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的《散文新编》
(2010-03-30 23:19: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莫言不仅是小说大家,还是散文高手,挺佩服他。
这回这本《散文新编》收录了莫言的五十九篇散文,大概是六十篇,我查错了也备不住,因为边看电视上海黄浦江边音乐会实况转播,边写,精力不集中。
莫言自己说“如果写小说是过大年,那么写散文是我的春天”,一点儿不假,如果你喜欢莫言小说的鬼斧神工,那定会为他散文里语言的有新意和表现出来的一跳一跳的思想萌芽而惊喜。莫言有点妖儿,尽管长得特中原,可编的故事怪出人意料之外的,他散文也讲得平实里冷不丁地透着神儿啦吧唧的。
你比如,他小说《红高粱家族》里走出来的“我奶奶”,神儿不?在那一片荒漠黄土背景中,一个水灵灵的九儿冒出来。同样,在这本书里,莫言散文里的朋友阿城和吉田福夫,都挺禅,写得有感情,让谁读过都不会忘记吉田福夫的深刻和宽宏,还有阿城的仙风道骨。
听听莫言咋说“为什么我用这样的语言叙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的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莫言认为作家过了三十岁就像一只老了的鹦鹉,再也学不会新语言。指的就是作家与故乡的关系,作家是学不出来的,写作才能如同一颗播在小孩心灵里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只要外部条件合适就能开出花结出果,写作练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这颗种子,如果没种,任你咋找也找不着。所以人人有故乡,不是人人都是作家。哎呀,说谁呢?咋那入木三分呢,是吧?
在那篇《也许是当过“财神爷”》里,莫言的同村同学冬妹被写得真可爱。美丽的冬妹嫁了哑巴,生俩哑巴孩子,看着活得苦吧?可是她照样过日子,照样说话火辣,照样干活利索,照样不受任何人欺负,在莫言身边有这样刚强的冬妹们,难怪莫言能写出“我奶奶”来。大概应该说莫言对女人的眼光好,能发现身边的冬妹们,人莫言对女人的了解和热爱,让人钦佩。和莫言有个好妈妈有直接关系吧,莫言写他妈那几篇也生动感人。
在《漫谈当代文学》里,莫言讲他小时候从老师那里借来的书,一篇篇地回忆,莫言记性真好,再没看过,全记得,讲得真好,他讲的我也都看过,和他有同感。莫言对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学作品挺肯定的,说十七年都能出《苦菜花》,那将来应该出更好的。说的是呢,莫言的小说就好过那些了,已经。
在莫言这书里,还捡起一老词,我常说,但从不知道咋写:
隔应
东北话,说不喜欢谁,不喜欢啥事儿,俺不说不喜欢,俺叫隔应人,我小时候常说,现在也时不时地老说。
例句:早爹特隔应人。再来一个:早早不收拾屋子乱七八槽的隔应人。
看到留言,既然大家对隔应有兴趣,我也就趁机查查新华词典,没有隔应。查百度说,是山西方言。估计百度加这条的小孩是山西人。隔应听着不是汉语,一定是鞑子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