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井一二三的《我这一代东京人》
(2012-04-28 22:51: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上海世纪出版,2011年4月第一版,2011年11月第二次印刷,精装小开本,176页,6万5千字。
新井写晚了,我在东京那时候前儿要有这本书的话,该多好呀。咋可能呢?新井我这岁数的人,八十年代那会儿,也是二十多岁,想写也写不出这水平来呀。再加上那会儿,不止咱们削尖脑袋要出国留学,新井也忙着留学捏,去香港,住北京得满世界学中文正来劲儿呀。
为啥说我要早有这书就好了呢?因为新井写的特对我这种半吊子的路,用历史趣事小八卦穿线介绍东京和日本。那年代虽然没钱但咱年轻好岁数呀,一有时间就跑呀看呀,既去银座,也逛上野,可惜呀对文化背景一知半解,看见啥事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去了记不住,看了白看。这回新井梳理银座和上野写得真过瘾,才把东一块西一旯的陈芝麻烂古秋儿穿成串儿了,明白了东京历史演迁,相信下次再去旧地重游,会是另一番景象,期待ing。
还有,新井写《东京的公园洋食店》那篇,也太精彩了吧。讲精养轩,谈松本楼,说夏目漱石和鸥外的矛盾,讲两大文豪笔下的精养轩和松本楼。看这类掌故,有趣。恍惚有点儿看汪曾祺呀,王世襄呀,那种入定老妖精说吃食那劲儿。那段哈雅西饭也有意思,过去还真不知道是这来头。
那篇讲《源氏物语》和村上春树的芦屋因缘,我特喜欢。从《源氏物语》开讲,经过《细雪》到《且听风吟》,侃谷崎润一郎,山崎丰子,井上靖,最后到村上春树,新井不经意地随便冒八卦,就让俺这老粉丝已经满足极了。这深度老外怕是不行,要理解一个文化非从内部击破不可呀,是吧?我去阪神那会儿,咋就没人提提这些事儿呢?不会连久田自己都不知道吧?估计是他知道,是个日本人都该知道,可能他怕我不懂,反正说也没啥用?咳,大部分时候,都会低估了老外对当地文学的掌握程度呀,是呀,和语言不成比例呀,咱看得太多,讲出来的太少呗,人咋知道呢?
一二三讲日本起司蛋糕起源,也是传神之笔,以小事儿看大事儿,说明白了战后日本人。
讲鲁迅在日本的第一年,讲童谣诗人金子美铃,都有好故事,好想法,懂日本近代变化。
最后那篇,讲大野良子和小野良子那段也长知识,我过去一直没搞懂为啥一会大野良子,一会小野良子,就一个人嘛。敢情是拼音规范化的恶果。
新井的中文水平,绝对高出俺一大截不止,看样会写是天赋,不只要努力,和唱歌一样?会唱的不用学,不会的,找啥老师学也没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