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津安二郎的《茶泡饭之味》和《早春》
(2013-06-23 19:04:14)
标签:
上海电影周杂谈 |
分类: 观后感 |
昨天在和平连看两场日本电影,都是小津安二郎50年代拍的。小津的电影赢在没技巧上,故事进展可慢呀,音乐老呆板啦,拍摄手法和中国六十年代的电影差不多,涉及的价值观上倒是全球的现代的。
观后感如下:
- 战后的日本恢复得比我想象得快,52年发的茶泡饭里的东京就已经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大都会。56年发的早春也是火车飞机电车公交交通网络齐全。也可能电影有夸张,即便减去水分,能那样也是相当不错了,因为战后日本是百废待兴,估计是美国鼎力相助的结果。
- 五十年初,白领坐火车去东京上班的工作模式就形成了,家在郊区,公司在东京。敢情起早贪黑工作,下班不急着回家先去喝酒再唱歌直到半夜,那时候就开始了。我去日本时还那样。
- 看得出来日本人对脱亚入欧的急切期盼,电影里模仿欧美生活方式随处可见。你比如,女演员都挑长腿细腰的,穿洋装,抽烟。男演员也是仰着照。显得高。事实上那时候的日本人还是地出溜,比中国人矮。吃面包,喝牛奶。惦记着工业发展,电影里爱照冒黑烟的大烟囱,爱照大厂房大高楼。爱照火车和有轨电车,反正爱照能反映工业化的东西。
- 茶泡饭是对婚姻的反思,回归到男人可靠最重要的传统老价值观上,漂亮加有钱不如农村出来的朴实。早春的价值观和茶泡饭一样,对办公室的婚外恋情也是持批评态度,主张维持婚姻稳定。嘻嘻,日本小三问题比中国出现得早了几十年。
- 战后的心灵创伤随处看见,男人玩Pachinko入迷,和战友聚会喝大酒,失去孩子的苦闷,老年人要工作到很老
- 那时工薪阶层生活困难,买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和现在上海有一拼
- 茶泡饭里科长家里有保姆,还两,这个我在日本时,不要说科长,院长家都没有。
- 日本女人的天真是咋回事儿呢?搞不懂。我有时会怀疑她们装,可是老那样,又不像是能装得来,估计还是不能深入了解她们所致。要不会不会是相对中文而言,日语来的太简单?不能够呀,紫式部能写出《源氏物语》,语言不是障碍呀?
前一篇:看电影《亚历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