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来凤的《一家人》
(2010-02-19 12:3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薛来凤是王朔的妈妈。
昨天在季风书店看见这书,薄薄的一小本,暗色设计,书名写得小字不大,还在一个小全家福照片的背景下,特不起眼儿。封面上印了一段话:“王朔在《致女儿书》中以为,母亲在自传中没有说谁的坏话,是怕得罪人。母亲说,在我们那个年代,人很单纯,我也没遇到什么坏人”。幸好有这句话在那儿,要不俺就错过了这本“怕得罪人”的自传。
书只有180页,没废话,平铺直叙地讲家长里短,语言水灵鲜活顶花带刺,容易读,一会儿功夫就看完了。
薛来凤先讲她姥姥家,再讲她妈妈的婆家。后讲她自己的身世,咋参加工作的和成长过程,和她自己的四口之小家,讲王朔兄弟俩,讲王朔爸爸王天羽。她讲她妈妈讲她娘家七大姑八大姨的方式挺像我妈讲俺姥姥家的人和事,薛来凤对自己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关系的一些总结和感受也都挺像我妈想出来的似的。可以看出来,解放前夕参加工作的那一代妈妈们经历挺类似,她们都是事业心极强,她们的工作最重要,孩子和家庭倒都是次要的。到了老年闲下来后,她们对自己和社会关系对儿女问题的反省也都雷同,只是王朔他们是军人家庭,少了地方上家家户户在各次运动中造成的悲欢离合。
薛来凤老家辽宁凤凰山脚下,王朔说话赶劲倒是随东北人,是不是满人她书中没提,估计不是,因为她提到她姥姥要给她妈妈裹脚,要是旗人哪用裹脚,从这点儿上看,不可能是。书里倒是讲了王朔爸爸也是东北人,那一段写得有意思:
有回,薛来凤和王天羽抱怨,说医院里一同事死了,因为家里丈夫是东北人,不会疼老婆,家务都是她一人干,累死的,还说院里另一位医生嫁了上海人,回家天天吃现成饭,人那医生看起来就年轻,准能长寿。
薛来凤形容她妈妈的语言俺听起来也特熟悉,比如“勤奋能干”,“有发明创造”,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和俺妈说俺姥姥差不太多。俺绝对理解她们说的都是真心话,八过俺得提醒俺自己,以后俺如果有机会写俺妈俺姥姥的话,千万要换换辞,不能老这么个说法。
薛来凤说自己“身为医生只读医学书籍,很少看小说”,看来是实话,她自传写得朴实,都是自家故事,没一点儿虚头八脑。可以想象,王朔的超人文学天赋一定不会是百分之百来自他妈的基因,王朔爸爸应该是家里更会写的那个人吧。
薛来凤生在大阪,九一八事变后,随父母回国到大连。后来,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她书里没写时间,我估计是和中日友好医院那项目有点关系,薛来凤做研修生回到大阪,日语居然还能说,学习三个月后回国。
大儿子和老伴相继去世后,薛来凤其实挺内疚,觉得对家庭照顾不周到,一辈子只顾自己的事业了。她们那代妈妈当得真不容易,事业孩子两头不够游。能有薛来凤的勇气和才华,能写出来心中真实的矛盾感受的能有几个呀,其他的妈妈们还不要为这点儿事儿在心里后悔翻腾个没完嘛。
但愿我老了后,不再纠缠是不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少做了家事,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省自己,那太可怜。俺羡慕的是有能力干事业,还有能力享受生活,还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