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之藩的《寂寞的画廊》
(2012-04-04 17:41: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2007年6月第一版,2010年2月第二版印刷。一共309页,20万字。
首先该说说作者陈之藩。陈之藩生于1925年,死于2012年,光看这一生的跨度就够国破家亡的了吧,加上他的读书经历更来劲儿了,河北生人,大学念天津北洋大学,硕士念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念剑桥,再接着说他的工作经历,一路在普林斯顿大学,休斯顿大学,中文大学,波士顿大学教书,够波澜壮阔吧,他写出的书我就复述不出来了,因为太多。让我感兴趣的有一点是,陈之藩学电工工程,吃英文教书育人这碗饭,可是一生中文写作不间断,他的散文真是还不错。
《寂寞的画廊》是一本二次编辑的散文集,集中了陈之藩一些好的文章成册,主要章节包括:诗与诗人,留学偶记,怀人,科学的联想,观感和游记。
相较于陈之藩的散文文笔,我更喜欢看他写出来的故事。你比如,他笔下的胡适,太有人情味了,胡适对年轻学生是真推呀,发现苗子,绝不手软。他讲杨振宁,真是具体真实,让我有点多信任了杨振宁几分了。他笔下的金岳霖多精彩,他求教于金岳霖,想改行学哲学,金问他为啥,他说救国,金说哲学不救国,是学问。他问啥救国呢?金说哲学变成宗教就有了力量,能救国,但是就不是学问了。
你看是不是学生生于陈之藩那个年代有好处,大师多,好大师多,能帮上学生的老师多。这会不会是历史夸大了上一代人的优点?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人也如此写上一代?会不会我们这一代人在下一代的回忆里也是人才辈出?有可能,因为历史是最无情的,不会厚待任何一代,也绝不会单单让哪一代吃亏。
我也喜欢看陈之藩写和数学物理有关的那类故事,他写爱因斯坦,他写卢卡斯,都好。不过,他对陈省身倒是一般,觉得他文学素养不够。
一个教授,要讲课,要出文章,不容易呀,还花这么多时间写中文散文,留下这么多可以参考的第一手资料,就这一点就够让我尊敬他的了,向陈之藩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