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度教笔记 |
分类: 感悟随笔 |
从历史上看,印度教是土著的达罗毗荼文化和外来的雅利安文化,于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500年碰撞融合产生的文化派系,公元9世纪,从商羯罗建立的哲学体系吠檀多派转化而来,
<吠陀> <奥义书> <薄迦梵歌>
是印度教的三大圣典系列.
印度思想分正统派和非正统派,正统派就是印度教,非正统派就是佛教,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有"我".佛教不承认"我",认为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是各种姻缘、条件、因素聚合而成,并没有一个永恒的主体,人不要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而印度教承认"我"的存在,认为世间一切万物存在于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中,这就是梵,梵如同一幅永恒的屏幕,在无休止时间的循环中,呈现出各种变幻不定的现象.
印度教中的大神很多,实际上都是梵的显相,梵不是神,无法描述,它是隐藏在宇宙万物背后的绝对实在,又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它的隐性和显性可以用太阳和阳光来比喻,阳光可以有各种变化,这些变化的光线来自太阳,这就是梵与众神的关系.
印度教有三大神: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保护神)、 湿婆(毁灭神),它们各自无法完全独立,因为没有毁灭就没有创造,毁灭和创造需要维持和保护.每一个生命在结束时,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再生,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中.生死也处于循环轮回中,人的下一个化身取决于现世的"业',这跟佛教有相似之处.
"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当一个人没有业之后,也就没有了轮回的烦恼,不死的自我才能跟梵融合在一起.因此以修行和瑜伽来等方式来把自己折腾"空".
200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