然成了往事。
偶一日在厦门南普陀寺买佛教音乐碟时,对寺庙里浓重的商业气息感到疑惑,质问售货和尚(一位佛学院刚毕业的学生),他对我讲了一些不能接受的理由,这让我对寺庙文化产生了很大疑惑。
对佛教知识了解一些,虽然泛泛,但知道它是一套很完整的哲学体系,是一部智慧之作。每次进寺庙我都期望能碰到“一休”,我印象里的和尚都是超凡脱俗的智慧之人,但却发现他们很多人目光呆滞,行为无趣,状如俗人,似乎寺庙是他们的一个寄身之所,是寺庙文化还是宗教文化使然那?
不得而知。这让我想起了宋子文的一段话,:“人与人佛皆难得超脱,空门所寄凡夫;烧香磕头皆俗子,真人何觅?难得这样一个清闲的去处,那么多人循入空门,虽无情可寄,却有身可托。这便是真人乎?”
因此再进寺庙,我的视线完全投放在建筑物和各种艺术造型上,总是迟迟赖着不肯离开,琢磨来琢磨去的,现在回味那感觉真好。
佛教从不讲求人避世,它本身是一部入世哲学,而寺庙是有宗教信仰之人的修行之所和宣化教义之所,寺庙文化本身就浓缩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可现在的寺庙似乎成了逃避现实、或期求俗欲之场所。而和尚们看着那些歪曲着佛教本意而去烧香磕头的百姓,难见训诲,甚至利用着他们的无知来稳固自己的神圣位置。这让庄重的寺庙背影显得虚弱飘渺起来。当然随着佛教现在的再兴起,寺庙文化正在发生着质的转变,但感觉还是那么差强人意。
前些日路过黄帝陵,再次目睹了这座可谓壮观的庙宇,虽然它与宗教没关系,但它却与中国文化血肉相连,当历史延伸到我们这代人时,我们却在老祖宗的陵墓上修起了一座很是壮观的“游园”!
2008.10.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