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施叔青的《风前尘埃》

(2009-05-02 21:25: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后感

《风前尘埃》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之二,出版者时代文化出版企业,初版一印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打从哈尔滨回来,就开始看Celia拿来的《风前尘埃》,十天看下来还是不得要领。没入门的原因有二:从来没看过施叔青的书,不熟她套路这是一,外加对台湾地理不熟,地名山名读起来不容易形成图像这是二。

 

按理说这本小说有早妈特感兴趣的好多元素,像原住民太鲁阁人,天高皇帝远的立雾山区,二战开战前日本开拓团的吉野移民村。但遗憾的是早妈没咋读进去,啥也记不住。

 

看完这书,现在写读后感,早妈还能记得住的就剩两条主线:一是花莲的山水真美,蓝天白云下高高的山岭上住着勇敢的太鲁阁。像大兴安岭有鄂伦春一样,太鲁阁会打猎,会淘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绝不是汉人的耕读传家。早妈要真能去上台湾,一定走花莲,爬立雾山,找太鲁阁,这是看施叔青的《风前尘埃》得出的结果。二是日本一家三代,战败后回日本出生的和太鲁阁混血女儿无弦(脚丝旁)琴子,占领台湾期间台湾生琴子妈横山月姬,和来台湾前日本生琴子姥姥横山凌子。这三代女人串起从二战前日本占领台湾,到战后以及今日,日本和台湾的血肉关系。仨女人和他们周围的和族男人汉族男人太鲁阁男人的纠缠,再加上台湾人对日本人的又恨又亲的复杂情感,施叔青要写的素材要表达的思想多到冒漾。到了儿,施叔青没把这一团错综复杂的乱麻捋出头,也可能这正是施叔青高明的地方压根儿不打算能抻直捋清,她让这些故事都像风前的尘埃一样,在早妈眼前忽忽悠悠地漂,最后迟早这些历史碎片都必定被岁月大风吹得无踪无影,只落下立雾山还在。

 

施叔青有一点挺好,她没把人物按国家分好坏,她倒有点儿倾向按民族分,你比如,对太鲁阁来说,日和中都是外人,和和汉大概差不到哪去。这可能和台湾历史上一直被外人统治有关,宁以民族划分不要国家概念。要早妈看,以后的趋势更应该如此,以个人划分得啦,连民族都不要有,哪个种族还不是啥人都有。

 

小说不容易写,既要有结构又要有人物故事。不像读评论和观光介绍文章,小说应该以故事为主,让人物说自己的话。早妈自己的好恶是喜欢那么一种小说的感觉,就是故事里找不见作者影子,但是读者看着看着自己进故事里去了,小说人物让读者有联想,想起自己的那段生活经历,然后和故事产生共鸣。

 

《风前尘埃》有点像施叔青在讲演她的调查研究,好山好水都是施叔青在给早妈放短片,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也像是施叔青谷歌结果再总结做成发言稿告诉早妈,施叔青见缝插针地老叨咕那段历史唯恐读者不懂,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多是以第三者也不知道是谁的方式讲述。

 

这种写法,像说书,像电视节目,信息不少非常多,但不是随故事发展和人物对话出来的,是主持人老在那讲呀讲出来的。故事本身弱,整篇小说人物没咋对话,几乎没对话,全是施叔青在旁白在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