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棣“进士坊”背后的故事——无棣大众

(2017-10-30 15:56:09)
分类: 笔耕不辍

http://s1/mw690/001pKOPOzy7fstMbjnq80&690

无棣“进士坊”背后的故事

张海鹰

 

牌坊,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进士坊”,顾名思义,是专为进士敕建的牌坊。无棣古城早年有牌坊17座,其中有1座即为“进士坊”,为无棣邑人、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刘昂敕建。

无棣,史称“古棣”,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掇英撷秀科甲如林名宦贤卿方伯联第被誉为“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据考证,代起至清代末,无棣共出过394个贡生、167个举人和56进士那么,为什么单单为刘昂一人敕建牌坊呢?原来,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牌坊到了代方登峰造极刘昂恰恰是明代无棣首位文进士。无独有偶,刘昂后人,后来成为无棣历史上首位武进士。刘氏一门,明、清两代,出了一文一武两个进士,在无棣县惟此一家。如此一来,仅为刘昂一人敕建“进士坊”,名至实归。

 

刘昂明朝无棣首位文进士

刘昂字廷,刘宪(封“徵仕郎”,工科给事中)子,明朝天顺三年(1459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殿试第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成为无棣历史上第四位进士、明朝无棣第一位进士,仕至浙江布政使司参政明宪宗皇帝朱见深特下旨为其敕建进士坊。

刘昂中进士后,初授工科给事中,后晋升户科都给事中。给事中、都给事中仅仅是从七品、正七品的小官,却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可谓如履薄冰。刘昂忠心体国,简静刚直,弹劾不必贵,直言好谏诤,后被降职,谪迁边远的云南姚州任判官,因政绩突出,得到提拔,擢升四川叙州府知府。刘昂初到叙州,正好赶上百年不遇的荒歉之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离家失所无所依。于是,刘昂倍加廉洁自律,府衙钱财能省时就节省,对衙役严肃而公正。倍加爱护百姓,与民亲近无间。在催征赋税时,不惊扰百姓,多安抚,勤爱抚,对百姓既宽恕又体恤,深得百姓爱戴。不久,刘昂父刘宪病逝,刘昂经过皇帝批准,辞官回到无棣为父亲安葬并守制。三年后,补陕西庆阳府知府。在庆阳,澄叙官方,清理整饬,仁政于民,德政于民,遂晋升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刘昂离开庆阳时,庆阳万人空巷,百姓攀辕遮道,惜其离去,号呼啜泣,苦苦挽留。刘昂在由陕西去浙江途中不幸染疾,病逝于赴任的路上,祀陕西庆阳名宦祠。

刘昂病逝后葬于无棣古城东南二里处,古城南关建有其专祠——“刘公祠”。

明朝天启(1621-1627年)中,刘昂刘三顾到陕西任延安府知府途经庆阳府时,特意前往庆阳名宦祠祭拜刘昂,并对残破的名宦祠进行了修葺。

清朝顺治初年,无棣于文庙始建忠义孝悌祠(光绪二十九年重修),供奉、祭祀的是籍贯无棣籍,在历史上著名的忠君爱国、仁德清廉的官宦,关心乡务、孝老爱亲的仁人君子以及为国而捐躯、为保卫家乡殉难的忠勇烈士,祀者共11人,其中就有刘昂和其刘三顾《海丰县志》(1670年版)、《无棣县志》(1924年版)有其传。

 

刘三顾,宁死不屈血染无棣城

刘三顾,字泰征,刘昂孙、刘世选(赠“奉直大夫”,顺天府通州知州,乡谥“贞简”)子,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以《诗经》中第四十五名举人,仕至潼关道副使改监军道。

刘三顾后,初任山东兖州府滋阳县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当他抵达滋阳时,正好赶上白莲教“煽乱”。于是,他积极协理滋阳知县守护城池,抵御了白莲教徒进犯,遂升任学录,在国子监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数年后,改任顺天府通州知州,再调陕西邠州。邠州缺少淡水,刘三顾兴水利,建导渠,将山上的泉水引入城内,解决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饮水困难的问题。不久,刘三顾调任洛川知县,设立泰征书院,开洛川书院之先河,教化一方百姓。为百姓生计,他下令征收各色米粮布匹以抵过去必须为驻军征收规制米布,还令县署衙役自己拉车运送军需粮米,不以劳民,名声四播,遂迁升延安府知府。时值延安地区大旱,饥荒严重,刘三顾赈灾济民,使许多百姓得以活命。在救灾中,他对虚报灾情、有灾不报的官员治以重罪,民多爱之。不久,擢升潼关兵备道,又迁西、延、庆、凤四府监军。当时,李自成在山西、陕西揭竿举义,独头虎所部大肆抢劫。刘三顾不顾个人安危,单人单骑亲往山寨招降,晓以利害,情恳意切,解散独头虎等数千人。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刘三顾,亢直任事,敢作敢为,藐视权贵,多次与顶头上司议事不合,又不阿谀奉承,后被奸佞弹劾,毅然解甲归田,回到故乡无棣。

明朝崇祯十二年正月(1639年),清兵偷越长城,绕过北京,兵抵无棣,刘三顾对时任知县、直隶密云人李桂芳说:“城存存,人臣之职。吾虽废斥,愿助公捍卫此城。”意思是说,城存存,城亡亡,是做臣子的职责。我现在虽然被削爵为民,无官无职,可是我愿意与知县大人同心协力捍卫无棣城。说完,刘三顾亲率士民并长子刘汝砺赶赴南门,与在那里的元代渤海侯高仁裔孙、河南沈丘知县高毓秀长子、监生高知微及回棣丁母忧的高知微二弟、进士、直隶真定知县高知彰齐心协力闭门坚守城池。抵御清军数日,击杀清兵数十人。城陷,刘三顾被俘,拒降,与长子刘汝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后,高知微、高知彰亦死于清军刀下,乡人时称刘三顾、高知彰为“双忠”者。

《海丰县志》1670年版编纂者张克家曾为刘三顾作《公举刘副乡贤呈》,并作《祭刘副祀乡贤文》,对刘三顾德正学醇,弊车赢马,广施德政,治绩卓著,情注故里,忠孝节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曰:天锺孝有,夙秉直方。褆躬淑世,事业文章。克睦于乡,克勤于国。表表奇勋,奕奕令德。铠悌宜民,韬钤御侮。绥众胜残,功高西土。服官念载,历秩九遷。政成三异,囊乏一钱。解组归林,娱游三经。卒岁徜徉,怡情揽胜。乘萁已久,洊阅沧桑。遗直在人,旌媺阳光。祔食泮宫,明祀式昭。百年景慕,山高水遥。繄余小子,辱分戚末。牲醴载陈,有赫对越。

刘三顾视继母以亲生,视兄弟如手足,为乡人所称颂,在京师也很有名声,祀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的无棣乡贤祠及建于清朝顺治初年的无棣忠义孝悌祠《海丰县志》(1670年版)、《无棣县志》(1924年版)有其传,留有《茹淡齐鲁游草幽亭诗》。

 

,无棣首位武进士

刘昂玄孙、刘三顾嫡孙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武举人,次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即中武进士,成为无棣历史上第一位武进士,仕至山西吉州营守。守备,是清朝武官名,职受各省提督,巡抚或总兵管辖,职责是管理军队的总务、军饷、军粮等,为正五品官。

汝鲁,字凫石,武庠生,以孝义著称乡里。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无棣城,汝鲁的父亲刘三顾和大哥刘汝砺为保卫无棣城双双以身殉国。清兵屠城之后,扬长而去。而后,大股土匪又蜂拥而至,在无棣城及城周边地区焚烧抢掠焚劫,一个多月以后方息。由此,刘三顾和刘汝砺爷俩的尸骨被草草藏于城外荒野。不久,明王朝土崩瓦解,满清铁骑挥戈入关,定鼎中原。天下太平后,汝鲁念先人蒿葬不成礼,于是选择一块风水好的葬地,将先父刘三顾和大哥刘汝砺的尸骨收敛入棺木并葬入墓穴,使先人得以入土为安。为了更好地照顾孤寡的长嫂杨氏,汝鲁还邀同二哥一起将家搬迁到长嫂家附近,恭敬奉事长嫂的日常起居。长嫂过世后,汝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料理安排长嫂的丧事,并以将自己的亲孙子过继给长嫂作为子嗣。后来,汝鲁的二哥去世时,他又命自己的三儿子供养、伺候二哥之妻。因其以孝义闻名乡里,故《无棣县志》(1924年版)有其传。

汝鲁虽为一介寒儒,敝庐瘠田,家贫如洗,没有能力为先父及两位兄长秋冬祭祀,可是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督促他们以人伦、天伦及伦常、伦理为根本。如此,汝鲁的儿子后来高中武进士,为刘氏耀祖光宗,光前裕后,汝鲁亦因子,被封为“宣武将军”。

在无棣历史上,共有武举人38人,武进士5人,除了首位进士刘外,还有四名武进士:邱可钧(乾隆六十年1795武进士仕至贵州安顺营都司)、任廷櫮(嘉庆十年即1805年中武进士,仕至云南楚雄营都司)、张琴堂(道光六年即1826年中武进士,仕至山西参将)和邱西平(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中武进士,仕至江西莲花营都司)。


——《无棣大众副刊》2017年10月24日第 350 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